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41.忠良有异(吴 兢)
一、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忠良有异

吴兢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徵,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徵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徵曰:“尔谏正我数百条,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

居数日,太宗问徵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徵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矍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徵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

(简注)

①吴兢:唐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撰有《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字。该书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房玄龄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②阿党:偏袒。  ③不直:不实。④不存形迹:不注意言行举止。形迹,仪容、礼貌。⑤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意为君臣同气相连,利害关系一致如同一人。

(阅读指要)

《贞观政要》以记言为主,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选文中唐太宗与魏徵的一席对话,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魏徵的正直无私、忠贞为国的形象,也表现出唐太宗的胸怀宽广、善于纳谏。

(阅读训练)

1.魏徵是唐朝有名的谏臣,高中课本中我们学过他的名篇《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言者不直__________    (2)以此小事,便损众美__________

(3)已悔之__________      (4)君莫违此言__________

3.对于“因何不存形迹”,魏徵指出“此言大不是”,唐太宗也认为“实大不是”,为什么?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使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

B.因为它客观上助长了小人诬害忠良的嚣张气焰,陷害无辜。

C.因为它只能造成大臣们谨小慎微,不顾国家大计,这于治国无补。

D.因为既已查明告发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就不应再追究魏徵责任。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彦博认为魏徵虽公正无私,但他平日不注意言行,而给人留下话柄,因此也该受到责备。

B.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告诫魏徵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损害君王众多美德,以后进谏要注意影响。

C.魏徵不同意太宗对他的指责,认为如果君臣上下因怕授人以口实而谨小慎微,那么国家的前途将是危险的,既然以身许国,就应该直言而无所欺瞒。

D.唐太宗为魏徵的直谏所感动,并当面表示自己一定不忘社稷永存的大计,并赏赐了魏徵。

5.根据文意,说一说魏徵所说的“忠臣”和“良臣”异在何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