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湖南衡阳八中高二下学期结业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论述类文本阅读

病态的“民国热”是对历史的侮辱

单仁平

“中华民国”,这个在大陆社会中几乎沉没的记忆符号,这些年因种种缘由又浮现出来。是的,它不全是记忆,它还在台湾保留了一块残片,并在统独问题上扮演着复杂角色。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家历尽沧桑,大陆社会见多了,前进了,也对围绕“中华民国”的各种元素多了些宽容。

然而在大陆互联网社区的一些角落,以及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一种对“中华民国”的病态缅怀,以至于一些小圈子里甚至形成“民国热”。这种思潮下的积极分子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称那是个“民主”、“自由”、而且“崇尚知识”的时代。

这种论调的基础是当时中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境遇。他们相对于当时的工农大众挣得很多,大学教授的家庭都用得起多名仆人,铁定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此外民国时期出了几名大师级的学者,他们受到当下学术界的普遍推崇。

有非常少量的人宣称他们不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一”国庆节,而“只过双十节”,在小圈子里博得掌声。

必须指出,赞美民国作为一些人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方式,是有逻辑的。作为对旧时代的一种“纯怀念”,也可以理解。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这就像民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和辜鸿铭怀念满清时梳辫子,中国现在还有一些人怀念“文革”时代一样,它们都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及心理原因,成熟社会对它们的态度应是能宽容时则宽容。

然而有些人把“民国热”当成一个意识形态甚至政治工具,来挑战大陆社会的主流历史观和对现实政治的认识,他们的鼓吹就不再是小资的东西,而是在搞恶意欺骗,他们的把戏应当毫不客气地予以揭穿。

民国真的好吗?如果它真好,当初就不会被中国人民那么坚决地抛弃。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几十个人的“小众”,其力量甚至不如今天微信上一个稍大点的圈子,却用28年的时间动员了全中国的老百姓,摧枯拉朽般把国民党的庞大国家机器打得七零八落。如果不是当时的国民党政权烂透了,烂得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彻底失了民心,这一切怎么可能在这么大的国家里奇迹般发生!

当时大学教授的境遇大概的确不错,但全中国当时才有几所像样的大学?一共才有多少教授?一项研究表明,1936年中国所有大学的在校学生只有41922人,这还不到今天一所清华大学的在学学生人数。

少数大学教授当时的优越生活对工农大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知识分子与工农如此之大的社会差距在发达社会里不可想象。有人指责怀念民国大学的人,称他们是怀念当时大学教授百倍于工农薪酬所支撑的那份生活,不能不说这样的指责有一定道理。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堪称“一团糟”,当时的国家治理甚至没有深入到基层社会,也未能突破地方力量的实际割据,是浮在半空中的,而且受制于西方列强。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内河里还游弋着英国军舰。这样的国家面对东洋小国日本的侵略,无法进行强有力的反抗动员,国民党政权应当对中国遭日寇的蹂躏承担责任。

今天的中国,无论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民生水平以及对国民各种权利的综合保障能力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当年。我们可以怀念民国时期的一首歌,一道风情,以及一些时间越久越让我们感到亲切的面孔,但歌颂那时的国家制度和它所带来的影响,这是对中国历史以及推动这个国家发生伟大变化的所有人的侮辱。

还是让“民国热”作为小资情调保持其特有的醉意吧,最好别把它带到正儿八经的舆论场来。因为它会瞬间变得十分丑陋。稍微一扒,它里面的无知和装腔作势就暴露无遗。

(选自《环球时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大陆社会见多了,前进了,更具包容心,对围绕“中华民国”的各种元素多了些宽容。

B.“中华民国”这个在大陆社会中几乎消失的记忆符号,这些年之所以浮现出来,不全是因为记忆,还有较浓的政治因素。

C.把“民国热”当成一种政治工具,来挑战大陆社会的主流历史观和对现实政治的认识,就是在蛊惑人心、在搞恶意欺骗。

D.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他们出于自身利益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这是一种“病态缅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国时期是有受到当下学术界的普遍推崇的大师级的学者,但这并不能说明像王国维、辜鸿铭等这样的国学大师是因为当时待遇好而产生的。

B.当时的大学在校生少,教授少,而少数大学教授的高待遇对工农大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

C.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几十个人的“小众”,却动员了全中国的老百姓,仅用28年的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说明了“民国”没丝毫值得怀念的。

D.对“中华民国”的病态缅怀,乃至在一些小圈子里形成“民国热”,称那是个“民主”、“自由”、且“崇尚知识”的时代,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或别有用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出于对现实不满,作为对旧事物的一种单纯的怀念,也可以理解,应予以宽容。

B.怀念民国大学的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怀念当时大学教授百倍于工农薪酬所支撑的那份生活。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自然会使这种“怀念”消失。

C.治,却被少数大学教授高薪酬一叶障目,非常可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民国”会被人们认识更清

D.民国时期有动听的歌、迷人的风情及让我们感到亲切的面孔,这些我们尽可去怀念,但也仅此而已。而拿过去这些东西来否认今天的中国,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羊祜传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

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会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诏遣侍臣移书诘祜不追讨之意。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使者不能诘。

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谥曰成。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B.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C.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D.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羊祜祖上数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归附的人。每次与吴国打仗,他都不让人献诡诈计策。他的美德让吴人信服、敬佩,与他对垒的陆抗能坦然服用他送的药。

B.羊祜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而当时因为忌讳前任长吏死于任上,下任长吏就经常毁坏旧官府,针对这种情况,羊祜向镇守地下文书,普遍加以禁止。

C.羊祜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对他人却慷慨大方,临死前把平生俸禄所得都散给族人、赏给军士。还留下遗言不得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材中。

D.羊祜去世后,皇帝和很多百姓都很悲伤,甚至与之交战的敌方将士也为之哭泣。襄阳百姓在岘山立碑修庙祭奠他。杜预把所立的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2)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小题。

谢池春

李之仪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①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②,空只凭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注】①著人:让人感觉到。 ②带眼:衣带的扣眼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频移带眼,空只凭厌厌瘦”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

2.这首词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

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 

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丁西林: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丁西林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l914年负笈至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由英国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任物理学教授兼理预科主任,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间,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当时研究所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须从国外购进。他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迄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自己的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一位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他作为一位戏剧作家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还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了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他的语言,也以幽默俏皮为人称道,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等。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杨伯峻《论语译注》)

②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着于独幕创作的艺术实验……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③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而非社会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他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

(郑以然《丁西林: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丁西林在北大担任物理系主任期间,广纳人才、整订术语,树立起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风,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图书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B.上海物理研究所创办时步履维艰;十年后就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与丁西林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C.丁西林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是因为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求学期间积淀了丰厚的文学底蕴。

D.丁西林的戏剧在题材上并无特色,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显出个性,善于用夸张丰富剧情,使情节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让观众欣赏后发出会心的微笑。

E.无论是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还是在建国后从事文化交流工作,丁西林都没有放弃对戏剧创作与发展的探索,其剧作广受欢迎,意义深远。

2.请结合材料简述丁西林“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说,丁西林“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丁西林的剧作有哪些“别样的色彩”。

4.丁西林的“不器”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并就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今社会,         ,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是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于这种现象,要想         ,除了唤醒人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鱼目混珠     振振有词     扬汤止沸

B.鱼龙混杂     侃侃而谈     扬汤止沸

C.鱼龙混杂     振振有词     釜底抽薪

D.鱼目混珠     侃侃而谈     釜底抽薪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台激进女政客吕欣洁过境荷兰的时候,因为护照上有“台湾国贴纸”而被要求必须把贴纸撕掉。对于她要以此表明“我们是一个独立国家”的申辩,对方直言不讳地反问:“贴张纸就是独立国家了?”

B.中国需要认真处理对日关系,不仅以简单的“复仇”心态、老大意识粗暴以对,而且要正视日本的心态和心结,要对日本施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症下猛药。

C.《美人鱼》在题材上将真实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接地气而不失仙气,既不失大片特效,又颇具人文关怀。在这千篇一律爱情片、手撕鬼子抗战片、尔虞我诈宫斗剧、家长里短婆媳剧泛滥,《美人鱼》堪称超尘拔俗。

D.与中国构建英中关系的“黄金时代”,恐怕是全英国社会面向未来的一次选择。英国会继续保持与美特殊关系,但它像是下定决心同时为自己开展英中战略合作的新领域。

 

七、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科技安全既是科技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科技领域是否会提出相似的发展策略?

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方面的交流打破了国家这个相对的封闭体

②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认识到关于科技安全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

③也是国家的问题,它还是个动态的问题

④例如,我们讨论的科技安全潜在前提是以国家为单位的

⑤在经济领域我国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亚洲合作发展思路

⑥那么,我们该怎样界定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科技安全问题

A. ③②⑥①④⑤    B. ③②④①⑥⑤    C. ②③④⑥⑤①    D. ⑥③②①④⑤

 

八、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蔡元培先生曾在大学演讲时说到人生的三个时期,即预备时期,幼年;工作时期,壮年;休息时期,老年。

他接下来说,预备时期   ①   。少年受益于社会,欠下债,债是要还的。工作时期,也是还债时期。  ②   ,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老年进入休息时期,如果有能力, ③   。即便休息,“半息”就可以了,不要“全息”。健康状况允许,又有份事业,是个实业家、教育家、著作家,继续工作着,不知老之将至,当然更好。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782641999/QQ/WinTemp/RichOle/6MSZUTUST%7bRLP%25O@%5bS%25%25@Z9.png

 

 

九、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阿根廷足球天王梅西日前接受埃及电视台采访时,将球鞋捐赠给节目组用于慈善事业,没想到此举引发轩然大波。很多埃及人对梅西给埃及穷人捐鞋感到愤慨。

在部分阿拉伯国家,给人鞋子带有侮辱之意。埃及电视主持人兼国会议员赛德·哈桑表示:“在埃及7000年文明史上,我们还没有这样被侮辱过。梅西,我要用你的鞋子揍你。还要把我的鞋捐给阿根廷!”而埃及前国脚马吉德认为“埃及人太敏感”。将梅西视为己出的西班牙也有不少媒体对哈桑的批评进行了回击,表示“对于一名足球运动员来说,球鞋意味着他赢得胜利的武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