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浙江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shuàn)肉  (tuān)急   (jiá)衣    奋(xìng)

B.(zhí)拾    (cǔn)    (pù)背     zhī

C.(qī)息     (wǎn)蜒   (bèng)发  花生

D.阻(náo)     (zhào)  gǎn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涟漪  急燥  寥阔   书生意气

B.卑微  停驻  蛇蟮    怨天尤人

C.澄清  蜇居  战栗   惊世骇俗

D.耗费  翱翔  亲和力  骄奢淫逸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岛内民进党对于日本政府的挑衅行径视而不见、一声不吭

B.生活中遭受不如意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善于化解,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要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C.大学四六级英语变脸第一考众考生纷纷铩羽而归新版四六级遭到吐槽

D.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全新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更冲击了传统商业的模式。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C.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完善人才的培养、任用、激励机制,着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D.他的学习成绩起起伏伏,这是由于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所决定的。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              之强烈出乎意料。

(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太不礼貌了吧。

(3)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            

A.反映    不免    无可非议

B.反应    未免   无可非议

C.反映    未免    无可厚非

D.反应    不免   无可厚非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仿照下面画线的语句,仿写两句话。要求:仿写的内容要以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为陈述对象。语意连贯,形象生动,至少用一种修辞。

例句:假如文学是一座园林,鲁迅就是园中一株劲松,他的《呐喊》就是在怒吼的狂风中的阵阵松涛。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近几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下面是关于杭州和全国城市化的调查数据。

表:全国与杭州城市化率(国家统计局)

城市化率(%)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全国

499

513

526

537

548

杭州

733

739

743

746

750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请写出两条。

 

三、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我看到的一个方面是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影响——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描述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早期,话语权掌握在代表世俗权威的“君”和宗教权威的“神”手中。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或其他什么样的目的,“君”和“神”都决不会放弃对于话语权的掌控,这个时代姑且称之为话语权的“君神时代”。非官办媒体出现之后,话语权扩散到了世俗和宗教统治者之外的媒体手中,更多的人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是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是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话语权的“编辑时代”。互联网出现之后,话语权没有了“编辑”的控制,从此流失到每个人的手中,一股“投稿赤潮”(亦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藻等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顿时湮没了整个网络,任何一个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人都能够最便捷地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滥言时代”注定是“话语暴民”的时代。正如民主选举会发展到竞选人比赛谄媚民众一样,被极度分散的话语权为了扩大其影响必然也会谄媚其他的话语权拥有者以换取几声廉价的喝彩。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以谄媚为发展手段的时候,在事实上必定成为理性的敌人、成为秩序的破坏者,从而堕落成为“话语暴民”。

秩序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当我们访问任何一个网上“群言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偏激的、狂妄的话语总是有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无比微弱。邪说在这里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如同经济学上的“劣币排斥良币”一样,邪说的“赤潮”在这里到处弥漫,真理和公正被亵渎。无论是“君神时代”还是“编辑时代”,话语权都是具有理性意识的集团的话语权,从而也就使这个话语权成为维持秩序的工具。而当话语权纯粹成为个体的话语权之后,个体理性的不能保证也就使话语权的理性尽丧,成为具有更大随意性的个体的玩具、成为破坏秩序的刀斧。话语权的个体化就是“政出私门”的肇端,也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1.下列对“话语暴民”所作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话语暴民”造就了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C.“话语暴民”占据了网上“群言堂”,这里只出产邪说,排斥真理与公正。

D“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破坏者,是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发展到以谄媚为手段、以理性为敌人时堕落而来的。

2.下列对“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语暴民以偏激狂妄的话语换取无数的喝彩,动摇了理性的权威。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纯粹个体化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C.话语暴民的理性不能保证,使得个体话语权的理性尽丧。

D话语暴民把话语权作为个体的玩具,这种随意性破坏了话语秩序。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媒体空前扩大了个体的话语权,使网上“群言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B.话语暴民破坏了话语秩序,因此互联网上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

C.话语权的理性意识和集团性才能有效维持话语秩序。

D互联网是话语暴民的盛筵,可以通过全力遍罚,让法律把“暴民”完全变成“良民”。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海固少年

季栋梁

前不久,与朋友有约,走了一趟西海固。那是夏日,干旱正无情地折磨着这块土地。车窗两边的土地上罩着一层薄薄的蝉翼般透明的浅绿,看不到农人,甚至看不到牛羊,看久了就感到沉重与沧桑来。有几声花儿①吼过来,也是干涩僵直。

车到黑城附近,路上忽然横出一个人来,他站在路中央,扬起的手臂如展开的鹰翼一般,使劲地摇动着,那架势很有剪径者②的气派,仿佛在说:停!只有停,否则休想过去。

车停了,挡车人走上来时我才看清是一个少年。他提着一个破旧的帆布提包,上面有许多油渍。一双老式的褐色牛皮鞋很笨重地套在夏天的脚上,穿一件单衫,上面印有一只展翅的老鹰,下身穿一件已经很旧很破很脏的牛仔裤。

司机显然给他挡车的姿势惹火了,恶恶地说不要命了,挡车有这样挡的?

那少年瞪着一双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司机,司机终究有些不想惹事,他一定是怯于少年那目光,便不再言语。车启动了,少年依然站在那里盯着司机看,许久,这才向着座位走了过来。他扫视着车上,不回避这车上任何一双眼睛。他的目光甚至带有挑衅的意味。他走到了我的旁边,将包放到了行李架上,然后盯着我看了足足有半分钟,直到我本能地将屁股往里挪挪,他才坐了下来。

我对他没有什么恶感,甚至喜欢他坐到我的旁边来,只是有点不习惯他看人时的眼神。他坐了下来,坐得有些僵硬,给人的感觉是一块石头落在了座位上。他摸出一支烟点着,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悠悠地吐出来。他吸烟的姿势十分的老练而潇洒,应该至少有三年的烟龄了吧。那是一种低价烟,烟味很是呛人。

他吸着烟,那神情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有思考,他的眼睛确实放射着鹰眼的光芒。“少年心事当拏云”③,如此贴近,如此深刻,是谁的诗句我记不清了,但这句诗我却牢牢记着,因为我曾经年少过,而且这句诗也是在少年时期读的,此时此刻面对他,我又想起了这句诗。

我很想与他对话,他让我看到了我少年时期的影子,然而,他显然没有要和我对话的意思,他甚至坐下后连看我一眼都不曾有过,两眼只是一味地注视着前方——漫漫长路,仿佛我以及车上所有的人都不存在一样。

他吸完了那支烟,连过滤嘴的味儿都吸出来了。我掏出烟来递给他一支,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接过烟拿到鼻子上嗅了嗅,这才对我笑笑,十分的真诚。

我替他点了,自己也点了一支,这才问道:“今年多大了?“

“十六!”

“要出远门么?”

“出去闯闯!”

“怎么一个人出去?”

“一个人出去不好么?”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连点头或摇头的动作都做不出来。

他看看我又说:“一群人出去有啥意思,唧唧喳喳地像一群麻雀。”

我说:“去省城么?”

他摇摇头说:“省城有啥意思,太小太穷。”

我有些惊讶于他的这种说法,便问:“那你要去哪里?”

他甩了一下头上的长发说:“去南边,深圳、海南、云南……那边才有闯头!”

我笑笑问:“你知道深圳、海南、云南在哪里么?”

他说:“在南边。”

我说:“南边是很大的。”

他吐出一个烟圈来说:“这我知道,它有美国大么?说个不怕你笑话的话,美国我也找得到!”

我笑了,他说:“你不信?”

我点点头说:“我信。”

他就笑了。

我说:“那地方是有钱,可那地方的钱不好挣。”

他说:“钱多的地方不好挣也总比在钱少的地方好挣要强得多。”停了一下他又说:“那地方有钱的人很多,可谁一开始就是有钱的呢?”

看着少年,这个因对外面世界陌生与无知而充满自信与希望的少年,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门,觉得他比我有一种更深刻的东西。

我要下车了,我想对他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车上正放着《祝你平安》。我想权且作为我对他的临别的赠言吧。

下车时,我掏出剩下的半包烟想递给他,可想到他还是个孩子,不应该吸烟的。我又装了进去,握握他的手,他的手虽然稚嫩,但憨实有劲。

车扬起一道灰尘,向远方疾驰而去。

(本文有删改)

【注】①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

②剪径者:抢劫的人。

③少年心事当拏(ná)云:言少年人应有高远的理想。拏云:高举入云。

1.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西海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又是怎样来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

3.文中 “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门,觉得他比我有一种更深刻的东西”一句中的“更深刻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4.结尾部分,作者说到“我想对他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的原因有哪些?

5.“少年心事当拏云”,相信少年的你也曾经读过这方面的文章书籍,也或曾经有过如“西海固少年”般的想法甚至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划线字翻译错误的是(  )

A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南边

B非常之观                  非同寻常

C以近,则游者众        平坦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字

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    更相枕

B而人之所罕至      风雨兴

C人为可讥          取之于蓝而青

D记之者已少      锲舍之

3.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紧承上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开启下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4.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5.翻译下列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两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作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上片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具体说明。

2.词的下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六、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补写下列名句各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吾师道也,               

(3)举酒属客,                                     

(4)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高晓松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远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汪国真

远方是另一种生存,星星的呼吸那么明净……—— 安·别雷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以“远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