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湖南省衡阳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suō         hàn      gàn       然开朗 huò

B kuò         xiān            少不 gēng

C xùn         còu       shǔn   相关    

D xuān        jiù       防(tí       羽扇 lún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零碎             幅射            摄相机         素不相识   

B协调             泄漏            镇静剂         富丽堂皇

C嘶鸣             忌恨            水龙头         心慌意乱   

D缔造             栋梁            葡萄藤         无济于事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由于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色彩。

B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

C文学作品的续写和改编是对原作的二度创作,表达了作者对原作主题、人物形象和艺 术技巧的个性化理解。

D探究新词新语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对语言的发 展变化作更为深入的了解。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

想起了方孝孺

宋志坚

读过两篇关于 “读书种子”的文章,一篇是马斗全的《何为“读书种子”》。此文提出:“读书种子,应指极爱读书精神之承接、加深,并可影响、传递于后人。”另一篇是虞云国的《也说“读书种子”》。此文认为:“所谓‘读书种子’,就是传统文化强调的‘诗书传家’。这种读书,不以功利为第一念想,只是一种对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素质的自我提升,对文化的内在渴求。”     

读着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的是方孝孺。

《纲鉴易知录》载:“上(朱棣)之发北平也,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道衍和尚称方孝孺“素有学行”,我以为此“学”乃是学问,此“行”当指操行。从这番话看,“读书种子”不仅有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读书人的学问,更有内涵了气节与操守的读书人之操行。   

那么,方孝孺就是“读书种子”么?倘若果真如此,岂不又与“读书种子”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相悖?这些纠缠不清的疑问,因为此后的奥运火炬的传递而受到启迪得到答案。

火炬的传递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可分为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层次,是包括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在内的体育运动的精神;超越体育运动的更高层次,即为它所象征的“世界和平、和谐、合作、友谊和团结”。于是忽然想到,“读书种子”也有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层次是“极爱读书”的精神;超越读书本身的更高层次,即为包括“对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素质的自我提升,对文化的内在渴求”在内的读书人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读书种子”的传承,也需要有一棒又一棒、一代又一代的火炬手。

这样一来,我倒是弄明白了,道衍和尚如是说,并非意味着方孝孺就是“读书种子”,他是传承“读书种子”的一代读书人的典范,恰如传递奥运火炬的一棒火炬手。只是道衍和尚没有弄懂,因为上述两个层次的结构,使“读书种子”具有坚实的基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1.下列对方孝孺的相关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正因为方孝孺“素有学行”,道衍才断言朱棣“武成之日”,他“必不降附”。

B方孝孺身上的“学”“行”与虞文对“读书种子”的解读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C方孝孺不仅有读书人应有的学问,而且有内涵了气节与操守的读书人的操行。

D方孝孺有“极爱读书”和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堪称“读书种子”。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不仅吸收了马文和虞文的可取之处,而且明确指出了“读书种子”应该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

B作者对道衍的说法认识在逐步深化,从最初的悉心领会,到后来的完全明白,再到最后的尖锐批评。

C“读书种子”的传承与奥运火炬的传递,既有内涵层次划分上的相似点,也有传递方式上的相似点。

D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比“极爱读书”的精神不仅层次更高,而且濡养更难,所以至者稀少。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强调了“读书种子”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但是他将这种精神局限于“极爱读书”,显得过于狭隘。

B虞文将读书精神延伸到了人格、素质、文化层面,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这种精神的传递性,缺少发展的眼光。

C方孝孺的“学行”体现了“读书种子”的两个层面,若他有“学”无“行”,道衍决不会为他“跪而密启”。

D方孝孺作为传承“读书种子”的一代读书人的典范,他被灭族使明代出现了一个“读书种子”的空白时代。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千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夭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叉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傈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从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选自《微型小说梢品赏析》,有改动)

1.分析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肇教授的形象特点。

4.大家走出沙漠困境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 “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病,乃益读《灵枢》                    聩:耳聋。 

B.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                  祥:详细。 

C.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                    踵:跟随。 

D.遂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屏:停止。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庞安时“医者仁心”的一组是(   

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

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其父曾将《脉诀》传授给他,他却认为过于浅显不足为奇,而后认真研读黄帝、扁鹊的脉书,逐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

B.庞安时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遗》,诊脉重视人迎脉和寸口脉并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祖国的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C.庞安时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七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

D.庞安时不仅医术精湛,活人无数,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2)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渔舟唱晚,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归去来兮辞》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4)《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因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ǔ)(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蝉。

(1)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 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遇见理论,就想要明白。如果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凿附会,因为这样似乎可通,并自觉新奇可喜。   

B.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C.人们司空见惯了教室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所以对神舟十号航天员在浩瀚太空中的首次授课都感到特别新奇。   

D.面对贩毒手法被公安人员屡屡识破,贩毒团伙的头目气急败坏地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有一天我要想办法把这些毒品成功地运出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填入横线处昀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看到流逝的江水,____;看到再生的小草,     ;在寂静的山林里,      ;面对暴风雨,            

①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    ②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   

③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    ④会平息烦躁的心情   

A②③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①④③②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①            ,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仿古,则是②          。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八、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地廉政单位招聘考试,最后一道题问唐太宗是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的,赋分20分。只有一位考生如实回答“不知道”,考后本以为录取无望,结果却被高分录用了。对此,其他考生不理解。招聘单位说,其实,当年根本就没有环境污染的概念,而且唐太宗也没有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无答案。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