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正字音:给加点字注音。 ①蠕动(______) ②拎着(______) ③惺忪(______) ④弄堂(______) ⑤褴褛(______) ⑥执拗(______) ⑦籼米(______) ⑧蹒跚(______) ⑨皮辊(______) ⑩谄媚(______) ⑪骷髅(______) ⑫怔住(______) ⑬游说(______)
|
2. 难度:简单 | |
记字形: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1)niǔ扣 niǔ怩 niǔ打 niǔ于习俗 (2)kē睡 kē头 kè瓜子 kè然长逝 (3)铁dìng破zhàn diàn粉下dìng (4)包身qì提纲qiè领qiè而不舍
|
3. 难度:中等 | |
辫词义:将正确词语填在横线上。 报怨·抱怨 (1)目前,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人还存在糊涂观念,总认为政策是约束力量,不断_______体制掣肘发展,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 (2)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责任就是原则,应无畏无惧于因通报明察暗访结果而遭某些员工_______。 饲养`豢养 (1)1933年11月,为了教训邵本良这只日本侵略者_______的走狗,杨靖宇决定攻打三源浦这个邵本良的重要据点。 (2)1000多年前,萨米人开始_______驯鹿,成为游牧民族。养鹿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但人们已不再随鹿群迁徙,而是定居下来。 毫不犹豫·不假思索 (1)此次调查中58.6%的大学生对新媒体新闻信息持接受态度,其中10.1%的大学生会_______地全盘接受。 (2)渐渐地,北京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报考大学志愿时,我也_______地选择了北京的大学,并最终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
|
4. 难度:中等 | |
积词语: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办公桌上如果横七竖八地堆放着文件,不管是谁恐怕都会兴趣索然。那么就请先把东西收拾好,只留下将要处理的文件,这样可以减轻压力,让你工作起来更舒服。(______) (2)一九四三年七月上旬,集中区里的犹太难民被隔离,生杀予夺尽操诸日军之手,饱尝战争苦难和生活艰辛,备受日军凌辱。(______) (3)"这是我们在这里的最后一顿午餐,明天就要搬到新办公楼里去了。”这是一个简陋的临时活动板房,是常亮衣衫褴褛创业的地方。(______) (4)魏德明不仅亲自带队,还非要对已经贴上出厂标签的战车再做一次体检。魏德明脑子里始终有根弦:绝不能因为装备的三差两错误了转型大计。(______) (5)多达1.5万名武装人员准备帮土军攻打库尔德武装控制区,土军及其支持的叙反对派武装将里应外合,在叙利亚北部、东部和土方边境多条战线协同作战。(______)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18年世界杯小组赛,墨西哥队对阵上届冠军德国队。比赛十分激烈,第35分钟,墨西哥中场大将洛萨诺突破重围,一蹴而就,终于将皮球踢入德国队大门,1:0! ②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很少遭遇望其项背的尴尬了。 ③江伟认为,法官这个职业并不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作为一名称职的法官,做任何决定都必须慎重考虑。 ④有的表现为下级单位忽视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不假思索地将上级精神生搬硬套,最后成了形式主义。 ⑤上海的中学生不孚众望,连续几年在经合组织举行的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⑥由于研究鲁迅的著述汗牛充栋,内容和选题基本上已被前人探索穷尽,所以想在鲁迅研究上开发出更多的空间,基本上很难。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从一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国家,变成一个巍然在世界东方的发展中大国,60年来,中国实现了令世界惊羡的“美丽转身”。 B. 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C. 在当时,包身工住的工房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地封锁着,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 D. 在山西某砖窑,被诱骗来的孩子们大多从事制造瓦坯的活计,他们几乎以每三十秒一次的频率反复,一日下来以千次计。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这一制度在日资纱厂中_________。 包身工多系农村贫苦少女,通过包身契包给“带工”的工头。包工头付给女工家庭低微的包身费,一般为二三十元。包身期限一般为3年。包工头_________,在此期间,女工工资收入,均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供给包身工的生活费_________。( );在厂外的一切行动则受包工头的严密监视,绝无人身自由。她们过着_________的生活,许多人未满期就被折磨而死,是旧中国处境最为悲惨的工人。 包身工制曾在旧中国的一些工厂,特别是纱厂实行。1932年,在上海的纱厂中,包身工约占女工的1/3,在日资纱厂中包身工约占一半。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由于工人群众的斗争和社会與论的谴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革命形势的发展,包身工制趋于消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屡见不鲜 唯利是图 微乎其微 惨不忍睹 B.俯拾皆是 锱铢必较 微乎其微 惨不忍睹 C.俯拾皆是 唯利是图 所剩无几 惨绝人寰 D.屡见不鲜 锱铢必较 所剩无几 惨绝人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资本家和工头在厂里欺压包身工,他们劳动繁重 B.在厂里资本家和工头欺压包身工,包身工劳动繁重 C.在厂里劳动繁重,包身工受资本家和工头的欺压 D.包身工在厂里受资本家和工头的欺压,劳动繁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制度。 B.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制度。 C.包身工制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制度,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D.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
|
8. 难度:简单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过去,睡眠呼吸暂停的女性患病人数少于男性。但近年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①______。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会升高。目前的情况是,尽管睡眠呼吸暂停对人体可以产生如此广泛、长期、严重的危害。然而②______。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患者具有患睡眠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夜间睡眼打鼾、憋气,晨起口干,白天嗜睡等,③____,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
9.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剧作本身的角度分点概括《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不超过40字) 相比以“狗血”话题为宣传噱头,并以收视率为商业目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讲述了人物间朴实真诚的情感经历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体现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该剧采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在浮躁喧嚣的电视圈中给观众注入一剂强有力的镇定剂。
|
10. 难度:中等 | |
在横线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个字) 倡议书 各位同学: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众所周知, 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 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 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中学学生会 ×年×月×日
|
11.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在杭州,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在南京,为了支持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在南京创新创业,规定争取国家授权后,外国留学生凭借江苏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申请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等。可以预见,中国各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态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人才争夺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表示,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 (摘编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 凭身份证、学生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但引得进更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还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暖环境上去。唯有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让人产生“吾心安处即故乡”之感,才能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 (摘编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2018年4月3日)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日报道,送房屋产权,送面试补贴,甚至还有警官上门服务、提供户籍办理,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 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 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人口学者易富贤说,2017年以来,年轻劳动力资源开始走向枯竭,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年轻劳动力的状况难以为继。如果人口过度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养育成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就会持续下降,也将拉低整个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应鼓励就近城镇化:“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生育文化保存好,生育率高,父母帮忙带孩子,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不过,中国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理想生活状态。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张经纬说,他已拿到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虽然薪金待遇不比其他城市更优厚,但他需要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的资源、机遇,并不在乎更高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人才争夺大战”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B. 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是本轮“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 C. 与送购房补贴、就业补贴等有利政策相比,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更能打动求职者,留住人才。 D. 中国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不太容易接受“既利于养幼,又利于养老”的传统理想生活状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各从城市平衡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B. 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表明了各地广聚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期冀。 C.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一座城市要留住人,关键在于要有温度: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和暖环境上去。 D. 城市人才政策只有更加积极、开放、有效,厚植了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激发人才红利,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3.以上三则材料,导语部分都介绍了中国20多个城市掀起人才争夺战的事实,那么主体部分报道或评论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显示,城乡在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的燃气普及率是村庄的4.26倍,城市的污水处理率是村庄的4.67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6倍和2.1倍,全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2.5%,比城镇高2.9个百分点。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提高了收入,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认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摘编自温源《乡村振兴 如何增优势补短板》,《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材料二: 2013-2017年中国农民工统计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当前,各类人才短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村特别是贫困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造成乡村人才短缺的原因众多:教育的目标偏失,导致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培养的“人才”和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都主动或被动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输出。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迫使农村人才为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农业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效益难以保障的先天劣势,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大量优质青壮劳动力离开乡土。政府培训错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且形式不合理,致使在乡人才难以得到“营养补充”。 人才兴则乡村兴。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这一困局,各地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从不同方面聚集人气共建美丽乡村。盘活人才存量,减少人才外流,扩大人才增量,鼓励人才进村。打好感情牌,广泛深入挖掘域外人才资源,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们参与“反哺工程”,支援家乡建设。 (摘编自郭君平《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活力》,《光明日报》 2018年8月7日) 材料四: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代道路饱含岁月之美、文明之美,但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和高速的城市化,许多古道被遗忘在深山之中,道路所承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逐渐凋敝。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以修复和活化古驿道。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而且还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700余公里的古道为岭南大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对于岭南文化的形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今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能,许多沿线村庄采用“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旅游”和“古驿道+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许振声、吴春燕《广东“古驿道+”串起1320个贫困村振兴路》,《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收入增加,都得益于大规模快速城镇化。 B. 从材料二看,0013-2017年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规模逐年递增,而增速则从2013年的2.4%降至1.7%,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C. 加速推进城镇化,使得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 D. 保护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动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均高于农村。 B. 现代农业发展乏力,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C. 各类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乡村振兴需要破解乡村建设中人才不足的困局。 D. 积极开展修复和活化古驿道工作,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还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3.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造成了乡村人才短缺有哪些因素?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
13. 难度:困难 | |
《包身工》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 ,250字左右。
|
14.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 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 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 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 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