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代、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乐府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

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与秦代一样也设立了音乐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事情,采集来的“歌诗”,魏晋人称“汉乐府”或“乐府”。

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逐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的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先河。

C.南朝民歌篇幅短小,风格含蓄蕴藉,语言能运用同音双关,以五言四句为主,这种形式的民歌,假如调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

D.南朝民歌艳丽柔弱,北朝乐府刚健豪放,这种风格特征上的差异,是因为南朝乐府有别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代、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就说明了汉代乐府诗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

B.汉乐府民歌与《诗经》相比有“几个变化”,这些变化相互结合,就产生了包括“乐府双璧”在内的伟大的乐府民歌。

C.南朝乐府中的“吴歌”和“西曲”如同江南女子专情的歌,体现了一个“情”字,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开始逐步奠定成型的。

D.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而保留下来的北朝乐府民歌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他们大部分收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质朴刚健、粗狂豪放、自然清新的北朝乐府民歌被今天的研究者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而歌辞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

B.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某种意义上的差别,可在语言节奏、质朴纯真风格、心灵绽放的美丽上等方面的“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C.文人乐府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D.文人乐府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和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宋、齐、梁、陈统治者的倡议,使文人乐府创作不断发展。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徙山南道。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顷之,以疾家居。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职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B.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C.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D·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B.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力谋划;他不接受同僚分给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洒器。

C.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4.把文中画横绒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2)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1.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本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根据语境默写,每句一分,错字、漏字不给分。

(1)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是:                    

(2)《滕王阁序》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3)引壶觞以自酌,             。倚南窗以寄傲,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侯琢玉

叶孤

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呼侯七。由于爹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侯七虽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侯七在泗州城晃荡,但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嘴油舌滑,一品轩老板董玉轩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侯七的工钱涨了几番。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老板常常擦拭着玉,自言自语:“嗯,是块好玉……”有时也微微皱眉。

侯七在一品轩一干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三十多岁的大青年。十几年间,侯七倒也虚心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教学习古董知识。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浸淫的专业判断。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都有立足之地。董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董玉轩也想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董玉轩衣钵的考虑对象。但董玉轩精明如斯,想到自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另谋高就,或是另起炉灶,这样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

因此,侯七只学到了董玉轩的皮毛。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地传授自己,十几年来,侯七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璧,侯七见这玉璧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泽明亮。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有希望了。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买下,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是不会差的玩意了,这回自己多半赚大了。

萧老双眼光芒放完,方道:“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自己三脚猫古董皮毛并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其实侯七当时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嗅吮再三,萧老兴奋道:“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侯七连忙兴奋道:“卖的人说此玉璧乃长平公主贴身玉璧。”同时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泰山北斗。

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难怪,难怪!”继而又叹道:“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长平公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虽玉质名贵,但裹污秽之气,已经不值钱了。”侯七大惊。他不甘心问道:“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钱?”萧老叹道:“最多三十大洋。”“不可能……不可能……我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恍惚地出了萧宅。萧老在后面又道一句:“如若不信,回去后你用温热毛巾覆于玉璧上,片刻再闻闻你就明白了……”

心灰意冷的侯七回到泗州城一品轩,悄悄拿来热毛巾裹住玉璧,一会侯七再拿起玉璧一闻,果然闻到一股臭味。侯七又怒又恼,一把将玉璧摔了个稀巴烂。

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十几年来学得不专心,假如自己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侯七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这可把董玉轩气得够呛。而更让董玉轩伤心欲绝的是,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董玉轩一病不起。

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七留在一品轩。还说“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这人啦,就跟这玉一样……”

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不经过几番磨砺,又怎么能成为今日开了几间分店的侯琢玉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侯七偷买玉璧前后行事的变化,正表现了他的成熟过程;而写董玉轩的二子则反衬侯七的虚心好学。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如“侯七见了心中一喜”“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生动表现侯七想轻松赚一笔大钱,急于自己当老板的心思。

C.董玉轩喜欢、看重侯七,但又精明如斯,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正是作品要表现的重点内容——人性的自私和猜疑。

D.董玉轩前后两次对玉生发感慨,既首尾照应,又赋予文本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有力表现了主题。

E.小说情节多处使用陡转技法,如萧老在鉴赏玉璧中“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的赞叹,而结尾师傅的临终告白既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为什么详写侯七偷偷买玉并请人鉴玉这一情节?

3.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侯琢玉的性格特点。

4.这篇小说叙写平凡人平凡事,却给人丰富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的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谈天。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先生的书。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先生书多,而且很杂……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先生大都认真读过。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

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在这种地方,打扑克!”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他写章草,自成一格。他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他写字不择纸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他说:“我的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近年有病,不能握管,先生的字变得很珍贵了。

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熟悉先生历史的人,觉得并不奇怪。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对陶瓷的研究甚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性。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这种黑红两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他买到的缅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挑花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来看的人很多,先生于是很快乐。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

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楼上有个小客厅。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先生常来坐坐。有时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戏剧”。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这题目是先生给他出的。不料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也不是哲学。有人问先生为什么搞逻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相关链接  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打工,一边勤奋写作。他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慷慨解囊,救助处于困境中的沈从文,还把他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几年后沈从文便享誉文坛。

(《郁达夫和沈从文的友谊》)

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当搞建筑的梁思成忙着写检查,搞社会学的费孝通绞尽脑汁应对大字报,而他们的朋友——早早被划归为反动文人的沈从文,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转身:他的后半生投身于文物考古界,潜心研究古镜金锦、器皿书画、陶罐绢纸……前半生写出《边城》的大作家,后半生则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文物研究当中。

(《沈从文文物研究心血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一句,态度明朗,开门见山,并且总领全文。

B.沈从文借给学生们书,这与他青年时在北京的遭遇有关,郁达夫帮助了他,他也要帮助那些喜欢读书的青年。

C.对作家打扑克,沈从文很气愤地说“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是他认为不应该在井冈山这样的地方打扑克。

D.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搞过文物研究,建国后又搞文物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出发点看前后却有了一些差别。

E.“沈先生不长于讲课”一句,既照应了开头,也领起后文中所写的沈从文以谈天来教育学生,以补其不足的内容。

2.沈从文搞文物,体现出了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章写沈从文与朋友的谈论与交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写沈从文,只写了一些零散的小事,请你就作者的这种写作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组是( 

31周岁,对于任何一名游泳运动员而言,都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年纪,而菲尔普斯克服了这一切,在里约奥运会上仍拿下了4枚金牌,以23枚奥运金牌总数打破前人保持的奥运奖牌纪录,也创造了奥运历史上奖牌和金牌最多的纪录。

小李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在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少犯错误,我非常感激他。

我跟他认识,也有几年了,但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今还是白头如新

今年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西岳华山绝顶。立于巅峰,放目远眺,天无涯际,我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泛舟在美丽的漓江上,只见江水浩浩荡荡,两岸丛山叠峰,各具神态,令人目不交睫,身在其中,倍感奇趣横生。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近,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似乎深受广大学子们所欢迎,因为它即将打破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B.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C.春节期间,网络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庭准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

D.昨天,在一股较强冷空气的影响下,甘肃和陕西部分地区出现降雪,局地现大到暴雪,同时,气温下降造成道路结冰,对交通造成不利影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学习汉语的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 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 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 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 白字连篇,出尽“洋相”。

A.随着 因此  然而   甚至   却是

B.因为     所以   总要  就会

C.因为      然而   只要  就会

D.随着            总要  却是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阅读,“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加社会的道德力量”,人的精神发展史与阅读史是紧密联在一起的。过去稍有文化的人家多喜欢贴这样的春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庭、社会、世道,要想长久地传下去,______①_______。忠厚诚信是____②______、处世之基,诗书则是____③_____的灯烛。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意思前后连贯。

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着做人、学会做人。读《论语》,我们体会仁义礼智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抓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青少年才能建立健康的是非观、义利观。

 

八、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市某高中高二某班的“班规”被爆出,网友称是“某市最严班规”。这张班规名为χχχ个人日常表现记录表,分为学习、纪律、卫生三个方面,其中有很特别的规定:作业抄袭,一科处罚50元,统一罚抄《逍遥游》10遍;上课说笑、打闹、传纸条、看课外书、梳头、照镜子等,一次5元。有趣的是,老师说了10个蹲起抵1元,自由选择惩罚方式,蹲起要在班级前面。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