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西周社会崇尚道德,孔子赞之曰“郁郁乎文哉”。西周金文显示,西周社会所崇尚的道德的核心在于诚信。与此同时,西周还视刑德为一体,以刑辅德,标准既高且严,这对于形成“郁郁乎文哉”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汲取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对于我们今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②周人认为,修德与刑罚实为一事之两面。然而,这种对刑德关系的思考却长期被后人曲解。《论语·为政》载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将刑与德彼此对立,而主要是强调单独用政、用刑的弊害。但后人误解孔子的原义,将刑与德对立起来,认为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这种误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③西周金文所提供的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仍可从中看出周人对于用刑的思考。史料记述了西周刑罚的一些真实情况:受刑者之所以受刑,是因其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这清楚地表明,西周刑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对失行者的惩罚,更在于对失德行为的约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已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刑罚的重点如果仅仅在于禁暴惩恶,而不能戒其未发,其局限性就非常明显。因此,西周刑罚思考的重点首先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德之不失,又岂可失行。这表明,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④西周金文史料表明,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刑辅德。因为修德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的自觉自律,一旦人不能自觉修德而有所背失,借刑罚以正之就成为修德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礼记·乐记》曰:“刑以防之。”即以刑罚作为防范道德丧失的手段。周人刑罚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德行推广的辅助,而信为德之本,失信也就是失德,所以对于失信的行为必然处以刑罚。西周的文治不仅在于礼乐严整,更在于全社会崇德修信的风尚。这使诚信成为周人道德的核心思想,失信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西周社会实行以刑辅德,不仅反映了周人对于诚信之德的重视,而且也符合后来儒家的主张。《论语·为政》载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而不信,纵有他才,也是无用之人。 ⑤从本质上讲,西周刑罚并非只针对失行者而设,其首先约束的是失德行为,其以刑辅德的目的是相当清楚的。西周社会对道德尤其是诚信的重视意味着失德失信同失行一样难逃刑律的惩罚。西周刑罚的首要作用即在于辅德,这是西周刑德思想的根本。毫无疑问,杀人越货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德行的丧失、心灵的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决不可言轻,因为它会使世道人心涣散而产生动荡。 ⑥西周金文是西周史研究的直接史料,在西周金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周人崇德之辞,这应是当时社会风尚的客观反映。西周社会距今已有3000年,时间虽久远,但古人的思想并不遥远,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今天借鉴。深入研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而且对于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冯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今天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做法,脱胎于西周时以刑辅德的思想。 B.后人认为孔子重视德、礼而忽视政、刑,这是对孔子言论的误解,并非孔子本意。 C.西周时不看重刑罚对禁暴惩恶的直接作用,而看重刑罚对犯罪行为的震慑作用。 D.西周社会崇尚道德,重视诚信,首开以刑辅德先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开门见山,指出以刑辅德在当时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当今治国的启示作用。 B.第②段中引用了孔子原话,正本清源,消除误解,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C.第④段《礼记》《论语》中的文字证明了西周是通过刑罚来防范人们道德丧失的。 D.结尾两段挖掘事物本质并回扣文章开头,点明中心,使议论更深入,结构更完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期崇尚道德的社会风尚通过西周金文传承后世,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西周金文能提供给我们的相关史料极不系统。 B.以刑辅德思想启示我们:道德建设不能仅靠说教,还必须借助刑罚,形成崇德修信的社会风尚,离不开二者的共同作用。 C.与惩处直接危害社会的行为相比,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更看重德行的培养和人心的凝聚,这是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D.古代社会虽然距今年代久远,但是古人思想中的精华有利于今天的思想道德和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
|
2. 难度:困难 | |
永远的丰碑 杨海蒂 位于赣东北、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的江西横峰县是著名革命老区。在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里,方志敏在此叱咤风云,率领民众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弋(阳)横(峰)暴动,领导创建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与毛泽东、彭湃一道被公认为“农民大王”的方志敏,也是饱读诗书之士。十六岁时他挥就自勉自励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后来他分别以松、竹、梅、兰为四个儿女取名,其心志高远、心性高洁可窥一斑。青年时期他求学上海,他写作的白话小说《谋事》在《觉悟》副刊发表,与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編印的《小说年鉴》。在上海,他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等著名中共领导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到江西后他创办“文化书社”,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出版《青年声》周报和《寸铁》旬刊。 出众的文学艺术才华,加上理想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气质,使他气度超群卓尔不凡。他三十来岁就担任国民政府江西省委委员兼农业部部长,正可谓青年才俊“前途无量”。然而,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他毅然决然踏上“革命”这条九死一生的道路。 横峰县葛源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方志敏在此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苏维埃政权,创造出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率领起义农军开展游击战争,提炼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虛”的十六字战略要诀;首创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建立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一年内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剿”。 方志敏故居前有一棵他亲手种下的芭蕉,八十多年来,这棵芭蕉年年春天发新绿。我轻轻地抚摸着它,想象着当年他在树旁是怎样的英姿勃发、笑如朗月,心底一阵阵发痛。 1934年,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病痛在身的方志敏临危受命,出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去开辟新苏区并迫使国民党变更战略部署。这是“小马拉大车”的极其困难的军事行动,但方志敏誓言“党要我们做什么事,虽死不辞”。历时半年多、行程五千余里、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二十多天后,他的队伍弹尽粮绝。本来已经突围的他,认为“在责任上我不能先走”,非要亲自接应后续部队,仅仅率领着十几名警卫人员,又返回敌军的重重包围圈。 这个至情至性的硬汉子,这个舍生取义的大丈夫,不幸被俘。国民党士兵从他身上只搜到一只怀表和一支钢笔。敌人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个闽浙皖赣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全部财产只有两套旧褂裤和几双线袜。 他被押解到南昌,当时一家美国报纸记者描述了在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举办的“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上见到的情景:“带了脚镣手铐而站立在铁甲车上之方志敏,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周围是由大会兵马森严戒备着。观众看见方志敏后,谁也不发一言,大家默然无声。即使蒋介石参谋部之军官亦莫不如此。观众之静默,适足证明观众对此气魄昂然之囚犯,表示无限之尊敬及同情。” 撼山易,撼英雄难。在狱中,方志敏严词拒绝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屈。他声明:“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他英勇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写下十几万字重要文稿和信件。他在深切怀念战友的同时,不断反省自己的过失,主动承担战争失利的责任,不时沉痛严苛自责。 峻拔如孤峰绝壁,明净如高山积雪,高远如长空彩虹,坚润如金石蕙兰。这就是方志敏。 而他的不朽之作《清贫》,我每读一遍都会为之动容:“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清贫》,是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清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虽逝,浩气长存,功勋不朽,精神永在,光耀千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志敏被公认为与毛泽东和澎湃齐名的“农民大王”,同时,他也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有着出众的文学艺术才华。 B.方志敏在赣东北进行的建党、建军、红色政权建设乃至游击战争方略的实践,对中央苏区有启示作用,受到毛泽东的赞誉。 C.为了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抛弃国民政府江西省省委委员兼农业部长的官位,在赣东北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苏维埃政权。 D.文中的“小马拉大车”意为我方力量弱小,难以与力量强大的敌方相匹,而坚守党性原则的方志敏毅然执行了中央的命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为“永远的丰碑”,既高度概括了方志敏烈士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成就,也点明了这些精神和成就在当代生活中的重大现实意义。 B.在叙述方志敏被押解到南昌的情景时,作者引用美国记者的描述,表现了方志敏的昂然气概,同时也表现了现场所有人对他的尊敬和同情。 C.对于方志敏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本文在记叙的同时,更将作者本人融入其中,将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饱含深情,令人感动、感叹。 D.《清贫》是方志敏的不朽之作,更是他留存给我们的巨大财富,新时代需要方志敏式的英雄模范,同时也需要方志敏烈士的清贫精神。 3.文中说方志敏“峻拔如孤峰绝壁,明净如高山积雪,高远如长空彩虹,坚润如金石蕙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3.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锦 汪曾祺 魏小坡原是一个钱谷师爷。“师爷”是衙门里对幕友的尊称,分为两类,一类是参谋司法行政的,称为“刑名师爷”;一类是主办钱粮、税收、会计的,称为“钱谷师爷”。师爷是读书人考取功名以外的另一条生活途径,有他们自己一套价值观念。 魏小坡已经三代在这个县城当师爷,“民国”以后就洗手不干了,在这里落户定居。他在钱家伙买了四十亩好田,靠收租过日子。虽不算缙绅之家,比起“挑箩把担”的,在生活上却优裕得多。 魏小坡家人口不多,只有四口人。南边是两间卧室,住着魏小坡的两个老婆,大奶奶和二奶奶。两个老婆是亲姊妹。 大奶奶为人宽厚,佃户送租子来,总要留饭,大海碗盛得很满,压得很实。没有什么好菜,白菜萝卜炖豆腐总是有的。锅灶间养着一只狮子玳瑁猫,一只黄狗,大奶奶每天都要给猫用小鱼拌饭,让黄狗嚼得到骨头。 魏小坡爱花。连翘、紫荆,碧桃,紫白丁香……都开得很热闹。魏小坡一早临写一遍《九成宫醴泉铭》,就趿着鞋侍弄他的那些花。魏小坡的儿子名叫魏潮珠。魏大奶奶盼着早一点抱孙子,魏潮珠早就订了亲,就要办喜事。儿媳妇名卜小玲,是乾陞和糕饼店的女儿,两家相距只二三十步路。 我陪我的祖母到魏家去。魏家的人听说汪家老太太要来,全都起身恭候。祖母进门道了喜,要去看看魏小坡种的花,她还要到后面看看。后面的房屋正中是客厅,东边是新房,西边一间是魏潮珠的书房,全都裱糊得四白落地,簇新。我对新房里的陈设,书房里的古玩全都不感兴趣,只有客厅正面的画却觉得很新鲜。画的是很苍劲的梅花。特别处是分开来挂,是四扇屏;相挨着并挂,却是一个大横幅。这样的画我没有见过。回去问父亲,父亲说:“这叫‘合锦’,这样的画和一个钱谷师爷倒也相配。他这堂面用的是真西洋红,所以很鲜艳。” 卜小玲嫁过来,很快就怀了孕。魏大奶奶却病了,吃不下东西,只能进水,不能进食,这是“噎嗝”,不治之症,请医服药,只能拖一天算一天。 一天,大奶奶把二奶奶请过来,交出一串钥匙,对妹妹说:“妹妹,我不行了,这个家你就管起吧。”二奶奶说:“姐姐,你放心养病,你这病能好!”可是一转眼,在姐姐不留神的时候,她就把钥匙掖了起来。 没有多少日子,魏大奶奶“驾返瑶池”了,二奶奶当了家。 二奶奶和大奶奶大不相同。她煮饭量米,一减再减。女佣人做菜,她总是嫌油下得太多,“少倒一点!少倒一点!这样下油法,万贯家财也架不住!”咸菜煮小鱼、药芹(水芹),这是荤菜。二奶奶对人总是怀疑、嘀咕、提防,觉得有人偷了她什么。一个女佣人专洗大件的被子、帐子,通阴沟、倒马桶,力气很大。“她怎么力气这样大?”于是断定女佣人偷吃了泡锅巴。丢了一点什么不值几个钱的东西:一块布头、一团烂毛线,她断定是出了家贼。“家贼难防狗不咬!”卜小玲做月子,娘家送来两只老母鸡炖汤:汤放在儿媳妇“迎桌”的沙锅里。二奶奶用小调羹舀了一勺,聚精会神地尝了尝。卜小玲看看婆婆的神态,知道她在琢磨吴妈是不是偷喝了鸡汤又往汤里兑了开水。卜小玲很生气,说,“吴妈是我小时候的奶妈,我是喝了她的奶长大的,她不会偷喝我的鸡汤,婆你就放心吧!你连吴妈也怀疑,叫我感情上很不舒服!”——“我这是为你,知人知面不知心!难说!难说!”卜小玲气得面朝里,不理婆婆。二奶奶这样多疑,弄得所有的人都不舒服。原来有说有笑、和和气气的一家人,弄得清锅冷灶,寡淡无聊。谁都怕不定什么时候触动二奶奶的一根什么筋,二奶奶脸上刷地一下就挂上了一层六月严霜。猫也瘦了,狗也瘦了,人也瘦了,花也瘦了。二奶奶从来不为自己的多疑觉得惭愧,觉得对不起别人。她觉得理所应该。魏小坡说二奶奶不通人情,她说:“过日子必须刻薄成家①!”魏小坡听见,大怒,拍桌子大骂:“下一句是什么?” 魏家用过几次佣人,有一回一个月里竟换了十次佣人。荐头店②要帮人的,听说是魏家,都说:“不去!” 后客厅的梅花“合锦”第三条的绫边受潮脱落了,魏小坡几次说拿到裱画店去修补一下,二奶奶不理会。这个屏条于是老是松松地卷着,放在条几的一角。 (注)①这是朱柏庐《治寒格言》中的话:“刻薄成家”,下一句是“理无久享”。②荐头店:专为介绍女佣的店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介绍了师爷的职业特点,点明魏小坡的读书人出身,为下文写他的兴趣、爱好及训斥二奶奶的话做了铺垫。 B.作者平均用墨,通过对比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宽厚仁慈的大奶奶和尖酸刻薄的二奶奶两个性格脾气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C.文中划线句子连用四个“瘦”字,语言虽然俭省,概括力却非常强,形象表现了二奶奶当家后家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D.勤俭持家本为美德,但是二奶奶的“俭”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她不明白“家和万事兴”的道理,连丈夫和儿媳也埋怨她。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二奶奶的形象特点。 3.结合全文,谈谈题目“合锦”有哪些象征意味。
|
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人。隋大业末,韦城翟让为盗,勣年十七,往从之。说曰:“公乡壤不宜自剽残,宋、郑商旅之会,舟舰相属,往邀取之,可以自资。”让然之,由是兵大振。李密亡命雍丘,勣与王伯当共说让,推密为主。当是时,河南、山东大水,隋帝令饥人就食黎阳仓,吏不时发,死者日数万。勣说密曰:“天下之乱本于饥,今若取黎阳粟以募兵,大事济矣。”密以麾下兵五千付勣,袭黎阳,开仓纵食,旬日,胜兵至二十万。 武德二年,密归朝廷,其地东属海,南至江,勣统之,未有所属。谓长史郭孝恪曰:“人众土宇,皆魏公有也。吾若献之,是利主之败为己功,吾所羞也。”乃录郡县户口以启密请自上之使至高祖讶无表使者以意闻帝喜曰纯臣也诏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及密以谋反诛,帝遣使示密反状。勣请收葬,诏从之。勣为密服絰,葬讫乃释。 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父丧解,夺哀还官,徙封英,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肃闻。帝尝曰:“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勣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 勣既忠力,帝谓可托大事。尝暴疾,医曰:“用须灰可治。”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帝曰:“吾为社稷计,何谢为!”后留宴,顾曰:“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勣感涕,因啮指流血。帝疾,谓太子曰:“尔于勣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宜即授以仆射,彼必致死力矣!”乃授叠州都督。 高宗立,为尚书左仆射。帝欲立武昭仪为皇后,畏大臣异议,未决。帝召勣与于志宁、褚遂良计之,勣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持不可,志宁顾望不对。帝后密访勣,曰:“将立昭仪,而顾命之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答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帝意遂定,而王后废。诏勣、志宁奉册立武氏。帝东封泰山,为封禅大使。 总章二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李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录郡县户口以启/密请自上之/使至/高祖讶无/表使者以意闻/帝喜曰/纯臣也/ B.乃录郡县户口以启密/请自上之/使至高祖讶无表/使者以意闻/帝喜曰/纯臣也/ C.乃录郡县户口以启密/请自上之/使至高祖/讶无表使者/以意闻帝/喜曰/纯臣也/ D.乃录郡县户口以启/密请自上之/使至高祖/讶无表使者/以意闻帝/喜日纯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业是隋炀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 B.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要去官守丧。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丧服任职称为夺哀。 C.顾命之臣是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一般由才能、品德超众的武官担任。 D.封禅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勣年轻有为,展现非凡才能。他早年投奔翟让,助其壮大,后劝翟让让位给李密,并率兵攻黎阳、救饥民,队伍发展迅速。 B.李勣治理边疆,威严整肃有效。李勣守卫边境重镇十六年,威震突厥唐太宗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其防卫作用远远超过长城。 C.李勣顾念旧情,深为太宗倚重。旧主李密死,李勣为其收葬,太宗病重,李勣自剪胡须烧灰和药,因此成为皇的托孤之臣。 D.李勣做事圆滑,亦得高宗重用。高宗想立武昭仪为后,召重臣商议,李助先是称病,事后以“陛下家事”为由给高宗以支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乡壤不宜自剽残,宋、郑商旅之会,舟舰相属,往邀取之,可以自资。 (2)尔于勣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宜即授以仆射,彼必致死力矣!
|
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梅 王澡 疏明瘦直,不受东皇①识。留与伴春应肯,千红底、怎著得? 夜色。何处笛?晓寒无耐力。飞入寿阳宫②里,一点点、有人惜。 (注)①东皇:司春之神。②寿阳宫: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正月初七)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风靡一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将梅花的明朗形象和现实处境并列推出,反差明显,给人以深刻印象。 B.“千红底、怎著得”,意为梅花想以红艳的色彩装扮自己却无法如愿,内心凄苦。 C.下片前三句转写夜色、笛声和晓寒,看似没有直接写梅,而梅的形象却更加突出。 D.最后三句运用寿阳宫典故,意指梅花终于有了知音,给词人及读者带来些许安慰。 2.这首词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
6. 难度:中等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以报答皇帝大恩德的句子是:“____,____”。 (2)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草木茂盛、泉水细细流淌的句子是:“____,____”。 (3)在儒家的经典《礼记·礼运》中,表现大同社会本质特点的两句话是:“____,____”。
|
7.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________,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专心如一的热爱,怎会有________的付出;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________。从推崇工匠到赞叹工匠精神,见证了对浮躁社会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________。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赋予器物以生命、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B.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赋予器物以生命 C.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D.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雕虫小技 宵衣旰食 淡定 倡导者 B.雕虫小技 废寝忘食 笃定 践行者 C.细枝末节 废寝忘食 淡定 倡导者 D.细枝末节 宵衣旰食 笃定 践行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推崇工匠到赞叹工匠精神,见证的是对浮躁社会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B.从赞叹工匠到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的是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C.从推崇工匠到赞叹工匠精神,使人们见证了对浮躁社会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从赞叹工匠到推崇工匠精神,使人们见证了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
8. 难度:困难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在调动大众读书热情的同时,也引发着关于为何阅读、如何阅读的思考。有关机构日前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阅读纸质书4.67本,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认阅读量少。与2017年相比,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以上的数据表明:____;同时也表明,随着时代演进,无论阅读介质,____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推动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阅读,____,但远不能就此止步,还需在“常态化”建设和真正激发大众内心诉求上下功夫。
|
9. 难度:困难 | |
某市城管部门因为工作上的失误,导致部分小区居民的垃圾费被“收双份”。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该市城管局迅速跟进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垃圾费多收问题。下图是该局制作的多收垃圾费退费流程图,请将其改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9月8日,某名牌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在新生代表发言环节,一名大一新生冲上讲台演讲,不久被劝离。事后,他本人在网上发文回应称,自己准备许久却未被选作新生代表发言,想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 有网友表示:机会不是这样争取的。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