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行路上左公柳 徐 刚 一过酒泉,西风更烈。 西行路上的荒漠与废墟,更加浓重地扑面而来,更大的戈壁、更多的沙漠似乎一直延伸到了祁连山下,荒凉感震撼着我。晃动着金色叶片的小叶杨,蓬首垢面地屹立在风沙中的红柳,都留在身后了。真正高远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絮,戈壁滩上没有一只鸟,太荒凉太寂静。 华夏民族鼎盛时期产生的丝绸之路,在它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上留下了无数重重叠叠的脚印,以及残损的、至今依然壮观的历史、地理、人文的景观。不妨说,那是人类行进的使命未竟,上苍殷殷的照拂未断。丝绸之路的相当一部分被沙漠埋没之后,河西走廊尽管历尽战乱、凋敝与风沙的进逼,至今不仅仍然存在着,且因为三北防护林①的崛起,有了再度辉煌的可能。 在兰州,在酒泉公园,不断有人告诉我这样的话:这是左公柳。 那是苍老的纪念。风雨未及卷走的站立着的斑驳。历时一百二十余年的老杨树老柳树老榆树,粗糙的树皮如同当西征丁勇的盔甲一样,那横伸枝节的树冠虽然被厚厚的尘沙压着,却有掩不住的苍老的绿色,显示着植物世界生命的强大与韧性。 因为这树,人们不能不想起左宗棠。 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西安到兰州、到新疆开辟了一条三千多里长的大道,并且在道路两旁种了三千多里树木,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线推进的官员。 后人的诗赞实在不为过: 上相筹边未肯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公柳后来的命运如何?当年那一块告诫人们“勿翦勿伐”的告示牌,挡得住随后的风雨和贫困吗?对大西北的人民来说,维持生计所急需的是粮食与柴薪。对于身陷贫因中的人来说,要求他目光远大是天方夜谭。河西走廊的树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无数次地遭受到人为的滥伐,以致河西的沙漠化日甚一日,富庶之地变得穷困潦倒。而近代惟一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以军队为主力的植树,实际上是改变中国西北生态环境的一次伟大的实践。然而,这“新栽杨柳三千里”,在左宗棠离任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砍伐殆尽。 左宗棠之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主张“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可惜这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受到社会、历史的种种条件的限制,孙中山先生的造林设想如同他热衷的修铁路一样,只能托付后人勉力为之了。 今天的安西,左公柳已经寥寥了。代之而起的是西接敦煌、东连酒泉的防护林,及星星点点的固沙植被。三北地区8000公里的风沙线上,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的防护林体系,可以说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先人的眼光、历史的重托。其壮观景象已经不是左公柳可以同日而语的了。然而,它所面临的困扰却与当年仿佛。“西北苦,甲天下,”至今犹是。风沙沿线的人民为三北防护林所奉献的人力与热情还能维持多久?建国四十五年来汗水浇灌的林场普遍萧条,比三北防护林更艰难的三期及以后的工作又如何去完成? 与此同时,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改变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高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伟大的工作,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使之成为真正的绿色长城,庇荫半壁河山之日,那真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取材于徐刚《中国风沙线》,有删减) 注【解析】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的“西风更烈”,既点明当地的天气特点和作者的实际感受,也容易使人联想到下文西行路上所见会更加荒凉。 B.作者引用后人的诗赞,一方面直接表现、歌颂了左宗棠造福后人之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和历史气息。 C.左公柳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砍伐殆尽,行文至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地人故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愤怒与谴责。 D.由“建国四十五年来”“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等语句可知,本文写于1994年,三北防护林始建于1979年。 2.最后一段的划线句子中,“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指什么?“整体恶化”又指什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①“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____________ ②“整体恶化”:___________ ③ 观点:________________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 王国平 ①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 ②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 ③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 ④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 ⑤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 ⑥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⑦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 ⑧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塞罕坝人,在茫茫荒漠上种树,历时五十五载,那么单调,那么漫长,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强硬的姿态号令茫茫荒漠变身茫茫林海,让绿色常驻人心,并见证着生态保护跃居时代主潮。 ⑨一撇一捺,轻轻两笔,也状写着人的柔性智慧,“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塞罕坝人伺候着自己或前辈种下的这些树,担心它们受森林病虫害的困扰,有个“头疼脑热”,又忧心它们一着不慎“惹火上身”,后果难以想象。在石质阳坡植树,泥土少,只能从别处运来,他们叫“客土回填”,给一堆土以宾客般的礼遇,整个植树的氛围也平添了几分庄严。他们还喜欢把“适地适树”的说法挂在嘴边,这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个道理,到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蛮横不得,强扭不来。 ⑩塞罕坝人,演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面与光明面。 ⑪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本”字。 ⑫1962年,那么一个年代,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的字里行间:“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⑬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这就是“初心”,塞罕坝人“不忘初心”。 ⑭55年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植物9种……这是塞罕坝人提交的成绩单。 ⑮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木”字。 ⑯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友朋,亦是恋人,生死相依,你侬我侬。 ⑰海子有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在绿色时空工作、生活着的塞罕坝人,不时享受着因静气而生发出的此等幸福。 ⑱塞罕坝有多个苗圃,树苗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培育,待时机成熟,就装上车,被运往四面八方。 ⑲塞罕坝人嘴边的这些“苗子”,携带着塞罕坝的基因,盛满了塞罕坝人的情谊…… ⑳去吧!去吧!塞罕坝的“苗子”,去美化别人的幸福生活,去装点我们共同的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总结上文,将横和竖比作坐标系的轴,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并引出下文描述的“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B.文章将塞罕坝人绿化荒漠的伟绩,比作塞罕坝“人”不忘“本”心,在大地上一横一竖书写着“木”的生命奇文,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C.文章引用海子的诗,是为了说明塞罕坝人经过55年的奋斗,已经把当地改造成了“珍贵的人间”, 塞罕坝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D.文中写塞罕坝人“不忘本”时,用了不少精确的数据,这些数据比文字更有说服力,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塞罕坝人践行27字诺言的成绩。 2.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中“横平竖直”的含义。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断断续续 B.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沉:沉溺、埋头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D.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逞:满足,快意于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项中“辞”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B.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C.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D.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项中“引”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复引车还,问侯生 A.公子引侯生坐上座 B.公子引车入市 C.引佩刀自刺 D.虞常果引张胜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C.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D.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寡人不敢以先王之王为臣 B.左右以告(孟尝君)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向是( ) 例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A.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B.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C.吾子取其麋鹿,以闲鄙邑。 D.吾其还也。亦去之。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君何辱讨焉? B.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因而贾利之。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师遂东。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 D.冯谖客孟尝君。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B.(冯谖)贫乏不能自存。 C.愿寄食门下。 D.以何市而反?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文倦于事,愦于忧。 B.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C.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 D.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译:欠款都收齐了吗?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呀 B.王之蔽甚矣! 译:大王的隐蔽太厉害了。 C.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译:秦国违背蹇叔的建议,并且因为贪婪使民劳苦。 D.失其所与,不知。 译:失去自己所结交的朋友,这是不明智的。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以及他们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直到当时的汉武帝之间几千年的史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汉书》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汉高祖建立西汉到东汉政权倾覆的完整历史,后来的正史都有以其为范本的意识,名称也多称为“书”。
|
15. 难度:简单 | |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①群臣吏民,_______,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__________,若不阙秦,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③项伯得知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以后,连夜到刘邦的军营中想叫张良和自己一同离开,张良认为沛公有了危难“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把消息告诉了刘邦,从而为扭转局势埋下了伏笔。 (《鸿门宴》)
|
16.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C. 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D. 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
17. 难度:困难 | |
请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 A.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比黛玉更得贾府上下喜爱。这令黛玉感到了一丝不平,因此经常与宝玉闹别扭。 B.为了尽早和秦钟相聚,宝玉择定了上学的日期。当日早晨收拾完毕,宝玉分别拜见了贾母、贾政和王夫人等人,最后来到林黛玉处辞行,遭到林黛玉善意的嘲笑。 C.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D.贾雨村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林黛玉读书。得知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他的岳父家荣国府帮助。正好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到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不久金陵应天府缺出,贾家便帮他谋补了此缺,贾雨村又上任去了。
|
18. 难度:困难 | |
请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 A.下列各位都属于“金陵十二钗”:黛玉、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史湘云、岫烟 。 B.王狗儿当年依附王夫人的娘家,认了同宗,后来家境败落,他家的岳母刘姥姥便到贾府来求助。刘姥姥费了一些周折,才见到了管家的王熙凤,王熙凤抹不开脸面,就送给她二十两银子。 C.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D.宝玉来看宝钗,黛玉也来看望。然后薛姨妈留大家吃茶,宝玉要喝酒,薛姨妈就拿好酒来给大家一起喝。而宝玉偏偏想喝冷酒,宝钗劝说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黛玉心生醋意,借雪雁送手炉来冷嘲热讽一番。
|
19. 难度:中等 | |
下列不属于《红楼梦》异名的一项是( ) A.《石头记》 B.《风月宝鉴》 C.《太虚幻境》 D.《金陵十二钗》
|
20. 难度:中等 | |
以下诗句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或又副册的判词,其中提到林黛玉的是( ) A.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B.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C.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D.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穆天子得八骏①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②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③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④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⑤,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⑥,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 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取材于刘基《郁离子》 (注)①八骏:传说中穆天子的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 ②造父:古之善御者。 ③厖(máng):毛色杂乱。 ④士食,这里指养马人所得到的待遇。 ⑤辟易:退走。 ⑥吉行:在安定环境中驾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备乘舆之阙 阙:空缺,空额。 B. 外厩先,盗北 北:败走,败逃。 C. 王及大臣皆右内厩 右:亲近,偏袒。 D. 王无马,不能师 师:师法,效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其奚以先我 B. 以驾王之乘舆∥乃参以外厩 C. 戎事用之∥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 D. 则皆饱而骄∥食充则力强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因此天下的良马没有被排除在外的 B. 马之良驽莫能差 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 C. 二厩之士不相能 内厩以及外厩的养马人能力都不够 D. 食之倍者且不克荷 吃得多一倍的马尚且不能担负战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穆天子时,八骏以及其它各类良马各称其职,各得其所,天下相安。 B. 穆天子驾崩以后,主事者依据出产地以及毛色差异来衡定马的优劣。 C. 夷王面临“盗起”的变乱,才发现天下之马竟然都没有征战的本领。 D. “与天闲同其食”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后导致夷王“无马”可用。 5.本文借谈“马”来谈“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曲江二首①(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细推物理④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曲江:长安城南游赏胜地。作此诗时杜甫因屡次进谏,被皇帝疏远冷落。 ②巢翡翠:指楼堂废弃,引来翡翠鸟作窝。 ③卧麒麟:指墓前麒麟状石雕因荒废而倒卧。 ④物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借“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极言春意消退之快。 B. 颔联中“莫厌”是指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 C. 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以“巢”“卧”来折射人事的变迁。 D. 尾联中用“何用浮荣”,暗示出诗人对于自身境遇的慨叹。 2.结合全诗,简述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
2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到平江路去 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走到哪里去呢?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伸手可触摸,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等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己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这就是平江路了。平江路己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己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菉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己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早年顾颉刚先生就住在这里,他从平江路着眼,写了苏州旧日的情调:一条条铺着碎石子或者压有凹沟的石板的端直的街道,夹在潺湲的小河流中间,很舒适地躺着,显得非常从容和安静;但小河则不停地哼出清新快活的调子,叫苏州城浮动起来。因此苏州是调和于动静的气氛中间,她永远不会陷入死寂或喧嚣的情调。 这是从前的平江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走在今天的平江路上,仍然能够感受到昨天的平江路的脉搏的跳动。我们一边觉得难以置信,一边就怦然心动起来了。 现在,我是踏踏实实地走在平江路上了。 生活在这里弥漫着,走着的时候,很有心情一家一家地朝里看一看。生活起居就是沿着巷面开展着,你只要侧过脸转过头,就能够看得很清楚——我不要窥探他们的生活,只是随意的,任着自己的心情去看一看。 他们是在过着平淡的日子,在旧的房子里,他们在烧晚饭,在看报纸,也有老人在下棋,小孩子在做作业。也有房子是比较进深的,就只能看见头一进的人家,里边的人家,就要走进长长的、黑黑的备弄,在一侧有一丝光亮的地方,摸索着推开那扇木门来,就在里边,是又一处杂乱却不失精致的小天地,再从备弄里出来,仍然回到街上,往前走。渐渐地到了下班时间了,人多了起来。一个妇女提着菜篮子,另一个妇女拖着小孩问道:“你考试考得怎么样?”“不知道”,小孩答。妇女就生气了,“你只知道吃”,她说,小孩正在吃烤得煳煳的肉串,是在小学门口的摊点上买的,他的嘴唇油光闪亮的。河面上有一两只小船经过的,是在管理城市的卫生,打捞河面上的垃圾,有一个人站在河边刚想把手里的东西扔下去,但是看到了这只船,他的手缩了回去。生活的琐碎就这样坦白地一览无余地沿街展开。就这样走走,看看,好像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想头。但随便地这么走一走,心情就会起一点变化的,好像原本心里空空的,但是这么一走,心里就踏实了,老是弥漫在心头的空空荡荡、不着边际的感觉就消失了。 这一种的生活在从前是不稀奇的,只是现在少见了,才会有人专门跑来看一看,因此在这一个长卷上,除了生活着的平江路的居民,还会有多余的一两个人,比如我,我是一个外来的人,但我又不是。 平江路上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不止一两次地去过耦园。但是我到耦园,不是去赞叹它精湛的园艺,而是因为它是一处惬意的喝茶聊天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温婉的情绪着落点。也因去耦园的路,不要途经一些旅游品商店,也不要有乌糟糟、吵吵闹闹的停车场,沿着河,踩着老街的石块,慢慢地走,走到该拐弯的地方,拐弯,仍然有河,再沿着河,慢慢地走,就走到了耦园——其实就这样走,好像到不到耦园都是不重要的了。 在宋朝的时候,有了碑刻的平江图,那是整个的苏州城。现在在我的心里,也有了一张平江图,这是苏州城的缩影。这张平江图是直白和坦率的,一目了然,两道竖线,数道横线。这些横线竖线,己经从地平面上、从地图纸上,印到了我的心里,以后我便有更多的时间,有更任意的心情,沿着这些线,走,到平江路去。 (取材于范小青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A. 作品记录了一次在平江路散步的经历,其间穿插有对苏州旧貌的回忆,在对比中流露出惋惜之情。 B. 文中说“我们失去了财富”,那些承载着苏州记忆但如今已不复见的老街,也是这样一种“财富”。 C. 作者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意在感慨时代变化之快,让人无所适从。 D. 文中写道,有人想往河里扔垃圾但最终没扔,可见平江路的人都很珍惜这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地方。 E. 作者喜欢的耦园,不仅仅有精湛的园艺可供鉴赏,更是一处回避纷扰、让人放松身心的栖息之地。 2.作品中说,“平江路己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文意,解释“我是一个外来的人,但我又不是”这句话的含意。 4.作品题目是“到平江路去”,文中也有多处文字关涉“去平江路”这层意思。联系全文,说说平江路有哪些吸引作者的地方。
|
24. 难度:困难 | |
新中国七十年华诞庆典刚刚结束,在这一时段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印象深刻的生活片段。选择一个小题,根据提示,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①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现一个“庆祝共和国七十年华诞”主题活动的场景。 ②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请选择对祖国发展变化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 ③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就“庆祝共和国七十年华诞”主题活动的某一设想发表意见。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脊骨,为全身骨骼的主要支架,如屋之有梁,故称“脊梁”。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习近平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是因为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家庭、个人,都需要脊梁。 以“脊梁”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