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原诗(节选) 叶 燮①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 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②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若在骚坛③,均为风雅④之罪人。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者哉?其胸中之愉快自足,宁独在诗文一道已也? 然人安能尽生而具绝人之姿,何得易言有识?其道宜如《大学》之始于格物,诵古人诗书,一一以理、事、情格之;则前后中边,左右向背,形形色色,殊类万态,无不可得,不使有毫发之罅,而物得以成我焉。如以文为战,而进无坚城,退无横阵矣。若舍其在我者,而徒劳于章句诵读,不过剿袭依傍、摹拟窥伺之术,以自跻于作者之林,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选自《原诗·内篇下》) (简注) ①叶燮(1627—1703):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十四年任宝应知县,为人耿直,不趋奉上官,仅一二年就被免职。后家居吴县之横山,人称横山先生。他以诗论见称,所作《原诗》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诗论专著。他认为诗歌创作是物与我(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以客观事物来说,用理、事、情三者概括;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说,以才、识、胆、力四者为要。②作者:这里是指诗人。③骚坛:诗坛。④风雅:这里借《诗经》中的《风》、《雅》代指诗歌。 (阅读指要) 本文谈的是诗歌创作的理论问题。叶燮认为,诗人应具备“才、识、胆、力”,然后去反映客观世界的“理、事、情”。节选部分着重论述了“才、识、胆、力”四者之间的关系。文中所论,是作者独创性见解。这段论述文字,逻辑严密,语言精练。 (阅读训练) 1.简述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才、识、胆、力”四者中“识”最重要,理由是_______。这里的“识”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3.概括地说,无“识”之人最典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4.作者认为,要成就为诗人,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识、胆、力这四项是相互补充的,如果有一方面的欠缺,就很难进入文坛获取较大成就。 B.无识而有胆,会变成狂妄,变成莽撞,变成无知,言论背弃了道德规范,就会被世人蔑视。 C.无识而有力,虽可以议论纵横、思维敏捷,但因是非不清、颠倒黑白而会变成祸患。 D.有“识”之士,其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不只是在诗歌和散文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