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宁夏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 “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现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很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1.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B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C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苦、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D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的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B.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C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己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B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C.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D.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钟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亲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相关链接】:

①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位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是(     )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D.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2.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结合文本分析。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看到其他人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解释可能十分矫情可笑。

B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

C本文作者的情感是清晰的,她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表达了崇敬之情,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

D作者大概是农村人的后代,耳闻目睹过农村人挣扎求生的艰难,所以对社会底层百姓有天然的亲近感。

E虽然作者说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但作者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2.段中作者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结合本文并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第段所引用的鲁迅的“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

【注】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世:古代以十年为一世。廪廪:犹庶几,渐进。乡改:更改历法。正服:更改服色。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示敦朴,为天下    先:做榜样

B.然上召尉佗兄弟     尊贵

C.以寒暑之数          离:遭遇  

D.德厚天地           侔:比得上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C.“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

D.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E.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2.东坡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苏轼饮酒甚酣,扣弦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自己对朝廷政事依然关心的句子是“               

(2)《三峡》中,描写秋季的特点的语句的是:       

(3)《离骚》中屈原用制作衣服的材料表示自己品行高洁的句子是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牢不可破,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②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忙。

③乌克兰局势陡然升级,乌克兰的坦克摆出一副武力清剿的样子,而俄罗斯也是枕戈待旦,在俄乌边界俄方一侧部署了4万大军。

④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⑤巴西足球世界杯决赛,在加时赛后半段德国队打进一球领先后,不甘失败的阿根廷队困兽犹斗,全力出击,作殊死一搏。

⑥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上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A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①③⑥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国安全智库在其年度预测报告中称,2016年美国将加强在南海的活动,并加强与东南亚伙伴国家的军事合作。

B.站在2016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C.我省环境污染责任险推广遭遇尴尬,投保企业数量远低于周边省份,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投保意识不强,普遍抱有侥幸心理造成的。

D.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划、管理好城市家园,也摆在了各级管理者的面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填入下面文段处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________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____是值得怀疑的。____,议员在议会中打架,____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选民争取利益;____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1)        ,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2)        ,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3)        ,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下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要求: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②不少于5个动词;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④70字左右。4分。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环卫工人陈阿姨在打扫卫生时,遭到正在旁边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的一位大妈的辱骂,她骂陈阿姨影响她锻炼身体。其他市民赶紧劝阻,陈阿姨也没还嘴,还用扫帚将健身器材下面的最后一点树叶扫起来。这一下彻底激怒了大妈,她夺过陈阿姨手中的扫帚,用脚踩断,并用力向陈阿姨的手上和脚上敲去。陈阿姨见况跑开,大妈追赶时被其他市民拦下,但她竟拨110称“农民工打人”,彻底看不下去的市民直接把她团团围住,等待给警方作证。在警方和目击市民的劝说下,大妈承认了错误,并给了陈阿姨3000元的赔偿金。这件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有人为陈阿姨点赞,有人为目击市民点赞,也有人为大妈点赞。

对于以上三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800字以上,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