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安徽马鞍山二十二中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渲泄    为虎作伥    不可明状

B通辑   明火执仗   明辨是非

C.膨胀    绵里藏针    绿草如茵

D骄健   针砭时弊   惮精竭虑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B.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发人深省,给今天的座谈会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D.辛弃疾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其实,胡适先生英文文章也写了不少,连同这一百几十件信札,都应该收集成书,供中外学者阅读之用。

B.风儿掠过麦田时,恰似黄河的滚滚波涛上下起伏。

C.一到晚上,他就吓得胆小如鼠,不敢出门。

D.甲班和乙班的一部分同学参加了这次劳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弥补这个缺憾。

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③⑥④②⑤①

B①③⑤⑥④②

C①③⑥④⑤②

D③⑥④⑤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B.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C.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D.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C.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D.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        属:撰写

B.大将军邓骘其才   :奇怪

C.于三辅           游:游历

D.阴知奸党名姓       知:暗中查知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皆共目   有也  十年   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A.张衡不羡慕当时的世界,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B.张衡不羡慕当时的世界,他所官府年得不到改变

C.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权贵,他所在官府年得不到改变

D.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B.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C.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宽广的碧空中,高悬着一轮明月,皎洁华美,静寂无声,愁人月下凝思,遥视太空,悠然神往,不禁寂从中来,忧思萦怀。

B.颔联写菊花开放,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这离菊花凋谢之期还很至于衰老的梧桐,却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

C.颈联由植物转入写动物。塞外飞鸿,为了躲避寒冷的侵袭,疾速地飞过长空;由于昼短夜长,邻居的鸡啼也推迟了。

D.尾联又回到写人上来就在愁人“凝情不语”思绪万千之际,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冷气袭人,衣不胜寒。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勾勒出了愁人月下凝思寂寞孤独的心境这种心境与静谧的月夜在基调上是非常吻和的

B.颔联以“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虽系写景,却暗寄愁情,与首联写的“愁”字相呼应。

C.颈联以“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以“觉秋尽”对“知夜永”,以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从而把诗情深化到一个更新的境界

D.《晚秋夜》是一首融通俗、绮丽于一体的佳篇它的特点可用浅、淡、清、丽来概括。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意选填五句)

(1) 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2)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6)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7)回首向来萧瑟处                 苏轼定风波》)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

①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1.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中的“这一层”指代的是什么?

2.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3.作者在论述中,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的幽默效果。

4.“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这为什么让我们不安?

 

七、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0. 难度:压轴

以“专注”为题目,写—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标点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