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一肌一容,                杜牧《阿房宫赋》

(2)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3)                 ,多于机上之工女。 杜牧《阿房宫赋》

(4)人生得意须尽欢,                          李白《将进酒》

(5)                     ,但愿长醉不用醒 。(李白《将进酒》)

(6)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7)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8)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9)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10)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六国论》选段,完成2-4题。

六国破灭,非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国破灭,非不利          兵:兵器,武器

B.诸侯之所                  亡:丧失,丢失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却:使……退却

D.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一向,过去
2.下列各组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赂者赂者丧                而犹有可不赂而胜之之势

B赵尝五战                  其势弱

C赵常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惜其用武不终也

D破灭道也                    封天下谋臣
3.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苟以天下之大

C.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D.赵常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注】:①比部郎中:唐代刑部官职。②舁(yú):共同抬东西。③钺(yuè):古代一种汉族兵器,权利的象征物。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朴见汉日浅  兴:兴起,建立      B.世宗已知朴  雅:向、平日

C.益以为      奇:奇怪            D.非当世之务  独:只,只有
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3分)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的丞相李谷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3分)

(2)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3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6分)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颠沛窘迫而死。②漫:空,徒劳。

(1)“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曹操攻打下邳,吕布留恋妻妾,不听刘备分兵出城布犄角之势的建议,被围。侯成违反禁酒令被吕布杖打,遂盗赤兔马献给曹操,并约魏续、宋宪献城。吕布被擒,请刘备为他求情。刘备念辕门射戟之恩,出言相救,曹操不喜不忠不义之人,最终缢死吕布。

B.曹操大军追,张飞巧设疑兵,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张飞横矛立马桥头,面对桥西的曹军,发出三声巨雷般的断喝,竟然将曹操的一员大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坠马而死,一时间乱了曹军阵脚。曹操几十万大军被吓退。

C.曹操兵败赤壁,逃跑至乌林之西、宜都之北,一笑诸葛亮、周瑜没有于此处埋伏军马,结果遭遇赵云伏兵截击。行至葫芦口,曹操再笑诸葛亮、周瑜,结果遭遇张飞伏兵截击。行至华容道,曹操三笑诸葛亮、周瑜,却遇到埋伏在这里的关羽,但关羽念及旧情,义释曹操。

D.刘备与庞统兵分两路进攻雒城,蜀将张任伏兵于山中,把庞统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备无心再战,令人到荆州请诸葛亮。诸葛亮把荆州托付关羽后,亲率大军分两路进川。张飞异常英勇,计取巴郡,还收了老将严颜。

E.孟获第六次被放回后,请了乌戈国的藤甲军。孔明将藤甲军诱入盘蛇谷,把藤甲军全部抓获,孟获第七次被擒。至此,孟获终于心服。诸葛亮封孟获为王,并归还所有夺取的土地。南蛮从此臣服,发誓永不再反。蜀国南方从此平定下。

 

五、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字数100字左右)(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操执手曰:“子远想旧交之情,望赐教诲。”攸曰:“丞相孤军而抗大敌,不求急胜之方,此取死之道也。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而自回也……”操大悦,求计于攸。

许攸为什么来投奔曹操?  “攸有一策”的“一策”指什么? 此策如何实施?战果如何?

(2)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片段,回答问题。

程秉抱头鼠窜,回奏吴主曰:“蜀从不讲和,誓欲先灭东吴,然后伐魏。众臣苦谏不听,如之奈何?”权大惊,举止失措。(第83回)

使蜀“誓欲先灭东吴”的是什么事?此后,东吴如何应对?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

①近有媒体提起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分析的是看起似乎矛盾的“红会现象”:一方面这个组织遭遇信任危机,雅安地震后的募捐遭遇一片骂声,一方面却能收到价值超过5.66亿元的社会捐赠款物,占所有捐款的53%以上。该文的结论是:中国红十字会尽管遭遇信任危机,但在社会上仍有相当高的信任度。网络舆情与现实民意之间,有着巨大差异。

②这个判断触及了人们常有的一个认知误区,即容易放大网络舆情,尤其是整天生存在微博中和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的人,更容易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对这种断裂,一个网友说得非常好:看微博感觉明天社会就要乱了,去菜场兜一圈又发现,啥事儿也没有,一百年也不会乱。

③确实如此,就拿微博说,身在其中的人每天从中接受到的都是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拆迁悲剧、红会丑闻、人伦惨剧、官员吃喝、公车私用、群体性冲突、警察打人、企业污染等,仿佛身边到处都是坏消息。其实,现实生活远非都是这些,网络舆情需要重视,但不要误以为网络上的声音就代表了民意,那至多只是民意的一部分。

④中国有10多亿人,上网的人毕竟不是多数,而且,多数上网的人其实也并不发言,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代表性很有限。

⑤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形成的幻觉。人们的视界大多狭隘和封闭,习惯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当成整个世界。整个生活在网络中,通过刷微博获取信息,在论坛中与人交流,很容易就把新媒体和社交平台这些虚拟平台想象成中国的舆论场,以为它们代表着中国的“多数民意”了。因为微博上负面情绪比较集中,就误以为中国的基调就是负面的;网络上坏消息处处可见,就以为社会处处都是坏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愤、充斥着浓烈的仇富仇官情绪,就以为这个社会已经分裂和混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⑥这是典型环境造成的错觉,其实,中国远比网络所呈现出的舆情要复杂得多,民意远比网络更多元。网络舆论场,只是中国民意舆论场的一部分,因为这个舆论场最积极最活跃,最有话语权,也最有影响力,我们常常误以为这里就是民意的全部。

⑦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局限性,并不是漠视它,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声音并非民意的全部,只是一部分。只因网络的强大,让那部分片面的、情绪化的声音放大了,甚至在传播中扭曲了。

⑧当下,因为网络表达的途径最畅通,人们的表达过于依赖网络,网络声音就被过度放大了。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这对于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非常关键。有必要明白,网络上的中国也不是真实中国的全部。拓展多元的表达途径,让人们有话有处说,有理有处讲,有更多的地方去表达,在人大表达,在媒体表达,在法庭上表达,当一个社会不那么过度地依赖网络,不是什么都逼到“到网上发个帖子”、“到微博上吸引关注”时,也许网络才不会那么亢奋。

选自2013年5月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远比网络所呈现出的舆情要复杂得多,民意远比网络更加多元。

B.网络舆情与现实民意之间,有着巨大差异,网络舆情常常是片面的、情绪化的,具有局限性。

C.中国人有话无处说,有理无处讲,只能选择依赖网络表达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

D.拓展多元的表达途径是避免网络舆情被放大的有效途径。
2.为什么说网络舆情往往是被放大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3.分析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大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     选自《小说选刊》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4分
3.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6分)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请揣摩诗句“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展开想像,将其扩展为一段语句。

要求:以描写为主;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60字。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