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炼,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人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了共同经验,这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以此形成文化,这样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包括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D.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行万里路 谋万家居 ——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侧记 2012年2月14日的人民大会堂气氛隆重祥和,年已九旬的吴良镛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一刻,这位一生致力于建筑规划的大师得到了国家授予的最高科学荣誉。“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正是源自这份关注普通百姓的朴实情怀,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这句座右铭,恰恰是这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一生的写照。 一生为理想 1937年,南京沦陷之前,吴良镛随兄长匆匆离开家乡。而在此之前,他更是目睹收账人揭走自家屋瓦,国仇家恨、背井离乡,在这个少年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在重庆国立二中,他即将完成整个高中的学业。那个午后,吴良镛刚刚完成考大学的最后一门科目。突然间,日本飞机轰炸了合川,他和大家赶紧躲进防空洞,霎时间地动山摇,大半个城市陷于火海,瓦砾遍地。 在轰炸中,吴良镛的老师戴劲沉也不幸罹难。两天后,吴良镛悲痛地挥别合川。也就在那时,他对今后的设想也了然于胸:“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1940年,吴良镛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师从我国建筑教育先驱鲍鼎、徐中、谭垣、杨庭宝等诸位先生。从此,他一生都未离开建筑。 梁思成无疑是影响吴良镛一生的人。1945年,梁思成邀请吴良镛赴清华大学筹办建筑系;1948年,梁先生推荐他到美国区演艺术学院,师从建筑大师沙里宁;1950年,接到梁先生的来信,吴良镛辗转归国。 “北京百应俱兴,正要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希望你赶快回来。”梁思成的召唤让吴良镛激动难抑。当时正值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无理扣押,中国留学生要想回国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下,吴良铺不得不辗转到达香港,又经香港进步人士的帮助,从九龙取道深圳回国。 “回国对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自然的事。书读完了,就该回国参加建设。”回忆起当时,吴良镛对自己的“觉悟”轻描淡写。 回国后,吴良镛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直至退休。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二楼资科室中,挂着吴良镛的一幅书法作品,这似乎象征着这位耄耋老者一生践行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期待。 “继承发扬中华优秀遗产,迎接中华科学文化伟大复兴。”笔法和道理一样,力透纸背。 忧心城市建设 “作为大建筑学家,您帮我出出主意。我想买房结婚,但房价这么高,该不该出手。”在医院康复期间,一位年轻医生的询问曾令吴良镛无言以对。 吴良镛曾坦言,自己对房价现在也很关注,但是回答上述问题很难。住房的问题,是要解决普通人的基本需求,也是自己一贯的主张。 而对于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吴良镛同样有自己的看法;“搞城市规划时,对历史文化传承,对当前情况,所面临的问题要有所了解,对未来要有一定的理想。” 在吴良镛设计孔子研究院时,就将其定位为一座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建筑。他和设计团队根据战国时代的建筑文化特征及中国书院建筑发展,从建筑构图,总体布局和造型,甚至装饰纹样等方面均做了一定的探索。另外,还运用西方和中国建筑技巧予以现代形象的表达,最后取得了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的多重成功。 “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我们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失去建筑的基本准则,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吴良镛对时下盲目追求洋设计颇为忧虑。 除此以外,吴良镛多次对目前某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表达看法,比如那些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等做法。他还批评了一些无视文化价值的行为。有些城市有开发过度的倾向,为了土地效益尽可能地最大化,旧城开发项目破坏了很多文物建筑,古树名木等。 60多年前,导师沙里宁就对吴良镛提出过殷切希望:一方面要追求现代性,一方面不能忘记中国的根基,要在中与西,古与今结合方面找出自己的道路;60多年后,吴良镛希望这则教诲也能指导中国的城市建设。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吴良镛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是因为他有着“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的关注普通百姓的朴实情怀。 B.“书读完了,就该回国参加建设。”吴良镛的回国源于梁思成的召唤,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与其他无关。 C.吴良镛牢记导师沙里宁的教诲,用中西结合的思想指导中国的城市建设。 D.本文记述了吴良镛献身理想,忧心城市建设的历程,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捕写,再现了建筑规划大师的爱国情感和朴实情怀。 2.“拜万人师,谋万家居”是吴良镛的建筑理想,请简要概括他献身建筑的原因。 3.食丰居安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最基本的追求,袁隆平和吴良镛虽然研究的领域不同,一为求丰食,一为谋安居,但他们作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却都有着最朴实的情怀,请联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说说二人对普通百姓有着怎样的情怀。
|
3.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灶头 曹丽琴 ①灶头,是集人间的烟火与温暖一身的。 ②老屋的灶头简单质朴,像江南的村妇月月年年、年年月月,坐在家中,营造着饭菜芳香的温馨,滋补着我们的身躯和心灵,延承着一个家族的历史。 ③我家的灶头是两眼灶,印象中,许多美好的回忆都在灶头飘出的芳香里鲜活生动成心壁上温馨的画面。 ④清晨,公鸡啼鸣,天光初亮,灶前,母亲年轻的身影浸润在清乳般柔滑的光亮里,每日娴熟地给我们煮粥、揉粉做白团子吃。粉白的团子里裹上一勺用少量开水拌匀的糖汁,不稀不浓,正好,再将细细腻腻的团子揉捏得圆圆扁扁,紧贴在烧粥的大锅壁上。粥香四溢,再焖一会,白团子也就熟了。咬一口,一股糖汁甜滋滋地流进嘴里溜过喉咙化入心里。咬一口团子,喝一口粥,爽爽甜甜的,直润心腑。这样的甜团子和着浓浓的母爱一日日一年年滋养着我们的生活。 ⑤逢年过节,母亲更是在灶上忙碌。每年端午前夕,母亲会给我们包肉粽子、红枣粽、赤豆棕。大锅里煮粽子,粽香丝丝缕缕地更是勾着我们肚里的馋虫。母亲一只只取出粽子,用线一对对串起打成结,佯怒拍一下我们的手,吩咐我们先给左邻右舍送上一对粽子。回来,放下手里怀里伯伯婶婶送的鸡蛋、鸭蛋……,猴急似的剥开粘粘湿湿的粽叶,用筷子一插拿在手里蘸好白糖黄糖,咬一口盈盈泛亮的糯米粽子,香香甜甜的。 ⑥瓜果成熟。母亲采来的两角菱、四角菱,小山似的堆满了灶屋。放到大锅里,咬开菱角,菱肉清香扑鼻。菱好吃也好玩,淘气的我们常常在二角菱上用银针刺一个洞,一点一点把菱肉吸空;再把吸空了的菱角一只只用红丝线串起来,做成“风菱”挂在窗前,晃悠在风儿里,有轻轻的乐声响起。长长圆圆的南瓜熟了。母亲就常常给我们烧南瓜粥吃。煮熟的南瓜粥,粥色橙红,糯米如珍珠般,拌上白糖,甜甜的芳香引来了馋嘴的小伙伴。吃完了,母亲笑盈盈地再给我们添,往往一大锅南瓜粥很快就见锅底了。现在,我依然爱吃南瓜粥,总觉得电饭煲煮出来的南瓜粥没有灶头大铁锅煮的来得香。 ⑦寒冬里,天未亮,母亲就在灶间忙开了。未等我们起床,母亲已经用木屑和灶膛里的火给我们生好了脚炉,放在我和姐姐的棉鞋上,衣服则裹在上面。从酣梦中醒来,穿着暖暖的棉鞋、棉衣,暖意从脚底一直到漫到心口。我和姐姐还常常挤在灶塘,用灶膛的火煨山芋,煨熟的山芋飘香时,垂涎欲滴的我们,赶紧用灶火钳扒开灰,取出山芋,一点一点去掉有点煨焦了的山芋皮,边吹热气边啃着烫口的黄灿灿的山芋肉。吃完山芋,坐在灶屋的墙檐下晒太阳。大人们嗑着瓜子天南海北聊着,小孩们抓几把蚕豆、黄豆撒在脚炉里煨豆子。香香脆脆的蚕豆、黄豆,我们嚼得咯吱作响。这种单纯、无邪的快乐如故乡的河流一般清清冽冽、潺潺缓缓地滋润着我稚嫩的心扉。 ⑧现在,老屋的灶头早已逝去,逝去的还有我翠绿的童年。时光是无法追回的。而灶头及灶头边的场景却在成长的岁月里定格,宛若一部珍爱的黑白电影,一幕幕常回放眼前。 ⑨这些生命中的记忆是固定、忠实、美好的,是一个人真实的拥有和无形的财富,并且它的暖度、质地、气味不变,如同老屋的灶头飘出的各样芳香。 1.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穿着母亲做的棉鞋、棉衣,暖意从脚底一直漫到心口。 (2)现在,老屋的灶头早已逝去,逝去的还有我翠绿的童年。 2.分析第5段中划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母亲一只只取出粽子,用线一对对串起打成结,佯怒拍一下我们的手,吩咐我们先给左邻右舍送上一对粽子。回来,放下手里怀里伯伯婶婶送的鸡蛋、鸭蛋……,猴急似的剥开粘粘湿湿的粽叶,用筷子一插拿在手里蘸好白糖黄糖,咬一口盈盈泛亮的糯米粽子,香香甜甜的。 3.文章主要写母亲,为什么要以“灶头”为题?
|
4.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力士脱靴”的典故表现了李白任性不羁,不畏权贵的鲜明个性。 B.翰林是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C.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又号“谪仙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显示出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D.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 (2)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
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
6. 难度:简单 | |
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难度:中等 | |
《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部分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你与父母之间有怎样特殊的“行话”?你们是怎样用“行话”交流的?请联系生活,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要求:既要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还要有对神态、动作的描写。
|
8. 难度:困难 | |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没有经历过我们无法知晓它的来之不易,所以只有经历后我们才能懂得。 请你以《经历了,我才懂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