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改革开放以来,书法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②在现代书法艺术探索的影响下,一些书法作品出现“汉字符号的绝对化”倾向,即片面追求书法的“线条质量”,甚至无底线地戏谑汉字,造成文本不可识读、丧失了对汉字、书法的基本尊重。一些学书者曲解“笔墨当随时代”的内涵,抛开传统求新求异,频频写出“怪书”“丑书”,让业内人士摇头,让书法爱好者一头雾水。其实,“笔墨当随时代”的本意是希望艺术家能够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而非背离传统去创造所谓的“新”笔墨、“新”面目。

③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书法美学倾向。无论是商周时期的金文,汉代的隶书,还是唐代的楷书,其结字原则都是拱向一个中心,书写时严格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笔画顺序,呈现出紧凑有序、大方得体、匀称美观的汉字形象。汉字结构的平中寓奇、险中求胜,汉字笔画的劲健内敛、刚柔相济、以及书法布局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都极大强化了汉字书写的内在张力,影响着书法的审美取向。因此、缺乏对汉字与文本的研究,就相当于丢掉书法之根,符号化的汉字线条终究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④值得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当下一些书家见作品不见风格、真正能写出自己风格的大家并不多。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当代学书者对古人书风的研习不足,从而导致创新不足。古人书风有千百种,这些书法风格均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出新,在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各有优长,值得学书者深入研究。

⑤书法风格是书法的艺术语言,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之上,概括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无外乎真、善、美,这也是所有学书者创作时都应坚守的审美标准。

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还需进一步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它隐藏在积淀深厚的中国历代经典法帖之中,需要今人仔细揣摩体认。一般认为书法审美情感分为感性审美情感和理性审美情感两种。通常,书法临习中的“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处于书法感性审美情感阶段;而书法创作中的“乐此不疲”“不知有魏晋”则处于书法理性审美情感阶段,两种情感之间呈递进和互相深化的关系,没有感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无法创作出有高度的作品。存在于认识过程中的递进情感,一般总是由初始对书法的兴趣进而步入到对书法的理性把握,这是一个对书法贯穿始终的,甚至是周而复始的认识过程。因此,再难的字体、字帖,最终临习到手总归不是太难,但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则非尽毕生精力与功夫不可。

⑦由学到创的过程,是由感性审美情感到理性审美情感的过程。当然,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情感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反映在作品中最高级的东西,即真实纯净的情感,常常是理性审美情感与感性审美情感的交辉。了解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提升书法审美认知,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

(选自刘锁样《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丧失了对汉字以及书法的基本尊重,部分书法作品片面追求书法的“线条质量”。

B.汉字书写的内在张力取决于汉字结构、笔画以及书法布局三个方面所蕴含的美学智慧。

C.当下一些书法作品之所以不见自己的风格,与学书者缺少对古人书风的研究不无关系。

D.一般把书法审美情感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由学到创的过程就是由前者到后者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怪书”“丑书”频频出现为例,意在表明部分学书者曲解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内涵。

B.金文、隶书、楷书结字原则都是拱向一个中心,证明了在书写布局时应该刚柔相济、虚实相生。

C.作者借助“浅尝辄止”和“乐此不疲”来说明书法审美情感的两个阶段,使论述更加形象易懂。

D.文章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书法领域的一些问题,从成因、解决办法等方面展开了论述,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书者如把研究汉字与文本作为学习的前提,就会让符号化的汉字线条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B.如何去体认隐藏在中国历代经典法帖之中的书法审美情感,是当代学书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C.学书者违背中华传统文化审美标准,即使尽毕生精力和功夫,也很难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D.准确认识书法在由学到创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规律,有助于学书者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沂蒙山的虚和实

乔叶

①“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调调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儿。不过,必须得承认,在没见到沂蒙山之前,我不认为自己属于歌里的那个“人人”。

③这个秋天,我终于来到了沂蒙山。上山这天,微雨。山石的轮廓像浸泡在薄薄的牛奶里,是典型的国画留白的韵致。能见度自然很低、也恰是因为能见度低,不知道远处是什么,也就没有了预期,因此走近之后端详的每个景点,仿佛都是意外的馈赠。好在早就领教了齐鲁大地的厚重人文,意外过后便也觉得顺理成章。

④一个名叫“齐鲁地”的景点很有意思。一块大石,中间裂开,左边是齐,后边是鲁。这是什么出处?本地朋友介绍说山下大田庄乡有个齐鲁地村,村东有条南北向的丘陵,俗称“土龙脊”、春秋战国时期是齐、鲁两国的军事分界线,南为鲁,北为齐。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士兵留恋此地,便在土龙脊两侧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齐鲁地村。

③此前,沂蒙山景区就是根据这个说法,把龙脊这条线从山下顺到山上,创建了这么个景点。旅游当前,名头儿先传出来最要紧。放到筐里就是菜,这道理朴素又强大,而且,确实,大差不差。反正这里就是齐鲁之地,更何况还有以言之凿凿的民间文学为依靠的齐鲁地村呢?又不是做考古的,细抠那些虚情实况的比例含量,有什么要紧呢?《红楼梦》是虚的吧?正定的宁荣街、荣国府却是实的,荣国府里的荣庆堂、荣禧堂、贾母花厅,也统统都是实的。北京还有个照着小说里的样子脱下来的大观园,我还特地跑去看了看,林黛玉的床,探春的屋子,游客们一个个好奇地进去,满足地出来,谁的心情不恳切呢?

⑥“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大作家博尔赫斯曾如是说。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因文学的虚构而成为实际的旅游之地,就是强大的虚构倒逼出了真实。所以啊,旅游和文化,旅游和文学,怎么能掰扯得开呢,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虚为实时实亦虚,实为虚时虚亦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许这就是一切艺术的奥妙吧。

⑦沂蒙山景区显然深得此道。这里有从奥地利多贝玛亚引进的世界最先进的索道——坐缆车固然可以用凌空蹈虚的方式来赏景,这里的缆车却还是与别处不同:水晶缆车。说是水晶,其实就是玻璃。没错,为了能让你的视野无死角,所以你的脚底板下也是玻璃。

⑧脚底板下是玻璃的不止是缆车,还有塔山顶上的空中观景台。站在玻璃台上,你眼前是青山叠翠,脚下是绝壁深渊,但最极致的玻璃体验还不在此,而在一座桥上。这桥保持着一项世界纪录,是“世界第一人行悬索桥”,最长,跨度最大。桥中间有一段,大概60米吧,也是玻璃的。当你走在玻璃桥上,上下左右皆空,唯有大风猎猎、会有御风而行的神奇幻觉。

⑨玻璃,玻璃,无遮无挡,晶莹剔透——在这里,就是要让你凭借着虚空感最强的玻璃,来痛饮这最实在的美景。看吧看吧,像做梦一样;看吧看吧,像仙人一样。有意思的是,看到的越多,就觉得看到的越少;看到的越少,也觉得能看到的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⑩“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在山下的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我终于听到了韦友芹《沂蒙山小调》的原唱,这毫无雕琢的歌声,高亢,脆亮,稍微带一些粗粝。这来自大地和民间的歌声,听得让我想落泪。我看不见这个人,只能听到她的歌声、她既虚幻又真切的歌声穿越了时间,结结实实地笼罩着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同感,听民歌,最让人反复品味的,就是“那个”“哎”这些虚词。我一直都觉得,就是这些无法用实词来言喻而只能用虚词来传达来的气息,最是沁人肺腑啊。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始不觉自己是民歌里的那个“人人”,是因其之前未听到韦友芹那样毫无雕琢的原唱,心有隔阂。

B.作者在第③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微雨中山石轮廓所呈现出来的美态——朦胧且富韵致。

C.作者认为创建“齐鲁地”景点有本地民间文学作为基础就足够了,没必要如考古般对虚情实况进行论证。

D.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引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沂蒙山小调》,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又突出了文章主题。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看到的越多,就觉得看到的越少;看到的越少,也觉得能看到的越多。

3.沂蒙山的“虚和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崔伯谦士逊,贫居养母。齐神武召补相府兼功曹,称之曰:”崔伯谦清直奉公,真良佐也。”转七兵、殿中、左户三曹郎中。弟仲让为北豫州司马,与高慎同叛。坐免官。后历瀛州别驾、京畿司马。文襄将之晋阳,劳之曰:“卿聘足瀛部,已著康歌。督府务总,是用相授。”临别,又马上执手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卿宜深体此情。”族弟暹当时宠要,伯谦与之旧寮同门,非吉凶未尝造请。以雅道自居。天保初,除济北太守,恩信大行,富者禁其奢侈,贫者劝课周给。县公田多沃壤,伯谦咸易之以给人。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肚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诵人为歌曰:“崔府君,能临政。退田易鞭布威德,人无争。”客曰:”既称恩化,何因复威?”对曰:“长吏惮其威严,人庶蒙其恩惠,故兼言之。”以相府旧察,例有加授,征赴邺。百姓号泣遮道,数日不得前。以弟仲让在关中,不复居内任,除南钜鹿太守。下车导以礼让,豪族皆改心整肃。事无巨细,必自亲览。在县有贫弱未理者,皆回“我自告白须公,不虑不决”。在郡七年,狱无停囚。每有大使巡察,恒处上第。征拜银青光禄大夫。伯谦少时读经、史,晚年好《老》《庄》。容止俨然无愠色,清言不及俗事,士大夫以为仪表。卒,南充州刺史,谥曰懿。伯谦弟仲让,仕西魏,位至鸿胪少卿。

(节选自《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二十》)

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B.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C.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D.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白/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字,古代男子在十六岁行冠礼之后为示其成年,会被授字,所取之字常常与名有联系。

B.京畿,是地理名词,指我国古代一个国家的都城及都城附近的地区,京,是国都之意。

C.公田,是相对于民间私有的民田而言,由官府管理的土地,属公家所有,又称“官田”

D.赠,指古代朝廷赐予已经去世的有功之臣官职或者爵位,也可延其亲属,也称“追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伯谦深受信任。他先受到神武帝清正为公的称赞,后来又得到了文襄帝的重用。

B.崔伯谦执政为民。他在担任济北太守时,惩富济贫,将沃田送于百姓,深受爱戴。

C.崔伯谦受弟牵连。其弟叛变朝廷,他被免官;其弟在关中,他不得在朝廷任要职。

D.崔伯谦治理有方。他任南钜鹿太守期间,每遇朝廷巡视考察,政绩总被评为上等。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族弟暹当时宠要,伯谦与之旧寮同门,非吉凶未尝造请。

(2)容止俨然无愠色,清言不及俗事,士大夫以为仪表。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怀(其十五)

魏  阮籍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乃悟羡门子,嗷嗷今自嗤。

(注)①书诗:尚书与诗经。②羡门子:传说中的神仙。③嗷嗷:哭号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句诗人写自己将珠玉隐于粗布衣服之下,表明虽富足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

B.诗人把以德行见称的颜回、闵子骞当做榜样,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C.诗人登高远望,只见山冈上布满了坟墓,不禁感叹历代之人最终都化为了枯骨。

D.由“昔年十四五”“千秋万岁后”等句,可看出本诗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

2.结合诗歌分析诗人的思想变化。

 

四、情景默写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灭南燕、后秦,又废晋帝,建立刘宋,是一个与京口有关的风流人物。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赞叹刘裕北伐时立下的赫赫战功。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赤壁雄伟壮阔的险要形势后,发出了“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明自己因天气变化不定,很难调养身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每到初冬,一群群“美丽的精灵”都会飞抵绵阳。红嘴鸥、棕头鸥、鸬鹚、情侣鸳鸯,还有今冬才拍到的首次来绵阳___________的红嘴巨燕鸥在王昌大的新书《美丽的精灵——绵阳野鸟》中都有___________的介绍。王昌大对书中每一种鸟儿的习性都____________。据统计,书中拍摄、记录的绵阳野生鸟类518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6%,全省的73%。今年83岁的王昌大,因为对鸟儿地喜爱,曾担任语文教师的他退休后便拿起了相机开始拍摄鸟儿。书中的1400多张图片均为自然摄影,精美细腻。本书还引用了大家____________的唐诗宋词,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鹰击长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诗句,为鸟儿配上文字介绍。(        )。书中还有王昌大专门找人制作的绵阳市各自然保护区珍稀鸟类分布图,方便人们观赏鸟儿。王昌大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群可爱的天使,提高市民对生态的保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作客    详细    如数家珍    耳濡目染

B.作客    详尽    了如指掌    耳熟能详

C.做客    详尽    如数家珍    耳濡目染

D.做客    详细    了如指掌    耳熟能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将这本书修改了十多次,这本书终于形成最终的模样

B.这本书被他修改了十多次,形成了最终的模样

C.这本书经过他十多次的修改,才形成最终的模样

D.他修改这本书,修改了十多次,最终形成了模样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昌大希望借助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群可爱的天使,于是提高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B.王昌大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群可爱的天使,进而提高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C.王昌大希望经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群可爱的天使,进而提升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D.王昌大希望借由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群可爱的天使,于是提升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阅读经典作品,目标是进入大师的精神天地,从大师那里吸取思想的力量,所以我们要把阅读的层次再提高一点,努力把握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思考,是我们接近大师的重要途径。比如读一部经典小说,往往首先会为故事情节和独特的描写所吸引,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大胆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印证感受作品独特的思想力量,我们也就有可能进入经典阅读的高级阶段。

 

七、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女性形象是文学人物长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作品中都刻画有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形象在文学长河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在这些作品中,一些女性形象在大师笔下,脆弱却又坚强,真实可感。请从林黛玉、翠翠、鲁侍萍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作品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脆弱却又坚强”的理解。

 

八、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在做判断时,总是习惯去寻求理由。理由源于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看法,通俗地讲就是“应该怎样”。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也时刻评价着我们的言行和世界万物。相符,则欢喜、愉悦;不相符,则沮丧、愤怒。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