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浙江杭州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力(zháo)      呱呱gū)而泣

Bzhù      (qīn)     līng      jiān)口不语

C尾(shā)      qì)      yuán      (zhuó)有成效

Dsǔn           jiān       为人知(xiǎn)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雷雨》这部精典话剧在首都人民剧院演出竟然遭遇了“笑场”,部分青年观众悲喜观念颠倒,道德评判观念颠倒,哄笑替代了沉思,浮躁替代了震撼。

B皇权可以藐视,宁可被贬;荣誉可以淡漠,纵然遭来诅咒。那冷漠的背后是火一样的热情,拒绝的背后是磬石般的执著。

C抗战阅兵,展示我军强大装备,彰显我国国际影响力,毋庸置疑,这必将让13亿中国人对国家的未来更有信心,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劳民伤财,哗众取宠。

D天津8·12大爆炸让我们警醒:强化安全防犯意识,普及相关知识,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决不让沉痛的悲剧再次重演!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至从前神话、童话中的一些幻想故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B文名不论大小要靠诚实的劳动、艰苦的创作才能获得。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励志,更思进取。

C掐丝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

D融资融券是把双刃剑,涨时助涨,跌时助跌。你必须时时警惕,因为这把双刃剑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你的头上。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并拯救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珍贵权利的话,我们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于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B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C针对媒体报道的内地游客在香港被袭击伤亡事件,国家旅游局高度关注,希望有关方面尽快查明真相,切实维护内地游客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D屠呦呦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发现青蒿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改进提取方法,提取了青蒿素,为促进人类健康作出了贡献。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                                                            

①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②我们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③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④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

⑤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

⑥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为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国庆早上10点左右,浙江台州临海消防大队接到报警,称浙江甬台温高速温州方向、燕居岭隧道附近发生车祸,一辆厢式小货车与前车追尾,驾驶员被卡驾驶室内。然而,由于事故导致道路拥堵,救援应急通道停满了私家车,导致前来救援的消防车和救护车无法通行。等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小货车驾驶员已经遇难。

“如果应急通道没有被堵,如果救援人员能够早一点到达,这个人可能还有救。”现场人员不无惋惜地说。

  □□□□□□□□□□□□□□□

 

三、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因推出“零口供”而一举成名的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人民检察院,最近重新定义“零口供”,并在有关文件中删去了“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允许其保持沉默”的字样。而正是这一表述,曾被认为是把沉默权引入了中国司法界,并引起很大争议。

去年8月,顺城区人民检察院在全国率先推出《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规定: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允许其做无罪、罪轻的辩解,允许其保持沉默,在排除有罪供诉的前提下按照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危害后果如何以及犯罪事实发生的经过等要素,运用全案证据进行论述,得出嫌疑人犯罪的结论。该院当时把“零口供”定义为:当侦查机关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呈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时,检察机关视其供述为“零”,办案人员通过全案的其他证据进行推论,以证明其有罪。而在最新一稿的《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里,“零口供”被定义为:认定犯罪事实可不依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独立存在,使有罪供述对犯罪事实的影响为零。在删去“允许其保持沉默”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在鼓励其如实陈述的同时,不强迫其做不利于本人的陈述”。

所谓“沉默权”最早源于英国。在17世纪英国的利而伯案中,利而伯以“自己不能控诉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他的做法得到英国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沉默权制度开始显露雏形。1898年,英国在其《刑事证据法》中明确规定被告人的沉默权是英国刑事法律的重要原则之一。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以及告知沉默权的规则,作为刑事法制的重要内容,二战后不仅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确立,而且其精神也被联合国的重要文献所确认。第21届联大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4条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届《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7条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

1.下列解说与原来的或新定义的“零口供”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主诉检察官不采信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允许其作无罪或罪轻的辩解。

B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视为零。

C办案人员运用全案其它证据对犯罪嫌疑人作证明其无罪的推论。

D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对认定犯罪事实的影响为零。

2.下列对“零口供”与“沉默权”之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相同,都指犯罪嫌疑人的不利于自己的口供被视为零。

B.“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不同,它们在司法程序中使用的主体和范围不同。

C.“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相同,都指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有权保持沉默。

D.“零口供”与“沉默权”概念不同,它们在司法程序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同。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地理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喙、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它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对作者举啄木鸟、槲寄生例子的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此为例,说明一切生物的构造和相互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若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仅仅归因于某一方面。

C从外部环境、习性影响、本身倾向等方面来解释生物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啄木鸟、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它生物一样,对它们的结构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达尔文在本段话里表达了两层意思,概括这两层意思。

 

四、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面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段文字:

于是,他向那个遭人憎恶、大受威胁的不幸的小东西走了过去。可怜的小家伙是那样凄惨,形体是那样丑恶,被人遗弃不管,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这种种想法一齐涌上心头,悲悯之情油然而生,他就赶忙抱走了婴儿。

这里的“他”是谁?请结合《巴黎圣母院》相关情节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臣进退,实为狼狈。

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东宫                             当:应当

B圣朝以孝治天下                   惟:想

C犹蒙                             矜:夸耀

D臣微志                             听:倾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供养无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州司临门,急星火                   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C进退 实为狼狈                   是谁过与

D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行               儿之成,可待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作者一方面用诚恳的语气,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感激,另一方面写祖母病笃,不能立即报答晋武帝,因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忠诚之心和孝顺之情,跃然纸上,句句合情,字字合理。

B选文第二段作者一方面歌颂新朝德政,感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用拟人的手法和工整的对偶句,形象地渲染了祖母卧病在床的凄苦情状,这样是为了直接坦陈自己的真实想法:推辞就任。

C选文第三段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两全其美的办法:先尽孝道,后报国恩,并以生死必报大恩的保证结束全文。语气诚恳、谦卑甚至含有哀求之意,更显示出了请求的迫切和辞意的诚恳。

D“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文章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向晋武帝阐述了忠孝的关系,做到了以情说理,融情于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上韩魏公书

苏轼

轼再拜。近得秦中故人书,报进士董传三月中病死。轼往岁官岐下,始识传,至今七八年,知之熟矣。其为人,不通晓世事,然酷嗜读书。其文字萧然有出尘之姿,至诗与楚词,则求之于世可与传比,不过数人。此固不待轼言,公自知之。然传尝望公不为力致一官,轼私心以为公非有所也,知传禀赋至薄,不任官耳。今年正月,轼过岐下,而传居丧二曲①,使人问讯其家,而传径至长安,见轼传舍,道其饥寒穷苦之状,以为几死者数矣,赖公而存。“又且荐我于朝。吾平生无妻,近有彭驾部者,闻公荐我,许嫁我其妹。若免丧得一官,又且有妻,不虚作一世人,皆公之赐。”轼即为传喜,且私忧之。此二事,生人之常理,而在传则为非常之福,恐不能。今传果死,悲夫。书生之穷薄至于如此其极耶夫传之才器固不通于世用然譬之象犀珠玉虽无补于饥寒要不可使在涂泥中此公所以终荐传也。今父子暴骨僧寺中,孀母弱弟,自谋口腹不暇,决不能葬。轼与之故旧在京师都数人,相与出钱其家,气力微薄,不能有所济,甚可悯也。公若犹怜之,不敢望其他,度可以葬传者足矣。陈绎学士,当往泾州,而宋迪度支在岐下,公若有以赐之,轼敛众人之赙,并以予陈而致之宋,使葬之,有余,以予其家。传平生所为文,当使人就其家取之,若获,当献诸公。干冒左右,无任战越。

【注】①二曲:地名,在陕西省。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私心以为公非有所             爱:吝惜

B.而在传则为非常之福,恐不能       就:就职、赴任

C.相与出钱其家                     赙:以财物助人办丧事

D左右                           干冒:冒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传禀赋至薄                   ,而母立于兹

B.则求之于世可与传比             殆有神护                 

C气力微薄                       远人不服,不能来

D.轼敛众人之赙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董传的老朋友,苏轼认为他“不通晓世事”,性格其实并不适合为官,但对他的文才却赞赏有加。

B.董传曾经告诉苏轼,韩魏公准备举荐自己,并把妹妹许配给自己,苏轼既为他高兴,又担心他不能享受这一福分。

C.董传家境贫寒,去世之后家人无力下葬,而他在京师的朋友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苏轼写书信给韩魏公,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D.本文一方面叙述了董传这个有才华而潦倒终身的普通文人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则转述了董传生前对韩魏公的深切感激之情,字里行间体现出苏轼对朋友的古道热肠。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书生之穷薄至于如此其极耶夫传之才器固不通于世用然

使 公所 也。

 

六、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蝶恋花·红梅

[南宋]真德秀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注]东君:司春之神。

1.“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2.结合词的下阕,分析梅花的形象。

 

七、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列对李煜《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本词开头和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把读者带入了对往事的猜想和对愁绪的体验中。

B全词虚实结合,或写眼前之景,或忆故国往事,或抒内心愁绪,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徘徊于雕栏玉砌间怅然若失的形象。

C“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前后呼应,一脉相承,通过景色的不变反衬人事的巨变。

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的修辞将愁绪形象化,点明愁之多之长之深,又隐喻年华流逝,龙颜老去。

 

八、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补充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无食桑葚。(《氓》)

(2)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3)夜深忽梦少年事,                 。(《琵琶行》)

(4)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5)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6)柳丝长玉骢难系,              。(《长亭送别》)

 

九、作文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压轴

请以“群”为题目,作文一篇,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