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15秒的音乐视频所形成的娱乐速食性,并不构成人们批评抖音的绝对理由,抖音的15秒选择与当下什么都注重快速的追求是一致的。短短几十年,人类在技术上拥有了比此前成百上千年更多的突破。从秒拍、美拍到抖音,只是科技发展的自然走向,而抖音也是一款并不比其他产品更独特的消遣载体。那么,在讨论抖音的时候,我们应该讨论什么? ②无疑,抖音的用户极易从软件使用中获得快乐,“停不下来”是许多青少年共同的反应。这种心理并非是简单地满足于消磨时间。针对某一特定对象,获取时间的短暂有时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在“体量/时间=效率”的公式推导下,耗费时间越短一定收获越多,那一瞬间对快乐的感受也最浓烈。自然地,“看抖音视频——快乐”形成了奇妙的因果联系,而15秒的超速获取就成了打开大众快乐心情世界的超短密码。这样的交换划算吗?看起来似乎毋庸置疑。 ③然而,我们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无数个15秒的叠加恰恰成了杀死时间的利器,高速和短暂为我们织出了21世纪最大的陷阱。这也是2018年4月抖音视频正式上线“反沉迷系统”的根本原因。无论是90分钟的时间提示功能,还是单日2小时的时间锁功能,其共同指向的都是用户在这款产品上消耗了自己大量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关闭软件之后会产生巨大的空虚感。这种反应,正好说明快乐感觉的延续需要更大的时间成本,真正的乐趣究竟是瞬时的陶醉,还是应当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时长及深度为衡量标准?对现代人来说这是一个难题。 网络时代,人们对快乐的理解更趋多元,“发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标准,很少再有人认同哲学上“所有快乐中最伟大的快乐存在于对真理的沉思之中”的说法。同样都是对对象的迷恋,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对抖音的追捧似乎和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到的那种“消遣”无异:“……让我沉浸其间,甚至没有时间去遐想。我那么迷恋,近乎精神失常,以至自己想起来都要发笑。然而我兴致并未稍减,因为在这样的境况中,我只会无拘无束地听从我的喜好。”无拘无束地满足自我大概是人类最一致的理想了,但某种喜好为何吸引我?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告诉自己这一点的理智。 人们对喜好的培养无法建立在外界环境的强制之上。通过抹杀、取消娱乐产品的方式控制普通用户的兴趣必然行不通。已经开始走向成年的“00”后们,本就生在一个娱乐的时代,更不用提无数的娱乐软件、平台是如何通过变现在普通用户身上实现了巨富的梦想。而这种单向商业价值只会促使更多的商家投入到相似产品的开发中。我们理性地认识抖音,不代表全盘否定或者断然拒绝,而是要实现抖音或者其他无数个同类产品价值的转化。如今的抖音15秒也在不断尝试和真实的生活增加联系,有时间限度的“展示”功能在一部分人那里成了宣传品牌的重要途径,如取得巨大轰动的“西安城市名片”正是利用抖音进行的一次正向创意。 从实践的角度说,今天的人们在科技与自我之间呈现出了迷失的状态。当人类无法抗拒技术的魅力或牵引时,我们起码应当选择更有益的态度,来思考如何利用技术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价值。 (摘编自吴卉《抖音的时间成本与大众的快乐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抖音和其他网络娱乐产品一样,是一种消遣载体,它让用户极易从使用中获得快乐。 B.今天的人们对快乐虽然有着多元的理解,但都比不上存在于对真理的沉思之中的快乐。 C.现实中,我们无法通过抹杀、取消娱乐产品的方式来控制用户对抖音视频的喜好。 D.针对用户在抖音上消耗了自己大量的时间,抖音视频已经正式上线“反沉迷系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否定了用娱乐速食性来批评抖音的说法,同时提出如何看待抖音的问题。 B.文章用“西安城市名片”事例论述抖音在增强与真实生活相联系的方面有了积极尝试。 C.文末指出人们当下的迷失状态,提醒人们用有益的态度去思考科技为生活创造价值。 D.文章引用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话,旨在论证人们在对对象的迷恋是一致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抖音里15秒的视频可以让人们用超短时间达到收获强烈快感的目的,这种交易看起来划算。 B.抖音视频满足了我们无拘无束的满足自我的需求,与卢梭提到的那种“消遣”是一样的。 C.关闭抖音视频后会产生巨大的空虚感,这说明抖音视频只是瞬时的陶醉,并不值得拥有。 D.我们要实现抖音或者其他无数个同类产品价值的转化,就一定要理性地认识抖音。
|
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費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 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輻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D.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在人群中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B.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C.《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D.依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这个规定也有不利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至少给出两点理由。
|
3.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①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⑩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⑮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时,是榨木籽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 ⑯“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空交错的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 B.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 C.第⑨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多姿。 D.文章最后四段,将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温暖的气息。 2.划线句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乌桕树怎样的特点? 3.怎样理解“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司马颙),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 时豫州刺史刘乔檄,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ā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颙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 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zhì]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 ”辅曰:“尔。”颙曰:“遣卿取之可乎? ”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 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司马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B.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C.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D.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稽首是指臣拜君,空首指国君回礼臣下,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B.“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谒庙"。“谒”是拜见、谒见,“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家庙、宗庙、太庙。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D.“檄”又称檄文,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后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文中是指“羽檄”,即遇有紧急军情,檄书插上标志加快传递的羽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出身卑贱却很有才能。因为勇猛善战而为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后被任命为京兆太守。 B.张方做事非常有主见。他看到军士横行抢掠,就不想留在洛阳,打算要西迁,但仍然隐瞒着西去的意图,想等惠帝外出的机会,趁机劫持惠帝西去迁都于长安。 C.张方受奸人挑拨诬陷而被杀。张方曾欺辱毕垣,因此被他怀恨在心,毕垣暗中撺掇郅辅在司马颙面前承认张方谋反,最终被缪播等人杀害。 D.张方交友不慎轻信于人。张方与郅辅一向亲密无间,当司马颙派郅辅去杀张方时,张方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被郅辅杀害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 (2)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
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各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shàn]:南宋词人。元十六年(1279年),邓剡在厓[yá]山被俘虏,并与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时,邓剡作了此词。②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③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是南宋诗人邓剡所作的一首词。词中借景抒情,吊古伤今,既倾吐了内心的亡国之痛,又诉说了乱离中的人民之苦,全词感情沉郁,风格舒朗旷达。 B.“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天清”然而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 C.“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 D.“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2.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的情况下写下了《声声慢》。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都有“桐”“雨”两个意象,在两首词中有什么异同?
|
6. 难度:中等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得到重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而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________,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________”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 ),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________。 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________ 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惜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诗的真正模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关大局 伤筋动骨 失之千里 耳熟能详 B.无伤大雅 遍体鳞伤 一字千里 耳闻则诵 C.无关大局 遍体鳞伤 失之千里 耳闻则诵 D.无伤大雅 伤筋动骨 一字千里 耳熟能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 B.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明显的不同 C.诗歌贵在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 D.诗歌创作需要极其认真的严谨态度与作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 B.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C.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D.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
|
8. 难度:中等 | |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______。“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_______,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如果肤浅,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
9. 难度:困难 | |||||||||||||||||||||||||||||||||||||||||||||||||||||||||||||
下面是中国“高空王”阿迪力走三峡的一段报道,请把他过三峡的主要动作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包括标点在内,不超过64个字) 22日11点整,风力1级,气温摄氏30度,阿迪力准时迈开步子上绳。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他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8.9米的平衡杆从北岸老屋基向南岸狮子堡进发。脚下是400米的高度,江水咆哮,峭壁陡立,他从容不迫,轻松自如,如履平地,而且走得很快。五六分钟后他走到钢索中心点,将横杆举过头顶,向人们示意。接着他又躬下腰去做个双腿分别跨过横杆的惊险表演,博得两岸观众一片惊呼和喝采!后半程,他几乎是小跑着冲到对岸狮子堡终点,这时公证员的计时器上显示出:13分48秒。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华为名称来自“中华有为”的标语,1987年创立于深圳,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华为通讯设备技术在全球名列前茅。面对华为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国家鼓动盟友国一起抵制华为。面对美国的刁难,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直言相告:没有华为的参与,美国或无法赢得5G竞赛。什么叫底气?这就是底气!截至目前,华为已经拿下欧洲15国(包括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强国),中东5国,亚洲3国的5G商用合约,并且还和全球50多个国家进行了5G商用的测试。华为的竞争力,源于坚持做最好的产品、服务客户,做最好的自己、不断进步,这就是华为对那些阻碍者的“最狠的报复”、最好的回答!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