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jiá)    劣(zhuō)   怜xuè)    而不舍(

B.发(bèng)  弃(bìng)   猎(shòu)   道义相

C.suí)   商què)    骥()      振聋发kuì

D.)   蓓léi)     悲chuàng)  如火如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

A.抖\栗   予\供     对\正     南\命运不

B.数\押   赘\劳     垒\十里堡   盐\一胡子

C.\审   喋\输     苍\刚     伤\重

D.想\落   益\将     蚁\蚱     倒\咀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两全齐美      大拇指      肄业      娴熟

B.凭心而论      亲和力      恶梦      蛰伏

C.锐不可当      挖墙角      针砭      妨碍

D.原形毕露      照相机      脉搏      松弛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用横线连接的词语,不全是同义词的一项是(   )

A.精悍-精干     卑贱-低贱     押解-押送     苟安-偷安

B.伟岸-伟大     遏制-控制     嘲讽-讥讽     孤寂-孤独

C.低落-消沉     遵循-遵照     戕灭-毁灭     泰然-坦然

D.忠烈-忠诚     徒手-空手     砥砺-磨炼     沦丧-失陷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简明要(抓住)  笔直书(相信)  浴血场(战场)  有条不(乱)

B.天尤人(怨恨)  入不出(够)    深居出(少)    休与共(悲哀)

C.萧然物外(寂寞)  聒不已(嘈杂)  烛夜谈(拿着)  怀古伤今(追念)

D.绿草如(垫子)  不暇暖(座位)  背离乡(家乡)  地大物(丰富)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感情色彩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鼓动    煽动    鼓励    鼓舞 B.欢乐    欢畅    欢快    欢欣

C.揭发    揭穿    揭示    揭露 D.表扬    表彰    赞扬    表白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野草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平凡和普通的植物,但却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有灵性的,有春的绚丽,有夏的     ,有秋的      ,更有冬的      

A.泼辣    蕴蓄    丰硕 B.丰硕    蕴蓄    泼辣

C.蕴蓄    丰硕    泼辣 D.泼辣    丰硕    蕴蓄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B.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

C.虽然有些残疾,但仍旧在一个汽车连里当司机,我也在那边找了个工作。

D.虽然爱它,把它弄死了就不是罪过。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B.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剧情跌宕起伏,反腐尺度之大前所未有,可谓气势磅礴,石破天惊

C.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D.心脏设备设计公司的专家3D打印出一种用于心脏手术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在术后帮助医生将组织自动缝合在一起,并能做到天衣无缝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主干提炼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祖国南海湛蓝的海面上,撒着几十个绿宝石般的珊瑚岛。(海面上撒着宝石。)

B.面临即将来临的高考,同学们都没有理会外面吵闹的声音。(同学们理会声音。)

C.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是损失。)

D.这是一部叫人看过之后就不会忘却的电影。(这是电影。)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重庆人离不开小面,小面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承。

B.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加分。

C.江苏省出台了校园足球行动计划纲要,创建一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特色县。

D.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对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

A.明喻,因为句中的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理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山啊,水啊,草啊,树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B.“大桥就要通车了,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冲刺。”他环视会场之后说。

C.在心里,他真看不起太太,可是不许别人轻看她;她无论怎样,到底是他的夫人。

D.可真是个脏小鬼,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列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最初用来称呼汉族。

②这种称呼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高度一致的根本利益。

③在我国,“中华民族”大约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民族称谓。

④在不同的场合,为了语言表达的方便,常常作同义词使用。

⑤但很快就用来作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⑥因而与“中国各族人民”有相同的含义。

A.③①⑤②⑥④ B.②①⑤③④⑥ C.③①②④⑥⑤ D.③⑥④②⑤①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与出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晏殊《题都城南庄》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D.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1.下列各组中,划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D.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玉不(雕琢) B.人之(本性)

C.因物则(变化) D.可不哉(念叨)

 

三、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4.联系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B.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C.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D.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特点。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小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⑴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⑵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⑶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⑷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⑸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⑹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⑺“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⑻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⑼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⑽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遍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⑾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⑿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⒀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⒂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⒃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   愤_________   _________

2.理清文章思路:下列选项中,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B.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⒃

C.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D.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3.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5.赏析第⒁段画线的句子。

6.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写出三点即可。

7.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对第⒃段的理解。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⑷段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第⑶段中,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第⑼段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D.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9.下列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叙文 B.议论文 C.散文 D.小说

 

四、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材料二:“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习近平)

材料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读了以上的话,我们会产生许多感想和联想。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600字。(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