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的春天,好像是早市上绿油油的带着露水的蔬菜,(qiǔ)下一点枝叶来,就有按捺(nà)不住的春色“汨汨”地往外冒,和着泥土的芳香,和这个季节-样,细微、新鲜。

B.当下年轻人有着社会转型的“时代烙(lào)印”,却鲜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染,最可悲的不是食不裏腹,衣不保暖,而是踯(zhí)躅于理想和追求,只剩下迷茫与颓废。

C.《国家宝藏》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娓(wěi)讲述文物的历史,或扮成古人演绎(yì) 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

D.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 (liáng) 种种现实之后的“现实选择”,但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xié)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伟大”“尊严”这些词汇依然奕奕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二、其他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子好过了,囤积生活用品的人少了,但“囤积信息”的人多了,理由也更充分了。(甲) 看过的电影、照过的相片如同《备忘录》,记录着美好的记忆,弃之可惜;没读的书、没看的帖偶遇就是缘分,如果不马上保存,就会在信息洪流中销声匿迹囤积信息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不会和生活起居“抢地盘”。(乙)存储介质由 1.44Mb 的 3.5 英寸软盘扩大到空间以 Gb、Tb计的硬盘、网盘,信息获取渠道从实体书报到群组网站,我们赶上了“攒资料”最便捷的时代。

(丙)信息爆炸,意味着信息量大、信息迭代快;所幸,信息的存储、传输能力也更强。但除了“量变”的视角外,人们更关注信息存储方式的改变是否带来了“质变”。有人说:信息囤积,使人们从知识的生产者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有人说:只存不看,人变懒了,大脑也蜕化了。这些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尤其当集纳成为一种影响生活工作的习惯,当放弃无用的物品成为一种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可能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销声匿迹 B.便捷 C.蜕化 D.尤其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留下并创造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削减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B.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使得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

C.“道法自然”的环境伦理观,旨在倡导一种师法自然、遵循自然、善待自然之道为目的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

D.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抽象的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人生的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______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________,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______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是某市“‘绿色我家’废旧家电回收平台”的回收流程示意图。请你根据此图向广大市民介绍废旧家电回收的整个流程,并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加这一环保公益活动。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要想获得美感效果,必须能够创造出鲜明的意象,也就是说,要能够传达出浓郁的诗情画意。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是我国古典诗歌创造意象的重要特点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有了长度;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不仅有形,而且含情……现代诗中也有不少异常鲜明的意象,如余光中的《乡愁》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入诗,于缠绵悱恻的幽情低诉中写尽了家国念与乡关愁。

——《诗歌语言的美感效果》节选

材料二:

作家营造意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象”,而是为了“意”,是为了实现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象外之意”,正如司空图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使是关注“象”,也是“略 神貌而取神骨”,立足点仍然是“意”。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无论是写景诗,还是咏物诗,都有一个抒情主体存在,并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的承载者。如果缺少了抒情主体,就会降低诗歌的审美意蕴,从而无法达到其最高的艺术境界,实现其最高的审美理想。“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通过十个并置的意象组合,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孤寂、萧索、衰败的晚秋景象,假如这首诗仅仅由这四句诗组成,那么它就是一首纯粹意义上的写景诗了。但是,诗作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以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结,就使这首小令圆满地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借前面的写景抒发了很丰厚的情感意蕴。这样,由于抒情主体的出现,使这首诗歌成为一个整体,并生发出许多意义:思家的情绪、漂泊无依的孤苦、人生失意的处境……

—— 《试论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节选

材料三:

中国古典诗歌重于表现,其要旨在于言志缘情。意象构造固然也包括视觉形象,但更富于暗示联想,“贵情思而轻事实”,凭虚构想而获取的意象可以忽略形质特征或形质关系上的明确性,超然物外,不沾滞于形迹。这和中国传统画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既似而又非似,既有形而又无形,呈现出一种迷茫空濛的超然清虚之美。晏几道的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包含了“歌”“舞”“杨柳”“桃花”“风”“月”“楼”“扇”几个独体意象。 诸意象中,何者为实,何者为虚,交织汇融时各意象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把握每一句的整体意象……这些都很难一一坐实;呈现出的朦胧清空之美也不是通过诵读时的顿逗或用结构的倒置省略等技法就可阐释清楚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一个清丽幽美的综合意象,是一个多义性的象征结构,是一个满溢美感信息的符号”。领略其中的意趣韵味,不必斤斤拘泥于字面意义,不必寻绎其时空上的“逻辑”顺序,而全在于依赖心灵的体验和感受,所谓“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叶嘉莹访谈录

材料四:

“朱庆馀过水部郎中张籍,因索庆馀新旧篇什,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由是朱之名流于海内矣。”

——《闺意》诗别

1.下列对材料中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象外之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诗歌中往往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从而传达出浓郁的诗情画意。

B.追求“象外之意”是古典诗歌最高的审美理想,所以,诗人们营造意象时关注的重点是“意”,而对于“象”则可以“不着一字”。

C.“象外之意”其要旨在于言志缘情,凭虚构想而获取的意象可以忽略形质特征或形质关系上的明确性,超然物外,不沾滞于形迹。

D.是一种类似于中国传统画法“既似而又非似,既有形而又无形,呈现出一种迷茫空濛的超然清虚之美”的审美境界。

2.下列对文段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鲜明的意象表现丰厚的情感意蕴,是我国古典诗歌创造意象的重要特征,在这点上,现代诗虽然也创造了不少鲜明的意象,但总体上不如古体诗。

B.抒情主体是诗歌“画龙点睛”之笔的承载者,它的出现让诗歌中的“物”和“我”、“景”和“情”成了一个整体,从而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C.中国古典诗歌重于表现,“贵情思而轻事实”,因而意象构造时不必斤斤拘泥于字词,也不必讲究时空上的“逻辑”顺序,而全在于依赖心灵的体验和感受。

D.朱庆馀的诗托“闺意”而言它,用比况之法,委婉询问考官自己的考试和仕途;张籍读懂了其隐藏的目的,也用虚实表里之法,借酬答诗委婉批评了他。

3.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的营造上有什么特征,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条概括。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补锅匠许师傅

刘群华

(1)补锅匠走村串巷地谋生活。他挑着一副旧担子,一头是一方矮小的风箱,一头是一只粗涩的竹筐,竹筐里放两三把锤子、几斤煤块、一堆碎铁片、四五块手掌大的碎布。这些零碎的小东西,几乎是补锅匠全部的行当。

(2)补锅匠进青巷补锅时要吆喝一来回。他一手拿一个脸盆,一手拿一截小木棒,边走边 “砰砰”地敲,同时一边吆喝:“补锅——补脸盆杯子——”他的吆喝声恰到好处,不让人生厌。巷中的人们拣起家中有破洞的锅盆,出来寻找补锅匠。补锅匠在巷里往返完之后,站在巷子的一端,看铁具破洞的大小估价。

(3)补锅匠在外,最难的是找到一天三餐。如果他觉得哪家的人说话大方客气,便说:“你这几个盆和锅不收钱,只管我一天的吃饭。”那家的人如果觉得可以,便欣然应允。

(4)这大概是补锅匠补锅的前奏。待这些安排妥当,补锅匠才解开担子,正式起炉生火补锅。

(5)来青巷补锅的匠人一年中总有几批,但有一个补锅匠的口碑蛮好。青巷人皆喊他许师傅。许师傅手艺好,人也好。他开炉不急不慢,待摆好了架势,拿出一口铁锅,反复瞄上几眼,心里斟酌一番,便用一把小锤子在铁锅的漏洞处轻轻敲打。漏洞有大有小,小的要睁大眼才瞧得见,大的则另找一块合适的旧铁皮补起。

(6)许师傅叮叮当当地敲着铁锅,漏洞边缘嗦嗦地响。这些边缘都已薄如片纸,只要轻轻一碰,又会碎一大块。许师傅小心地把边缘全部敲掉,瞅好漏洞的大小,在自备的一堆碎铁片里找出合适的铁片,依漏洞的模样用粉笔画好,敲成铁锅漏洞大小的细样子。

(7)敲铁补丁这份功夫,不能急躁。不然,不是漏洞敲大了,就是补丁敲小了。要极其细致,敲出来的铁补丁才美观又合适。

(8)等许师傅把铁锅的补丁敲好,才加紧拉风箱。小风箱“哗啦啦”拉得山响,泥巴炉芯里的生铁片在黑煤升腾的火焰下逐渐熔化。那一炉小小的生铁,已经熔化得像一团蠕动的火焰。许师傅有时拉风箱拉得高兴,常常会唱起花鼓戏《补锅》。待他把花鼓调停了,说时迟那时快,他用一个陶土勺子往火炉芯里一伸,舀出一勺滚热的铁水。然后迅速用另一手掌托起块巴掌大的碎布,上面早垫了一层细细的土灰隔热。他把铁水倒在布的中央,飞快地送到锅下面,轻轻摁在针眼大的漏洞上,红铁水便顺势挤满小漏洞。这时,许师傅操起一个稻草织成的圆柱形草托,在锅面轻轻地顺势一摁一滑,一个平整的黑色铁疤印就出现了。

(9)小漏洞这样就算补好,补大疤才用到铁片补丁。铁片补丁用竹篾条上下支起,固定在大漏洞处,补丁与漏洞边缘基本吻合,几乎没有缝隙。对齐了,再用一滴一滴的铁水去补铁锅与铁补丁的缝隙。竹篾条只要铁补丁固定好了,便可小心地拆去。

(10)许师傅在青巷补锅一般会补三五天。但不管怎么忙,他临走的那天,一定会登门一些特殊的家庭。这些家庭在青巷有好几户。譬如巷头的老古,七十多岁,腿脚不便,行走困难;巷中的老张,耳聋,听不见吆喝声;巷尾的老刘,八十多岁,无儿无女,经济困难。这些,许师傅都是包拿包补包送。

(11)记得有一回补老刘的一只铁脸盆,老刘说:“许师傅,这盆太烂了,盆底都差点掉了,补好太费神了。”许师傅看了一眼,没说话,拿起脸盆就出了门。这只脸盆不知用了多少年,盆底与盆壁一圈相接的地方全是针眼大的漏洞。青巷里的人劝许师傅:“别耽误工夫了,补好了又能用几天?”许师傅呵呵笑了笑,说:“用几天是几天,人家难呀!”说完,就埋头敲敲打打起来。

(12)补脸盆更要掌握火候。铁锅的铁皮厚,脸盆的铁皮薄,补的火候是不一样的。火太旺,一摁,盆底就被红铁水熔了。许师傅对脸盆这种薄铁皮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拉动几下风箱,炉芯里灰暗的铁水又汩汩滚动起来,马上红彤彤的。这一次他的手脚稍慢了一些,舀起一勺铁水倒在草灰布片上,故意一停顿,才摁上脸盆的底部。然后上面的稻草托迅速扫了一把稀泥,一呼应,一摁一抹,大功告成。

(13)我以为,那一次许师傅补的疤是最精致的。在他舀一勺铁水感触风的细润时,一朵红花就绽放在风中。

(14)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人们不再需要补锅或者补脸盆,补锅匠的吆喝声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见过许师傅了,但是他来青巷补锅的场景我却总是历历在目。

1.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许师傅的形象。

2.文章前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六、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刘蒙书

司马光

五月十六日,陕郡司马光再拜复书。贤良刘君足下:昔张伯松语陈孟公曰:“人各有性,长短自裁。子欲为我亦不能,吾而效子亦败矣。”马文渊戒兄子,欲其效龙伯高之慎周谦俭,不欲其效杜季良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也。光愚无似,何足以望万一于古人?然私心所慕者伯松、伯高,而不敢为孟公、季良之行也。况幼时始能言,则诵儒书,习谨敕,长而为吏,则读律令,守绳墨,龊龊然为鄙细人,侧足于庸俗之间,不为雄俊奇伟之士所齿目,为日久矣。不意去岁足下自大河之北洋洋来,游于京师,负其千镒之宝,欲求良工大贾而售之。乃幸见顾于陋巷,因得窃读足下之文,窥足下之志。文甚高,志甚大,语古则浩博而渊微,论今则明切而精至,诚不能不口夸而心服。譬如窭人子,终日环绕爱玩,咨嗟传布,讫无一钱,敢问其直之高下 ,亦终于无益而已矣。

今者足下忽以亲之无以养、兄之无以葬、弟妹嫂侄之无以恤,策马裁书,千里渡河,指某以为归。且曰:“以鬻一下婢之资五十万畀之,足以周事。”何足下见期待之厚,而不相知之深也,光得不骇且疑乎?

方今豪杰之士,内则充朝廷,外则布郡县,力有余而人可仰,为不少矣。足下莫之取,乃独左顾而抵于不肖,岂非见期待之厚哉?

光虽窃托迹于侍从之臣,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居京师已十年,囊者旧物皆竭,安所取五十万以佐从者之蔬粝乎?夫君子虽乐施予,亦必己有余,然后能及人。就其有余,亦当先亲而后疏,先旧而后新。光得侍足下裁周岁,得见不过四五,而遽以五十万奉之,其余亲戚故旧不可胜数,将何以待之乎?光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衣帛,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而足下忽以此责之,岂非不相知之深哉?光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足下一旦待以为陈孟公、杜季良之徒,光能无骇乎?

足下服儒衣,谈孔、颜之道,啜蔬饮水,足以尽欢于亲,箪食瓢饮,足以致乐于身,而遑遑焉以贫乏有求于人,光能无疑乎?

足下又责以韩退之所为,若光者何人,敢望韩退之哉?韩退之能为文,其文天下贵,凡当时王公大人庙碑墓碣,靡不请焉。故受其厚谢,随复散之于亲旧,此其所以能行义也。若光者何人,敢望退之哉?

光自结发以来,虽行能无所长,然实不敢锱铢妄取于人,此众人所知也。取之也廉,则其施之人也,亦其理宜也。若既求其取之廉,又责其施之厚,是二行者诚难得而兼矣。足下又欲使光取之于他人,是尤不可之大者。微生高乞醯于邻人以应求者,孔子以为不直,况己不能施,而敛之于人,以为己惠,岂不害于恕乎?

足下之命,既不承,又费辞以释之,其为罪尤深。足下所称韩退之亦云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不宣。光再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愚无似                        无似:无可比拟。

B.光虽窃托迹于侍从之臣            托迹:发达,显耀。

C.则其施之人也                  靳:吝啬。

D.既不承                        克: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龊龊然为鄙细人                      句读不知

B.不意去岁足下自大河之北洋洋来        弃甲曳兵

C.力有余而人可仰                      自其变而观之

D.其文天下贵                          委身贾人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汉代马援诫兄长之子的话,表达自己认同龙伯高的慎周谦俭,而不愿效法杜季良的“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的豪侠仗义。

B.作者说自己每月的俸禄不到几万钱,生活上常常晦朔不继。晦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C.作者为人光明磊落,好勇而有担当,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在回信中对刘蒙的要求予以充分的批驳。

D.文章以议论为主。作者在文中评价了刘蒙文章的才气和宏大的志向;认为自己不能与韩愈相提并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足下所称韩退之亦云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不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足下见期待之厚,而不相知之深也,光得不骇且疑乎?

(2)光自结发以来,虽行能无所长,然实不敢锱铢妄取于人,此众人所知也。

 

七、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乞食

(晋)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衔戢():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谢。

1.这首诗的最后四句用了“________”的典故,来表达诗人的_______之情。

2.全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和“主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八、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罔”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殆”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根据材料,简述孔子治学的方法。

 

九、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4)不见复关,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诗经•氓》)

(5)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柳永《雨霖铃》)

 

十、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借由大数据技术进行成瘾式营销,已经在互联网产品中被广泛应用。统计显示,目前,光是“猜你喜欢”这样的推荐机制已经应用在超过 1 万个精细的消费场景。

材料二:3 月 6 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新闻出版界小组会上,白岩松谈到了自己对于“投你所好式”互联网推送的担忧,“让你原地踏步,让你在自己的兴趣里头沉迷而不会提升,这是一个民族的危险。”

读了上述材料,你是否认同白岩松这句话?请结合你的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