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开始,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一大特色。在《诗经》等古文献中有“作庙翼翼”“如翠斯飞”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这时的建筑,不只为避风雨,更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秦始皇大修阿房宫,使这种追求达到高点。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着且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教堂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的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虚实”“借景”等技巧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形土木建筑是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从《诗经》中有关描写来看,木建筑在西周至春秋间已具规模,并有一定的审美功能。

B.中国建筑主要是供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高耸入云,给人神秘的感觉,象征着超越世俗的生活,并有神人同在的倾向。

C.相对阴冷的石头,木质暖和,中国古典建筑中楼台亭阁多以木建筑为主,就是为了让人们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环境的和谐。

D.中国建筑结构讲究对称,单个建筑都是气势雄浑、结构方正的,群体结构呈现对称中又有变化,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写起,证明了中国主要建筑形式的源远流长,并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描写,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功能,很有说服力。

B.文章第二段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论证了中国建筑有利用木结构的特点,中国建筑无论是宫殿还是宗庙,都是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

C.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阐释了宫殿宗庙建筑和宗教建筑在艺术审美上的不同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不同是前者是人世的、实用的,后者是反理性的。

D.文章第四段指出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严格对称性被打破,但建筑仍具理性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建筑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此,秦始皇大修的阿房宫,其布局应该是宏伟壮观的。

B.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场所就呈现人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特点,这对后来的中国建筑产生了影响。

C.园林建筑以多种方式,使建筑之美与山水之美沟通汇合,这反映园林建筑虽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但已不再呈现对称性。

D.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后,入世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建筑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坛大师陈师曾:朽者不朽

陈师曾出生于一个官宦、翰墨世家,一门三代四杰。在少年时代,他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诗文、书法等方面的深厚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的宣扬者创造了条件。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他前承吴昌硕,下启齐白石。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他作画追求创新,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自成一格;风俗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松树凌霄图》是陈师曾47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松针率意而肯定,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让坚挺的画面多了一缕浪漫的情怀……一个成熟画家的笔墨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

陈师曾35岁时拜师于吴昌硕门下,受其影响巨大。他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坚决捍卫文人画传统,在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47岁时所作《佛手图》,整个画面简洁而不俗,题跋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观者能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这样解读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在《佛手图》的题跋中,他援引了龚自珍的《露华》,内容涉及佛教。是故,读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还获得了许多“题外之音”,这就是陈师曾想要的效果。陈师曾不仅内蕴丰厚,而且文才非凡。人们常常感叹当代没有文人画,其实,不是没有文人画,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罢了。

陈师曾不仅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大家,而且是中国漫画的拓荒者。1914-1915年间,他融会西法,首次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引入国画,绘出了惊动画坛的现代风俗画——漫画《北京风俗图》。这是一部“民俗图志”,市井街头常见的各色人物与风习尽收其中,可谓是民初北京“宣南”地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具有鲜明乡土色彩的小品画。如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漫画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其向下的眼光,对时局的关怀以及“伤今怀古”的复杂情感都皆寓于其中。漫画打破了晚清人物画囿于佛道、仕女、高士一类题材的局面,将民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引入艺术,使艺术回归现实生活,这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清末艺术家潘语舱在题跋中曾言:“此册于游戏之中,寓警世之意”。后来,丰子恺等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陈师曾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贡献。除了《中国绘画史》等专著外,他还写有重要的文论,如《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对我们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陈师曾除了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创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外,他还是齐白石的伯乐和大贵人。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推荐和引领,也许中国近代美术史得重新书写。陈师曾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1917年,53岁的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带着作品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发现他的才华并对画作进行中肯而真诚地褒贬,还作《题齐濒生画册》诗一首。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深受好评,轰动中外,乡下木匠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

1923年9月,陈师曾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既有艺术天赋又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没有到达艺术的最高峰就离世了。梁启超在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以梁启超的地位和眼界,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①陈师曾(1876-1923),号朽道人。1902年,陈师曾同鲁迅、弟弟陈寅恪一道东渡日本留学。他既受到过传统文化教育,又受到了新学教育,并出国留学,曾任大学教授,这是只有近代文人才有的机遇,也是近代文人不同于古代文人的特点。陈师曾也正是这样一位带有一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点的封建末代文人,又接受了一些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在近现代之交比较典型的文人画家,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被梁启超誉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②陈师曾看了齐白石的《借山图》等画作后,题赠《题齐濒生画册》一诗:“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陈师曾出身名门,是拥有艺术天赋、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他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师法明代沈周、清代石涛等前辈画家,还拜师于一代艺术大师吴吕硕门下。

B.陈师曾是吴吕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改革,但并不妄自菲薄、一味盲从西法,而是坚守中国文人画传统,进行文人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

C.陈师曾的《佛手图》,整个画面简洁而不俗,题跋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观者能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是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却是大家手笔。

D.刚到北京的齐白石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对他的画作进行了评价,并作诗相赠,希望他自创风格,不必求俗媚世,这对齐白石以后的艺术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师曾认为文人画要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表达文人的思想,《松树凌霄图》就是例证。

B.现在的文人画艺术水平不高,是因为现在的文人错误地认为文人画不需要讲究绘画技巧,只需要有足够深厚的诗文书法等方面的功底就可以了。

C.陈师曾的漫画将国画和西洋面技法融合,并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

D.陈师曾是民国初年画坛领袖,梁启超认为他的死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比日本大地震于日本的影响更严重。

3.吴吕硕为陈师曾题字“朽者不朽”,请说说这一题字的含义,并简要概括陈师曾的“不朽”体现在哪些方面。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袅娜”“羞涩”等词本是用来描摹女子姿态、神情的,这里用它们来描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B.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赋予了人性,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充分表现出荷香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特点。

C.第三段“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一句中的“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受与他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境吻合。

D.文段多处使用叠词,不但生动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2.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你怎样理解“另一世界”?

3.文中的词语极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浮”字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群贤至(全)  少长集(都)  茂林竹(修整)  清流激湍(激荡回旋的水流)

B.畅叙情(幽深内藏)  列坐其(旁边)  崇山岭(高)  于所遇(高兴)

C.感慨之(附着,随着)  修短随(变化)  终期于(完结)  之所欣(过去)

D.之于怀(比喻)  所以兴怀(…的原因)  坐其次(排列)  叙时人(一个个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会稽山阴之兰亭      嗟鸠兮,无食桑葚

B.每览昔人兴感由        此非曹孟德诗乎

C.犹不能不之兴怀        夫夷近,则游者众

D.故列叙时人,录所述    孰能讥之乎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序是一种文体,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体现了赠序的特点。

B.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对宴集环境的描述可谓素淡雅致、极尽神韵,表现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C.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往事不再,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说明不管生活方式怎样不同,人总是留恋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有生之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锦字:《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善属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寄滔。②元戎:主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女主人公是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她目睹皇城奢靡的生活,联想到夫君征戍在外,顿生愤懑不平之情与深切思念。

B.颔联的“心随明月到胡天”与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手法相似,都将明月当作心灵相通的媒介,都表达出对远人的担忧与牵挂。

C.颈联上句借用典故表现女主人公的绵绵愁思,回文诗可以反复回旋地阅读,恰若思妇情意百转千回;下句的“笑”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D.尾联写女主人公不问夫君问主帅,何时才能燕然记功,战胜而还,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关联,赋予了本诗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2.诗歌首联历来为人称道,其中“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担忧与所爱的人余生都不能相聚相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以比喻的修辞感伤个人在天地之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借游览的经历,强调“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        )。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________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受国内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________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________。苏联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通过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不可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随着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应注意对极少数________的人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本上也是难逃名、利二字

B. 根本上还是名、利二字把人心扭曲

C. 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

D. 根本上也是名、利二字把人心扭曲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欺世盗名 因而 分崩离析 殚精竭虑

B. 沽名钓誉 因而 离心离德 处心积虑

C. 欺世盗名 进而 离心离德 殚精竭虑

D. 沽名钓誉 进而 分崩离析 处心积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凭借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不可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B.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C.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不可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D. 凭借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对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他笔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既是客观景物的特点又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体现。

B.《短歌行》的作者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婉转缠绵的独特风格。

C.《游褒禅山记》选白《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阐释了学人治学的道理。

D.《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集中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以善恶相容、真假共存的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请仿照下面的例句,以“平凡”开头,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

(示例)平凡是一湾池塘,如果你甘于沉寂,终将成为一潭死水;平凡是一棵老树,只要你愿意吐绿,也会摇曳一片春光。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每一句有一处不当,请根据实用文体的特点,找出每句的不当之处并修改。

(1)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教师节短信)

(2)我是本校国学社的一把手李明,拟定于本周五19:00组织一次国学讲座,特向总务处提出借用礼堂和相关设备的申请。(申请书)

(3)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是我校115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同学于1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公交卡和人民币52元,望失主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天,不单是四季之首的名词,春天,与美好同在。挨过漫漫严冬,人们希望春光永驻;听着谆谆教诲,人们感觉如坐春风。……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又是怎样感受“春天”,怎样思考“春天”的呢?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