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 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 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 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 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 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 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 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表3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摘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计样本中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3.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铁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几句:“xxx!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几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谄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儿,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的“我”原来是一个有点不羁的学生,对国文学习并无多大兴趣,但老师的一“骂”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 B.作品最后流露出未曾向先生报答一二的遗憾之情,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只好以此文寄情恩师。 C.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D.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本文在描写徐老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另一种风格。 2.文章最后写道:“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骡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義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鸡/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我国古代重要官职名,三公之一。也是姓氏的一种。 B.会稽,县名,在今浙江北部和江苏东南部一带。 C.《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共八十一章,道家经典作品。 D.钟繇,三国时曹魏政权的大臣。工书法,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岀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会稽山水皆佳,羲之到此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想法。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骡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
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露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心绪,“日暖南山石”属于虚写,诗人想象家乡的暖日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B.颔联“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 D.颔联“平原客”和尾联“屡弹铗”运用典故,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诗人的际遇相联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2.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
6.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善用比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中借桑叶比喻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岀官场对作者的束缚,表达出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 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 ). 《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 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 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 与现实的 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 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竟然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B.《离骚》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C.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D.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则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B.《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C.《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D.《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奠基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变幻莫测 浑然一体 千古流芳 B.变幻莫测 水乳交融 光照千古 C.日新月异 天衣无缝 光照千古 D.瞬息万变 天衣无缝 千古绝唱
|
8. 难度:中等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①_______。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②_______,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飞向太空的航程》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③_______。
|
9. 难度:中等 | |
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50字)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人们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寻找;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是一种寻找;朱自清在荷塘边寻找片刻的宁静,郁达夫不远千里,到故都寻找秋的意境; 曹操穷其一生,寻找人才,希望“天下归心”,陶渊明愤然挂印,寻找世外桃源,想要回归自然……从 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寻找快乐,寻找友情,寻找财富,寻找知识,寻找幸 福,寻找美景……相信你也有这方面的体验。 请以“寻找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