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届陕西西安中学高三第四次仿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孝道伦理与乡土社会生活的重建

传统孝道的自然基础是家庭,一种以血缘关系将长幼代与代之间的生命历程连接起来的生命共同体。这种作为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型”。在儒家的观念中,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国家和整个天下,都可以理解为某种扩大了的家庭。基于这种“家庭”共同体主义的理解,儒家所理解的个人也不同于现代个人主义所昭示的抽象的、原子化的个人。儒家的伦理思维从具体的个人出发,这种具体的个人具有自然的生命历程和血缘关系;随着其生活的展开,这种具体的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扮演着一系列角色。除了包含这种独特的关于共同体与个人的理解之外,传统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也昭示了一种超越“交换价值”主宰的全面的价值观体系,它以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关怀,共同体的和谐与幸福为核心价值。

现代老龄社会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及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其中最主要者有三:一是孝道伦理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性地反思个人主义伦理的参照系;二是展示了一种关爱与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活方式复兴的希望从而使我们能够重建被交换价值观的僭越殖民所扭曲了的价值世界;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复兴孝道与乡土社会的养老习俗和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找到现代养老问题的化解之道。

首先现代的老龄化问题及其根源皆与家庭及社区共同体的衰落有关。现代社会流行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个人是构成世界的原子,而且这种原子是彼此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几乎绝对的自由。这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方面表现为家庭的岌岌可危、代际关系的扭曲;经济上则是市场交易关系的盛行,以及作为市场“保姆”的福利国家制度的膨胀;政治上则导致片面强调个人权利的乌合之众加政客的“民主”游戏的出现;意识形态上则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道德观念、过度膨胀了的交换价值观,以及拜金主义的宗教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契约化了的世界,个人契约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成功统治,也恰是现代社会分崩离析、认同危机、人情冷漠、人性扭曲、人的价值贬损的根源。由此看来,老龄化问题牵涉到观念、制度与伦理等多个层面,其化解之道也就在于在这些层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现代老龄化社会的困境,暴露出现代社会从个体出发组织共同体的悖论: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扁平性”的“平等”对正常的代际伦理秩序的破坏,现代家庭中的“个人契约”夫妇关系的脆弱,现代生活方式对民间“社会资本”的破坏,以及“福利国家”与市场体系之间的自相矛盾。应对这些问题的方向是:通过复兴儒家“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孝道和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来改造现代社会。

这种变革涉及到:第一,自我意识从个人主义转向共同体主义,这意味着家庭及其孝悌伦理的恢复,以及个人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这种特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孝道礼仪和乡土习俗,如乡射礼、乡校、乡饮酒礼、家礼等礼俗,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而在现代社会“复活”这既是对这些礼仪传统的继承,又是因时因地制宜有所“损益”的创新。(摘编自201502期《齐鲁学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将长幼代与代之间的生命历程连接起来的生命共同体,是传统孝道的自然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型”。

B.基于“家庭”共同体主义的理解,儒家的伦理思维从具体的个人出发。而现代个人主义昭示的个人是抽象的、原子化的。

C.儒家伦理思维下的具体的个人,具有自然的生命历程和血缘关系,会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扮演者一系列的角色。

D.传统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包含独特的关于共同体与个人的理解,昭示了一种“交换价值”主宰的全面的价值观体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老龄社会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及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例如尝试找到现代养老问题的化解之道。

B.现代的老龄化问题与家庭及社区共同体的衰落有关。其化解之道也就在于在观念、制度与伦理等多个层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C.现代社会流行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个人是构成世界的原子,彼此平等,拥有几乎绝对的自由。这具有积极的影响。

D.通过复兴儒家“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孝道和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来改造现代社会,是应对现代老龄化社会困境问题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主义伦理在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孝道伦理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个人主义伦理的参照系。

B.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扁平性”“平等”破坏了正常的代际伦理秩序,这意味着个人作为共同体成员“自我意识”的觉醒。

C.现代社会高度契约化,个人契约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成功统治,使得现代社会分崩离析、人情冷漠、人性扭曲、人的价值贬值。

D.乡射礼、乡校、乡饮酒礼、家礼等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而在现代社会“复活”,这是对传统孝道礼仪和乡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沈束,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

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院试的称为童生。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又叫“表字”。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束请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B.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C.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关进监狱十六年。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 ,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

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并简析其作用。

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却说“别浦鱼肥堪脍”,这两种说法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其原因是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认为官员、百姓只能受“下赏”的做法是: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描写出月夜下“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爱情信使

欧·亨利(美国)

在这样的季节,公园里很少见到游人。这位坐在路边长椅上的年轻姑娘,大概是想出来抢先品尝春天来临的滋味。她静静地坐在那里,沉思着,脸上显出几分忧郁和伤感。

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小伙子,沿着她附近的一条小道匆匆穿过公园,身后跟着一个男孩,替他拿着手提箱。小伙子看见姑娘,脸上马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他从离她仅有几米远的地方经过,但那姑娘却好像根本没有看到他似的。

他又往前走了四五十米远,在一边的长椅上坐下。男孩扔下手提箱,两只机灵的眼睛不解地盯着他看。他对男孩说:

“我想请你传个话给坐在那边椅子上的姑娘,告诉她我是打从这儿路过去火车站的,我要去旧金山。你对她说,因为她吩咐过我不许跟她说话,也不许给她写信,我只好用这种方法最后一次请求她:为了我们旧日的情谊,别再这样感情用事。你对她说,无缘无故地指责并甩掉一个不该这样对待的人,既不说明理由,又不给人以解释的机会,这有悖于她善良的本性。去,就这样告诉她吧。”

小伙子给男孩手里塞了一枚硬币。小男孩朝小伙子望了一会儿,然后撒腿就跑开了。他走近姑娘身旁,先是犹豫了一下,随即便大大方方地说:

“小姐,那——那边椅子上的先生派我来向您打个招呼,表白他的心意。要是你不认识那小伙子,那他就是故意戏弄您,您——您只要说一声,我在三分钟之内就能把警察叫来。要是果真您认识他,那我——我就要把他那一大堆废话说给您听了。”

那姑娘听他这么一说,脸上显出了一点兴趣。

“我——先前认识那位先生,我想就不用劳驾警察了吧。你也可以替他表白,不过不要搞得露天表演似的。”

“哦。”小男孩浑身都耸动起来,“他说他已将所有的衣服都收拾在那只手提箱里,要赶往旧金山。……他说您把他当作薄情郎拒之门外,又不肯给他个分辩的机会。他说您给他的打击太大。”

姑娘凝视着竖立在杂树丛中的那座忧郁的雕像,冲着小信使说道:

“你去告诉那位先生,首要的是忠贞不二和真诚可信。请你告诉他,我已尽最大努力剖析自己,我知道自己的心灵深处需要什么,但更清楚它有软弱的一面。这就是我不让他解释的原因。我不是凭道听途说,也不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指责他的。”

“请你告诉他,那天晚上,我从后面走进花房,去给我母亲折一朵玫瑰花。我亲眼看见他和阿什伯顿小姐在粉红色的夹竹桃底下。那场面真精彩,可是那依偎在一起的丑态却成了不打自招的证据。我离开了花房,同时也丢弃了玫瑰花和我的理想。你把我的这番表白带给那位先生吧。”

“实在不好意思,小姐,依……偎……在一起,给我解释一下好吗?”

“依偎——你就说亲热地靠在一起——要不,你就说靠得太近,叫人家无法保持一个正常的距离吧。”

小男孩又一溜烟地跑开了,沙砾在他的脚下飞溅开来,不一会儿到了另一张长椅旁边了。小伙子急切地投来询问的目光。

“小姐说她懂得,当——当小伙子鬼话连篇地乞求和解时,姑娘们最容易受骗上当,所以——那些甜言蜜语她一概不听。她说她亲眼看见你在暖房里跟——跟一个姑娘搂抱在一起,正拼命地和那姑娘亲热。她看来实在恶心。她说你最好还是趁早赶你的火车去吧。”

小伙子轻轻地吹了个口哨,他眼睛一亮,突然有了主意。他迅速地将手伸进大衣里边的口袋,掏出了一封信递给男孩,随后又掏出一块银元给了他。

“把这封信给小姐送去,”他说,“请她看一看。你对她说,要是她早在自己理想的信念中掺进一点点对别人的信任的话,自己就不至于这么伤心了。”

信使又站在姑娘的面前了。

“那——那位先生说,你的那些想当然的说法真让他受了委屈。他说他不是那种花花公子,小姐,请你看看这——这——封信吧。我敢打赌,他是个清白的人,决不会错。”

姑娘犹豫了一下,打开信,看了起来。

亲爱的阿诺德医生:

上星期五晚上,我女儿出席沃尔德伦夫人家的宴会,突然心脏病发作,差点儿晕倒在她家的花房里,当时若不是您在旁扶住了她,并加妥善照料,我们也许就失去她了。特致函深表谢意。

永远感激您的罗伯特·阿什伯顿

姑娘晶莹明亮的眼睛里闪动着喜悦的泪花。

那位先生要您的回音呢,”小男孩说。

“请你告诉那边椅子上的先生,”她颤声笑着说,“他的恋人现在就要他过来。”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姑娘“抢先品尝春天来临的滋味”,是为了表现姑娘内心有美好的追求,“春天的来临”暗示了后文爱情的复活。

B.小说中小男孩机灵而可爱,他并未按原话传达,反说得有些夸张,但却很好地传递了一对恋人的意思,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性。

C.作者将阿什伯顿的那封信原文照转,突出了信件的作用。信件既是二人矛盾化解的契机,也使小说简单的情节变得曲折跌宕。

D.作者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喜剧效果,比如男孩说“三分钟之内就能把警察叫来”,以及要姑娘解释“依偎”的意思,都令人忍俊不禁。

E.小说善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杂树丛中的那座雕像”烘托了姑娘的忧郁,“沙砾在他的脚下飞溅开来”则烘托出男孩的机灵。

2.小说围绕误会展开,请从男主人公阿诺德医生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

3.小说中男主人公阿诺德医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爱情信使”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通往纯粹的羊肠小道

王一方

他——25岁就获得哲学、神学两个博士学位,管风琴演奏家,法兰西科学、道德和政治科学院的院士,哲学家萨特的堂叔,德国总统特奥多尔·豪斯的证婚人,大文学家罗曼·罗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终身朋友……

他就是施韦泽。他让人想到中国抗战时期来中国的诺尔曼·白求恩:一个纯粹的人。

3 0岁的他,突然宣布将奔赴非洲丛林去当一名乡间医生,为此,他转而学医,八年后,他以医学博士身份开始了他52年的艰辛的人道主义实践生涯。

从决定到启程,八年,八年啊——

是利他主义吗?他不像唐·吉诃德向风车冲杀那样。是上帝的召唤吗?他风趣地讥笑用上帝召唤来解释他的选择的教士:“他们的听力比我好!”是出于对苦难的同情吗?他认为仅仅出于同情显得太狭隘。

与他同时代的一位作家认为:缺少历史阐释和淳朴气息的非洲比被历史学说填满的精致的欧洲更能抚慰他的心灵祈盼与饥渴。爱因斯坦也认为:非洲的事业对于我们在道德上、麻木和无心智的文化传统来说是一种逃匿和摆脱,而面对这种选择的机会,个别人是无能为力的;但施韦泽是一个例外,他在对浮士德的精神依恋之中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和责任。

他的道德祈盼、心灵饥渴,直指纯粹人生的伦理追求和实践需要,由“意会”走向了言说。1915年的一天,他觉得自己像个“在漏船中的人,这条船不能驶向大海,必须打造一条新船……”这时,一个新词突然闪入脑海:敬畏生命。这个词似乎让他找到了纯粹的彼岸。

“敬畏生命”主张生命是无条件的神圣、无条件的有价值,从而使道德纯粹求诸内心成为可能。人类原初的道德冲动与他深层次的理解随后被他拉向哲学,界定为一种“生存意志”:一种“自我的意欲生活的生命”。他毕生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实践也源于这一生存意志的冲动。“当我为其他生命奉献出自己时,我永恒的生存意志便与永恒者结合,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体的。”在施韦泽看来,正是这样一种有几分神秘的“生存意志”引出了道德生活的净化与纯粹。

施韦泽似乎要说这样一个道理:在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仅有科学、技术的知识与实践无法进入纯粹的疆域,甚至不能给人类带来有益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感触:“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话虽这么说,通往纯粹人生的路上行人寥寥。有人说:“人类不可以从两头点燃一根蜡烛。”但施韦泽坚持认为:“如果够长的话,可以这么做!”

施韦泽固然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这种快乐,但社会价值机器却未必能认同这类二元平方式的贡献。他艰苦卓绝的医疗探索与创造性实践,没有能得到医学界的重视。虽然他是诺奖得主,但拿回的是和平奖。他一生中接受过数十次奖励,只获得过一次医学领域的不太出名的奖章。新锐的医学家还不时批评他思想保守,只热衷于重复性的技术操作,不重视时新的技术成果。他的医院也一点都不现代化,但他的丛林医院在高度技术化与高度组织化的医学时代里保持了对病人个体的尊重、人性的温情,以及在适宜技术处置下的一流疗效。在他眼里,过度技术化的医学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的冷漠。还是爱因斯坦理解他: “这个人的影响与其说来自令人赞叹的成就,毋宁说来自他那对通常的理智来说难以把握的整个人格。”

尽管通往道德净化、人生纯粹的世界不会有什么康庄大道,但他依然享受着这条羊肠小道上的精神风光,这就是自信,这就是个性,来自内心的纯粹的自信和个性!

(节选自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

【相关链接】

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乖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联。 

(施韦泽《我的呼吁》)

施韦泽十分欣赏中国那种未被“玄思”所破坏的“基本的”和“自然的”同时又符合理性的精神,他看重儒家思想,对道家思想感兴趣。 

(德HeinerRoetz《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程颐: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朱熹: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开头简略提及白求恩,这样是为了引出对施韦泽的介绍并与施韦泽做类比,暗示两人都是在用生命去追求人生的纯粹。

B.施韦泽的一生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而在医学方面只获得过一次不太出名的奖,这表明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出现了问题。

C.现阶段,我国医患矛盾时有发生,如果按施韦泽的观点来看,这是医学技术化所导致的,因为它不能对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

D.施韦泽关于“敬畏生命”和“生存意志”的论述逻辑并不缜密,它重在唤起人们的体验,呼吁人们由体验去悟达道德境界。

E.施韦泽很像一位中国古代的圣人或君子,因为他的学术观点“生命都是一体的”与中国古代“物我合一”的观点很相似。

2.施韦泽为什么要放弃已有的生活而选择去非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3.文中三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答。

4.作者为什么说“通往纯粹人生的路上行人寥寥”?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对于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怎样的人才才算是优秀的企业人才,与会者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即优秀的企业人才必须具备领导、谈判和全球思维三大能力。

③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对此一直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看法也会有不同。

A.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B.各执一词      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C.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D.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3月,广电国网向工信部提交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申请材料,并最终获得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互联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和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

B.故宫研究院昨日宣布成立中国书法研究所,希望深入发掘故宫收藏的数万件法书碑帖藏品的文献价值、艺术审美价值,为当代书法艺术发展和书法理论研究提供更好的借鉴。

C. 一名希腊央行官员4日宣布,希腊央行3日成为激进黑客团体“匿名者”的下手目标,致使网站服务中断。

D. 2016猴年央视春晚着力演绎“幸福中国”的主题。与往届春晚相比,节目更加精准,主题更加集中,铺陈更加合理,现场观众的反响更加热情。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如果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               

A.昆虫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

B.昆虫的行为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它们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

C.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 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绝对是有异于人的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立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的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请阅读下面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完成各题。

 

项 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害怕陌生人

40.0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1.从以上的数据中归纳出两点结论,每个结论不超过15个字,不能出现具体数字。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八、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次关于阅读的研讨会上,有如下对话。

主持人: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只追求娱乐性、功利性阅读,对严肃的经典著作却读不下去。对这种现象您是怎样看的?

学者甲:阅读不应该是消遣,而应该是艰难的精神成长过程。我们要提倡培养严肃阅读的趣味。

学者乙:能通过阅读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也没有什么不好。消遣阅读也可以使普通读者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审美享受。

两位学者各自对阅读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