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文章节选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
2. 难度:中等 | |
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总体特点和表现手法是什么?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3. 难度:中等 | |
本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母爱的?
|
4. 难度:中等 | |
本文是如何融议论记叙,描写于抒情之中的?
|
5. 难度:中等 | |
本文语言极富哲理且富有创新精神,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
6. 难度:简单 | |
易错字音 ①坍(______)圮(______)②玉砌(______)雕栏 ③亘(______)古不变 ④蝉蜕(______) ⑤窸(______)窣(______) ⑥譬(______)如 ⑦猝(______)然 ⑧渗(______)透 ⑨恪(______)守 ⑩灼(______)烈 ⑪沧(______)桑 ⑫恍(______)惚(______) ⑬步履(______)
|
7. 难度:简单 | |
易错字音 ⑭剥 (______)抽丝剥茧(______)剥皮 ⑮ 帖(______)俯首帖耳(______)鱼书雁帖(______)碑帖 字帖 ⑯稽(______)无稽之谈(______)稽首 ⑰隽(______)隽永(______)隽秀
|
8. 难度:简单 | |
易混字形 ①(xún)因(______)守旧(dùn)(______)迹藏名 ②sì(______)无忌惮 yì(______)业 ③tǐng(______)拔tǐng(______)而走险 ④cáo(______)杂cáo(______)运zāo(______)践 ⑤jí声名狼(______)jiè蕴(______)jí(______)贯 ⑥wú荒(______)wǔ廊(______)wǔ(______)然wǔ(______)媚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这支球队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B.在此次专题教育活动中,“察病灶”须严,“找病根”要实,要做全方位、立体式的检查,抽丝剥茧,抓住实质。 C.燕国本来就没有多少法家拂士,强将劲卒,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又是这般赏罚不明,亡国是迟早的事。 D.穿过那段斑驳的照壁和其下长势正旺的一大片灰灰菜,几只不知从哪里蹿出来的野猫将他吓得魂不守舍,心惊肉跳。
|
10. 难度:简单 | |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前,读有关青藏高原的文字,早就悠然神往;现在___________,更是觉得这壮美的山河让我的灵魂腾空而起,翩翩翱翔。 ②奸臣当道的情况下,耿介直言,忠贞不贰的臣子,又有哪一个不是___________,危如累卵。 ③从表象看,这是一篇揭示青少年成长和教育问题的小说,但文本深处却是指向现代人生存的孤独与精神的___________。 A.身临其境 危在旦夕 迷惘 B.设身处地 朝不保夕 迷茫 C.身临其境 朝不保夕 迷惘 D.设身处地 危在旦夕 迷茫
|
11. 难度:中等 | |
请以“立志”为话题,仿写画线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语意完整。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不会捉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
12. 难度:中等 | |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你如果想得到聪慧,就将自己变成一尾金鱼,到书籍的海洋中去遨游。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是个诗人,却因为各种因缘,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最使我震撼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那么多展品,或朴拙或华美、或雄浑或纤巧,_____________。它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瑰宝,大美不言,却闪耀着无声的光华。偌大展厅的展品遵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 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___________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拣选。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只有经历过时间,_________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____________。 ( )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翔实的考证,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我必须去感知、抓住并呈现它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胜枚举 形形色色 洗心革面 风流云散 B.琳琅满目 形形色色 洗尽铅华 烟消云散 C.不胜枚举 形神兼备 洗尽铅华 风流云散 D.琳琅满目 形神兼备 洗心革面 烟消云散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偌大的展厅按照历史年代把展品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 B.偌大展厅的展品按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 C.偌大的展厅遵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让人浮想联翩。 D.偌大的展厅按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 B.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最想做的。 C.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愿意用诗歌这种我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 D.基于这样的理由,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自己应该有的想法。
|
14. 难度:简单 |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地村民戴着面具,高举火把,边歌边舞,一条火龙长绕村道,这是一种古老的 丰收和平安美好生活的仪式。 ②工匠精神就是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持之以恒的 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③“低碳生活”这个概念提出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 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A.祈求 坚忍 反应 B.祈求 坚韧 反映 C.企求 坚韧 反应 D.企求 坚忍 反映
|
15. 难度:中等 | |
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要求所用修辞手法相同,句式一致。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_________;________。
|
16. 难度:中等 | |
读书时,常用批注对文中精当之处做出评点,抒发感想。它直人文本,少有迂回,三言两语,生动传神。请参考对画波浪线句的批注,任选下面《我与地坛(节选)》中一处画横线的句子,从内容,手法,作者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做批注。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个字。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①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②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示例:一个比喻写尽蜂儿姿态之轻盈,动作之优雅,神态之安闲,突显物之生机,妙极!
|
1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想念地坛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间,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谈。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2.文中提到“比赛,擂台和排名榜”作用是什么? 3.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4.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
18. 难度:中等 | |
史铁生调动了视觉,嗅觉,味觉描写,展现地坛的博大,深沉而动人的生命力。请你试着运用各种感官,以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展现“秋季的雨”,200字左右。
|
1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