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议题。 ②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①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 ③诗意人生,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为什么要读书?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 ④“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依靠某种一成不变的本领,也不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不断让自己具有“算法”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这都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 ⑤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这也是建设书香中国的题中之义。如今,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一些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小图书甚至在精准扶贫中书写“大文章”……这意味着,“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夙愿正在加快实现。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做法仍然在制约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例如,有的农村书屋平日里大门紧锁、无人问津;有的学校图书馆建了、图书买了,但不向学生开放。换个角度看,让这些闲置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就能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推动力。 ⑥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不妨在这个书香四溢的季节,打开一本书,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 注:①码洋: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 (摘编自盛玉雷《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公共议题,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B.诗意人生应在空有其表的外壳上加上“腹有诗书”的内在和“书卷多情”的体验。 C.阅读不仅能在润物无声中培养人的气质,而且能培养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 D.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等现象意味着书香中国的建设效果初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便旗帜鲜明地点明观点,这是论述类文本典型的开门见山式写法。 B.作者强调阅读能提升认知能力的必要性是以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为背景的。 C.第⑤段例举一些农村书屋和学校图书馆的问题证明文化设施的建设并不重要。 D.本文紧紧围绕观点综合运用例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论证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都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水平。 B.近年来,图书销售额的不断攀升,说明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能做到借助真正的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 C.看到美景时,只会说“厉害了”的人和心头会闪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而感动的人,他们在反应上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D.作者引述“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这句话证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生命非常重要的观点。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位于武陵山深处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2013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小山村,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5年过去了,十八洞村发生的变化令人眼前一亮,在这里摸索出的脱贫经验,也帮助湘西州的许多贫困村,改变了模样。 要脱贫就要发展产业,这在湘西州已成为共识。在湘西农业科技产业园的十八洞猕猴桃基地,村民们正在绑枝,以确保长出来的猕猴桃均匀受光。十八洞村人多地少,当初,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在这里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村民们用政策支持的扶贫款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如今,这千亩猕猴桃已经两度挂果,村民也两次拿到了分红。仅此一项,2018年给村民带来收益88.5万元。今年,这些猕猴桃将进入盛果期。就在这个92平方公里的产业园里,目前有48家企业进驻,他们直接或间接带动的贫困人口,达到5.1万人。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实现整体脱贫。2018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28元,比2013年提高了7倍多。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十八洞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十八洞摸索出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湘西州得到了推广、复制。 精准扶贫5年多来,湘西州通过推广十八洞的“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产业发展模式,让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更紧密更有效。全州三分之二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实现增收,83%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 (摘编自2019年04月02日央视网)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求真务实,精准扶贫,将全国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将扶贫工作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高度,以“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村、一户、一人”为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计划。“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思想的精髓,包涵了扶贫对象、帮扶方式和精准管理等各环节,用精准理念贯通了扶贫开发全过程。以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以“三项制度”来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以“五个一批”来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以动态管理解决如何退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精准,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肖锐《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理念和践行理路》) 材料三: 2013年至2018年,六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了。全国832个贫困县已经有153个宣布摘帽,2018年预计还有280个左右要脱贫退出。之所以说是预计,是因为现在各省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对这些计划退出的贫困县进行检查、验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宣布。 (摘编自2019年2月20日中国政府网) 材料四: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吹风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在会上指出,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常务会已经明确,2019年减贫目标是要完成1000万以上的减贫任务,实现300个左右贫困县的摘帽。主要抓好七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深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二是抓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解决;三是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等各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四是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五是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六是加大扶贫投入和监管力度;七是加强脱贫攻坚的总结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摘编自2019年2月25日人民网) 1.下列对“精准扶贫”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关心贫困群众”的执政理念。 B.“六个精准”“三项制度”“五个一批”分别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是精准扶贫思想的精髓。 C.对贫困村建档立卡,对计划退出的贫困县进行检查验收,是精准扶贫中动态管理的具体措施,体现了扶贫工作中的精准管理。 D.我国精准脱贫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以来我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稳定的脱贫,全面的小康,对十八洞村来说,是正在展开的现实。正因为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十八洞村才有了今天的变化。 B.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切实贯彻执行精准扶贫方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C.“要脱贫就要发展产业”,湘西州推广复制十八洞村的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5年多来全州83%的贫困村已经实现集体脱贫。 D.实践表明,十八大以来,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中国走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3.以上四则材料指向的都是脱贫攻坚,但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粮食的味道 韩浩月 ①我喜欢粮食。经过超市粮食摊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停下脚步,对那些堆放在木格子里的各种粮食打量一番,大米、红小豆、绿豆、花生……有时候也忍不住用大勺子把粮食抄起又撒下,内心忍不住发出一两声赞叹,这是粮食啊! ②什么是粮食?粮食就是一口吃的东西,在超市里它是最便宜的售卖品了,消费者脚步匆忙地奔向花花绿绿的货架,没几个人愿意在买粮食时多花几分钟享受这个过程。 ③粮食买回家,用电饭煲做熟了端上桌,孩子不爱吃,对他生气也不行。自己把碗端过来装作很饥饿的样子扒拉几口,也产生了疑惑,怎么不再是童年吃的粮食味道了?粮食的那种独特气息怎么消失了?粮食怎么只是有了“食粮”的功用,原来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构成的滋味为何不见了? ④我的记忆里,储存着粮食的味道。童年时一个大家庭用一口大铁锅做饭,半锅的水抓一把大米扔进去,快熟了的时候再浇一瓢磨好的豆浆进去,煮沸腾了就是一锅稀粥,那碗稀粥的滋味已经是不错,但粥锅里的布袋捞出来,才是真正的美味,因为布袋里装的可是货真价实的米团,用小钢勺挖一小口放进嘴里,大米与大豆融合后的香味直冲鼻腔,经历过柴火的熬煮之后,米团的糯软通过舌尖一直传递到内心深处……可惜,这样的米团只有家里最小的孩子才能吃到,我好像只吃过几次就失去了资格。 ⑤一直觉得,粮食不简单地只是粮食,它们还是大自然的子孙,是有生命的。在田里劳动的时候,我经常可以感受到粮食的生命韵律,比如割麦子的时候,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藏在一穗结实的麦穗里面,剥开来看,麦粒还带着一点点青涩,在凝目观察这些麦粒的时候,总觉得它们像是要急不可待地逃离“家园”,想要在太阳的照射下晒一个肆意的日光浴,要在滚烫的麦场上开心地打几个滚。 ⑥过去品尝粮食,麦子也好,水稻也好,玉米也好,都能尝出它们的成长经历,觉察到它们是如何在暗夜中随着“母体”摇曳的,当风暴来临时,它们又是怎样紧紧挨在一起相互扶持的,它们在细雨中聆听骨节生长时所发出的声音,在阳光灿烂的时候随风舞蹈……它们也会相爱吧?两株植物的恋爱多么美好,它们不说话,时而靠近,时而分离,借助风传递心声,一同守望朝阳夕阳。 ⑦母亲总是能把各种各样的粮食,做出令人感到温暖与幸福的味道。不止我的母亲如此,村庄里的每一位母亲都可以。小时候总爱闻远远飘来的炊烟,一点儿也不觉得呛的原因是,那炊烟里总是带着粮食的香气,比如我家的炊烟,就时常掺杂戗面馒头的味道。 ⑧母亲把揉了整个下午的馒头放进锅里,一捆麦草烧完,掀开锅盖,先是要眯起眼睛,等待扑腾起来的蒸汽消散,再小偷一样快速地把手伸进锅里,捏起一个白胖的馒头就跑。在院子里,把那个烫手的馒头从左手倒到右手,从右手倒到左手,等不及凉到可以入口,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咬下去,馒头的热度会把牙齿也微微烫到,这样的馒头,才是最好吃的。 ⑨有时候母亲着急下地干活,来不及熬米粥或者做馒头,就会从锅里煮的地瓜挑几个好看的给我们当食物。要知道,这些地瓜通常是喂猪的,可每次我都吃得心满意足,地瓜皮软瓤红,从内到外都甜丝丝的,但又不是冰糖式的那种齁人的甜,是吃完后打个饱嗝都会涌到嗓子眼儿的美味的甜。这样的地瓜,已经有一二十年吃不到了。从超市里买来的地瓜,在粥里煮熟了之后,入口一点儿味道也没有。它不是经历过日月风雨洗礼的地瓜,不是在土壤里做过美梦的地瓜,也不是母亲栽种的、收获的、煮熟的地瓜。 ⑩现在的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有人形容美食用到这四个字,“好吃到哭”,一般这样的形容可信度不太高,你若去尝试一下,发现不过如此。真正“好吃到哭”的,还是过去的粮食啊。你去翻翻莫言、贾平凹、路遥的书,那里面有描写吃食的片段,才会让人流泪,只不过,不只是为他们描写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而流泪,更是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 ⑪也有可能是,粮食本身的味道并没有太大变化,而是我们的味蕾变了,因为品尝到世间太多的美味,而失去了对粮食的感受力。我们已经不用再闭上眼睛,去体会粮食在舌尖上打转的滋味,如同不用时时回头去翻阅过去那几段食不果腹的历史。我们对包括粮食在内的诸多事物,也不再有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这样的状况下,粮食的味道能不变吗。 (选自《散文》2019年第3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出抒情对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粮食的赞叹和喜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第⑥段,通过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品尝粮食的过程中感受到粮食的成长经历。 C.馒头也好,地瓜也好,母亲做出的食物总让作者觉得好吃,这些食物让作者感到了母亲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D.作者认为粮食的味道之所以变了,是因为现代的人们遗忘了过去食不果腹的历史,对粮食不再小心翼翼地珍惜。 2.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媒体所说的“好吃到哭”多重含义,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本文题目“粮食的味道”意蕴丰富。“粮食的味道”本意指的是什么?它还具有哪些更深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
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D.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成年时由父亲或尊长取定,一般用于自称。 B.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C.床,古代坐具,与“槌床便大怒”中的含义一样,也可指供人睡卧的用具。 D.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可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行事率性。太尉郗鉴派人前来选婿时,王氏诸少“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B.王羲之性喜自然。他喜欢会稽山水,曾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并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 C.王羲之书法精湛,被世人看重。在听闻王羲之向会稽孤居老姥求买鹅而不得后,山阴一位道士让王羲之替他抄一遍《道德经》来换群鹅。 D.王羲之自信轻狂。他自称其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不相上下;对与自己齐名的骠骑将军王述甚为轻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2)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
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咏怀(其一) 阮籍①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①阮籍:三国魏诗人。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以“不能寐”“起坐”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以琴声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B.第三句写清澈如水的月光、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的清风,渲染一种凄清的气氛。 C.诗人以“孤鸿”“翔鸟”自比,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苦闷。 D.最后一句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直抒胸臆,其忧思之情溢于言表。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的写景手法。
|
6. 难度:中等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了秋天边塞的荒凉。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座山叫井冈山,她是信仰之山。 ( )。走进井冈山,500里青山绿水 着她的美。井冈山,不仅是中国人心中魂牵梦绕的革命 ,更是见证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一座不朽丰碑。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透过那大量的历史文物或详实的历史资料,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坚苦卓绝的战争年代。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 的反革命政变。为了挽救革命危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现在,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前来井冈山参观游览学习的人 。 伫立于黄洋界,透过迷蒙的山色,我仿佛看见上个世纪那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和未来,在这片土地上,用鲜血和生命,用忠诚和信仰,书写了革命的大爱篇章。井冈山让我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段刻骨铭心的难忘旅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装点 圣地 骇人听闻 络绎不绝 B.装点 胜地 骇人听闻 不绝如缕 C.装饰 胜地 耸人听闻 不绝如缕 D.装饰 圣地 耸人听闻 络绎不绝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井冈山,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革命的摇篮,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和绮丽的自然风光 B.井冈山,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和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的摇篮 C.井冈山,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和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的摇篮,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 D.井冈山,革命的摇篮,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和绮丽的自然风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透过那大量的历史文物或详实的历史资料,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B.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透过那大量的历史文物或详实的历史资料,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坚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C.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透过那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历史资料,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D.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透过那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历史资料,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坚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
8. 难度:中等 | |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美称的《兰亭序》在书法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兰亭序》不仅深受历代书法家的喜爱,____________。东晋之后诸多朝代的帝王都希望得到《兰亭序》,不过唐朝以后的君主是没有机会得到的,因为李世民在临终之前,就指名道姓要将《兰亭序》连同自己的尸骨埋葬于昭陵之中。由于昭陵一直没有被人挖掘,所以________________。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自然也不缺乏接近王羲手稿的临摹品,在诸多书法家的临摹品中唯独唐代的冯承素最像王羲之,通过冯承素的作品,我们也能够欣赏到《兰亭序》之美。
|
9. 难度:中等 | |
请结合苏轼《赤壁赋》一文的相关内容,围绕文中的句子“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以第一人称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少于80字。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我们也会从懵懂无知到慢慢懂事。 请以“开始懂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或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