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江西吉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段考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0日12版,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微信朋友圈中多为平日打过交道、联系较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条转发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B失实报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满足了大部分人的猎奇心理,有因其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更容易被网民信任

C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七类

D公众往往选择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此类谣言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复

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B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多的是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因而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C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理,成为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D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只要引导公众警惕网络信息,仔细辨别信息真伪,谣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B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C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判断,不应只坚持趋利避害的态度——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D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早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及武宗命,侍明宗于藩邸。泰定三年,特授同知太常礼仪院事,益从耆老文学之士雍容议论。寻拜监察御史。明年,迁中书右司郎中。又明年,升参议中书省事。居二年,除吏部尚书。至顺元年,其兄治书侍御史谏止明里董阿之子为监察御史,并出别儿怯不花为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未几,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迁徽政院副使,擢侍御史,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宣徽所造酒,横索者众,岁费陶瓶甚多。别儿怯不花奏制银瓶以贮,而索者遂止。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藩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谥忠宣。

(节选自《元史》卷140,列传27)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

B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

C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

D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儿怯不花,字大朋”,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与此相对,“丁外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C.“课”,是古代专门负责考核工作成果的办事机构,或负责征税的税务机关。文中“酒课”、“盐课”便是这样的部门。

D.“右丞相”,就是古代在皇帝右边站立的丞相。元代一般尊“右”为大,所以右丞相一般也称“主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儿怯不花进入官场后,多次获得升迁。他在泰定三年受到皇帝的特地任命,担任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后来官职不断变动,几年以后就担任吏部尚书

B别儿怯不花改革陋习,效果非常显著。他在掌管宿卫以后,唯才是举,他还针对索要宣徽院酿酒的人很多这种乱象进行改革,这些措施效果都很明显

C别儿怯不花心系灾民,造福一方百姓。他在赴任江浙行省左丞相的途中,听说杭城遭遇火灾,飞马赶到杭城,并立即进行赈灾,考虑全面,措施得力

D别儿怯不花深受重用,朝廷内外肃然。他在担任奉使宣抚期间,洗雪冤案革除弊端,他还上奏派使者晓谕诸王安抚其民遵守法制,朝廷内外一片肃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

2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念奴娇①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

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

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③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

1.上阙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说明。

2.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抒发的思想感情内容的相似点进行分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伯乐不常有”,因而千里马最终的命运往往都是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岑参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塞外风云幻变,天寒地冻的句子是               

3诗经·氓》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反衬男子不思悔改、妄行无度的句子是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 。”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C.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纸办公这么多年,投诉信息的传递,就是按几个键的事,需要如此           地在工商部门内部单独设置一个办公场所吗?

②交管部门需下猛药治沉疴,要        ,揪出一批交通违法的典型案例,让违法者受到法律问责,给其他司机以警示。

③随着整合的深入,线上线下的生态环境将迎来根本性的改变,行业巨头已经开始         ,近期京东斥资43亿入股永辉超市。

A雷厉风行    闻风而动    大张旗鼓

B大张旗鼓    闻风而动    雷厉风行

C闻风而动    大张旗鼓    雷厉风行

D大张旗鼓    雷厉风行    闻风而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本科专业中,临床医学以231%排首位,中医学以184%排第六,前十名的本科专业中仅医学就占据了两名。

B亚投行正式成立并开业,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具有重大意义,顺应了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演变的趋势,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C伊朗外长扎里夫16日在维也纳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当天将对伊朗履行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情况发布,伊核全面协议将会正式开始执行,国际社会将解除针对伊朗的制裁。

D当地时间15日晚,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首都瓦加杜古一家酒店遭袭。据媒体此前报道,现场发生多次爆炸及传出枪声,现场目击者称有至少数名平民死亡。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像音乐家具、玩具、文具等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

①音乐还能帮你排除忧愁和悲伤,使你从痛苦中解脱

②人们将音乐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用音乐营造一个高质量的环境

③用音乐美化环境,这也是当前世界环境保护事业中的新潮流

④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

⑤医学上还用音乐来辅助治病,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效果

⑥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

A.②③⑥⑤④①    B.③②④⑤①⑥

C.⑥④⑤①②③    D.④⑥①⑤③②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在1970年以后,欧美的营养学家说:“粗粮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因此吃粗粮有益健康。”过去,   ,曾经被认为是对人体不起营养作用的一种非营养成分。营养学家认为粗纤维吃多了,   ,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吸收。直至1970年,欧美的营养学家才认识到,粗粮里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   ,它在预防人体的某些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粗纤维的概念已不适用,因而将这一名词废弃,改称膳食纤维。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八、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