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山东省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卖/     妆/          愿/息事

B     /城     求/     品/义愤填

C薄/     延/藤     /纰     脚/惊鸿一

D               歌/心沥血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收讫    诙谐     一炷香    尾大不掉

B.精粹    坐镇     陪笑脸    和盘托出

C.胡诌    切蹉     吊胃口    香消玉陨

D.扫描    低炭     发祥地    彪炳千秋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地有关部门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没有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______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大片历史建筑。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______教条____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满足。

A.私自    窜改    以及/或   B.擅自    窜改    及其/或

C.擅自    篡改    及其/和   D.私自    篡改    以及/和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历经八次审议的物权法草案,3月1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高票通过,这表明侵权责任法也将呼之欲出

B.做人须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一是一二是二,一言九鼎,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受到朋友、同行的信任,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

C.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如履薄冰,或许“暴利”时代开始远去,房地产生存环境及发展渠道逐渐规范也更狭窄。

D.美国政府的“救市”举措尽管态度非常积极,但只能算是扬汤止沸。以援救贝尔斯登为例美联储的举措只是让资本市场暂时避免了更大的混乱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电视连续剧《红高梁》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

B.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一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C.由于绘画画面的有限性和绘画形象的固定性,对绘画表现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表现时间过程、表现心理活动和声音形象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D.谈及江苏古民居的现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周琦教授表示,江苏部分地区古民居保护实在堪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唐诗,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A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B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C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D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景,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恰当的一项()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二、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写了一首咏红梅诗,找苏轼看:“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笑:“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A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B.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C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D.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12分)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仁本其才高:推崇

B.遣使者四辈敦趣:通“促”,催促

C.股肱之寄,要在忠力股肱:辅佐

D.管、晏君之过暴:残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去,客密州       今其智反不能及

B条二十余事       击破沛公军

C帝尝飞白书赐周     刘日薄西山

D管、晏暴君       不如须臾所学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资旷迈悠然独酌,众异之

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客,忠孝人也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B.①②⑤C.③⑤⑥D.②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赵仁本很赏识他,给他准备行装,让他进关。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常何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比不过他。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下列教材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4分)

2)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2分)

3)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4分)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2分)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4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10分)

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

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论语》)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⑸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⑼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⑽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王勃《滕王阁序》)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田野里的火焰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回到乡下。偶然间,我发现了田野里的火焰。火光熊熊烈烈,蓬蓬勃勃,像一束红绸,被人使劲舞动,或一条巨蟒吐出的信子,疯狂地舔食着乡村傍晚的灰暗。

在农村长大,谙熟这乡下的二十四节气,就像熟悉乡亲们那一张张慈祥的脸。明明知道,田野里刚刚完成一场盛大的春收,这火焰是农人在焚烧麦秸,我却不愿往那方面想。我更相信,在这春收与春播的生命更新中,这熊熊燃烧的田野之火,一定隐匿着某种宿命。儿时的乡村景象,就这样再次浮现。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工业文明还孕育在农人依稀可见的梦幻里,化肥农药还是少见的奢侈品。为了培育地力,让哺育了一季庄稼的土地不至于板结衰退,农人便以燃烧的古老方式,让秸秆还田。于是,每当春秋两季,银镰挥舞过后,堆堆燃烧的火焰,像欢乐的篝火,把乡村的静寂寒苦照得通明。我弄不清楚这火燃烧的目的,是在为一个逝去的季节送行,还是在迎接另一茬生命的诞生。总之,我相信,这火的燃烧,是一种庄重的生命仪式,它从人类钻木取火时就已开始。只是到后来,不仅日子越来越艰辛,柴草都变得金贵,收割时节,田野里的燃烧便成了一种浪费;如果临近都市,那还是一种空气污染,早就被禁止。

神奇的还是那火焰下的土地。这土地我太熟悉了,从记事起,我就在它的温床上摸爬滚打。今年春节回家,我还走进田野,亲近这生命中不可遗忘的土地。田土是黑褐色的,疏松而柔软,如母亲的胸膛。正是一元复始的季节,田里长满了庄稼,绿油油的娇嫩而鲜美,在春风里疯长,像母鸡暖翼下的一群鸡雏。一些蟋蟀,在田土间跳来跳去。当时,我就对这土地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敬意。

我不明白,刚刚跨过一个季节,这土地怎么就变得如此沧桑满面,僵硬,板结,困乏,淹没了当初的万般风情。这使我想到了年迈的父亲母亲,耗尽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养育大了儿女,自己却变得憔悴衰竭,老态龙钟,形容枯槁。我甚至有些担心,这土地能否承担得了下一个季节的使命。然而,堆堆燃烧的火焰,像夏夜吹过田野的风,带走了我心中的疑虑。记得有一次,我随父亲来给田里放水,为插秧作准备。从河里抽上来的水,汩汩流进田里,那火燃过的田土,便滋滋地冒着气泡,一个季节积攒下来的坚硬顽冥,顷刻土崩瓦解,烂漫成泥,胜过春天的一田沃土。到了第二年,当你再次来到田野,会发现庄稼还是庄稼,似乎那场熊熊大火压根儿就与它们无关。或者,对它们来说,大火并不是一种毁灭,而是一种成全。

其实,不仅仅是田野和庄稼,一切生命体的代谢,都与火焰有关。眼前有两幅画。一幅是摄影家斯坦芬的照片。作品定格了1987年发生在美国的大火。那场大火烧毁了相当于加利福尼亚面积五分之一的热带雨林。当初曾有许多人扼腕叹息,可是,很快人们就发现,大火烧毁了某些植物,却给另一些植物提供了生长机会。不久,土壤里长出了过去很少见的厚皮植物,那野火燃烧过的土地重又生机勃勃。另一幅是米雷斯的油画《奥菲利亚》。画面由玫瑰、罂粟、河水、水草、杂树和一具漂浮的美丽女尸组成,构成了一幅迷幻斑斓的爱情与死亡之景。玫瑰代表炽烈燃烧的爱情,罂粟象征死亡,而河水、水草与杂树,则表示爱情与生命的坎坷与变幻无常。它似乎暗示,爱情与生命最炽烈的燃烧,总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世间最美丽的爱情与生命,常常是用燃烧的死亡来表达的。

田野里,火焰渐渐变小,直至萎缩成一个小小的星点,淹没于黑夜的深邃里。田野恢复了往常的宁静。我想,乡亲们明天该给田里放水了吧,毕竟,节令不饶人呀!

(取材于周闻道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傍晚偶然发现田野里的火焰,唤醒了作者的童年记忆,进而引出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B春收后,农人在田野里燃起熊熊火焰,举行庄重的生命仪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

C文章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都市扩张使得传统的农耕方式走向没落的猛烈抨击。

D经历过大火的考验,第二年庄稼会更旺盛,表现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

E作者善于捕捉农村生活场景中富有诗意的画面,以色彩鲜明、饱含激情的语言进行描摹。
2.联系上下文,解说“这熊熊燃烧的田野之火,一定隐匿着某种宿命”的含义。3
3.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年迈的父亲母亲,其用意是什么?5分)
4.作者认为“一切生命体的代谢,都与火焰有关”,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分别概括。(6分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候机区的人多在玩手机。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