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中,字形以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精髓(suǐ) 当真(dāng) 轻鸢剪掠 融汇贯通 B.羡妒(xiàn) 估量(liang) 犄角之势 黯然失色 C.颦蹙(cù) 桃核(hái) 计日成功 狼吞虎咽 D.洗涮(shuàn) 道行(heng) 弱不禁风 数见不鲜
|
3. 难度:中等 |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五部委要求清理和废除___________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的行为,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2)25岁的殷某,注册假公司,并以发展下线返利的方式__________他人加入团伙。 (3)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____________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A.妨害 诱导 不必 B.妨碍 引诱 不必 C.妨害 引诱 不可 D.妨碍 诱导 不可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风骨不再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②优秀的文学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善于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③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内心相契合而被追捧。 ④钱钟书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管锥编》博大精深,其用词运斤成风,最能表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⑤在外求学的子女,对于父母,虽然无法做到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但每日问声祝福,道个平安,也能尽份孝心。 ⑥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她从入职之初就深知管理企业财务犹如阪上走丸,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她在工作上一直都小心翼翼。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⑤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8月份,莲子已进入黄金采摘期,数名采藕人正穿着防护衣在地里忙着采摘莲藕,将销往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B.这家4S店长期占道修车,这种行为不仅毁坏了人行道地砖,而且妨碍了行人、车辆的正常通行,给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C.建设智慧城市要从解决城市的实际问题入手,合理规划并管理城镇,打造城市宜居环境,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D.进入秦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漫山遍野点缀着火红的枫叶,蔚为壮观,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绝美画卷。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多年来承蒙您的雅教,我受益良多,若说我有一点儿的进步和成绩,跟您都是密切相关的。 B.李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优异,尤其是班长,出类拔萃,李老师经常得意地向别人介绍:“这是我的高足,让我心里很是安慰啊!” C.家里五岁的小儿子爱画画,线条简单却有童趣,虽然是拙作,但是看得妈妈喜在心头。 D.单位里的年轻人小刚爱炫耀他的手表,当他又一次在我面前夸耀他的手表时,我开玩笑地说:“你的敝帚自己戴着吧,不是人人都稀罕啊。”
|
7. 难度:中等 | |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会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总是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作为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使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得到交流,融合 ②文化的这种地域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之一 ③但同时文化也并不完全局限于地理环境 ④它作为一种强制性力量,制约着不同地域文化的性质,发展方向和速度 ⑤它也通过种种方式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向其他地域传播 ⑥因而文化总是具有地域性特点 A.⑥②①③④⑤ B.⑥②④③⑤① C.②④③⑤①⑥ D.②④⑤⑥③①
|
8.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恨:“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1.对上面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2.对上面文字的评析和由文字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上面文字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上面文字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诗歌中间句的使用。 B.中国诗与西洋诗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在创作思想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在比较中外诗歌时不能忽略这一点。 C.中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并不刻意地追求长篇幅,诗的形式更多是为了配合诗心。 D.西洋诗与中国诗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相比来说,西洋诗的贡献小。
|
9.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漫谈中国诗歌的艺术借鉴 林庚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中国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其实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其中的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如周武王伐般攻取天下,其中的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部分,但在《大明》中只描述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只是为了衬托其中抒情的赞歌部分。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出现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其实,中国的戏剧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这同样是因为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保留下来的有关古代神话的资料自然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国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其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但它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算得上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可见中国的故事多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是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都是晚出现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为中心,等到小说兴盛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 ⑥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那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是因为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是因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对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 B.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也是很晚才出现的,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 C.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是小说。 D.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的发展路径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整体上来说,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B.文章第④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 C.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 D.文章观点鲜明,所举的《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例子使文章资料翔实,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史诗的素材来看,周武王伐殷可以写成史诗,但先人们却将其写成了抒情诗,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决定的。 B.《长恨歌》一共一百二十行,这在中国诗歌中,篇幅算长的了,但仍然难以和西方的叙事诗相提并论,因为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 C.就文学史而言,中国诗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没有史诗,戏剧出现较晚等代价,但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D.中国诗坛因为走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繁荣,但如果能同时走抒情和叙事道路,那中国诗坛会更加繁荣。
|
10. 难度:中等 | |
20世纪80年代,国外某汉学家读了《围城》后非常钦佩作者钱钟书先生。这位汉学家在北京参加国际研讨会时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表达了希望拜访他的意思。下面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 钱钟书:你吃过鸡蛋吗? 汉学家:吃过。 钱钟书:你吃过鸡蛋以后有没有想过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汉学家:没有想过。 钱钟书:那你也就不必见我了。 如果你是这位汉学家,在遭到钱钟书巧妙谢绝后仍然想拜访他,你怎样表达你的想法呢?要求仍然以“鸡”和“蛋”为喻体写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