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尘满面,鬓如霜。(苏轼《____________·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纵豆蔻词工,_____________,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 (3)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有人将这种手法命名为叫“从对面写起”;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难度:中等 | |
按要求选择。 (1)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_)。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自尊、自重,就意味着尊重他人,自主、自由,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我们常常发现,标榜 者与 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唯命是听的人往往不负责任。与 完全相反,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这正是因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选择的人是负责的人,而又决不强人所难,自爱的人爱人,他们懂得 。 ①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③不为五斗米折腰 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2)青年作者王俐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认识了《文学月刊》的编辑李格非老师,王俐平为了投稿和请教方便,主动加了李格非老师的微信。某日,王俐平将自己的短篇小说用微信发送给李格非老师,微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李老师,奉上一篇小作,请您多加指教;如有可能发表在贵刊,将是我莫大的荣幸。李格非因为工作调动,不再担任该刊编辑,于是回复道:谢谢您的信任,很抱歉,我已调离编辑部。 下面是几位同学替王俐平拟定回复李老师的微信,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太遗憾了!他们会为失去一位这么好的编辑而感到惭愧。 B.噢,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祝您在新的岗位顺利。 C.那是巨大损失啊,您现在做什么?我马上加入您的队伍。 D.这样啊,你应该在杂志上通告一下,免得我们以后误投。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启蒙思潮与公私观念 刘志琴 ①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不绝如缕。即使在先秦时代,也星星点点地散见于诸子的篇章中。到封建社会后期,在宋明理学崇天理、灭人欲的高压下,“私”无藏身之处,然而发展到明后期,王艮对天理作了重新的解释,他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人的本性是自然,自然趋向快乐,穿衣吃饭是自然要求,顺应自然要求,就是至道和快乐。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人同此欲”是“自然天则”的命题,强调人欲与天理并非天生对立。顺应自然的发展,以己欲度人欲,乃是顺人意应天理的行为。 ②由肯定人欲进而提出“尊身”的观念,认为“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王艮提出“爱身如宝”的思想:“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我身保矣。……能敬身,则不敢慢人。不慢人,则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则吾身保矣。此‘仁’也,‘万物一体之道’也。”并按此理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把“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认为保身与保国、保天下是一致的,这是对“身”的最高评价,显然,这“身”是依托个体的人而存在的,有身尊才能做到道尊,实际上这已超越群体,属于个体性的范畴。在群体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中,突出“身”和“生”的观念,回归人的本性,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是冲破封建伦理坚冰而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 ③这在中国是个艰难的历程,近代人文启蒙以崇尚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为内涵,这是封建文化对人的传统观念中难以含有的内容。“人文”这一概念在中国虽然古已有之,但这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与西方的人文观大相径庭。在中国呼唤个人意识的觉醒,首先要有“私”的回归,这是近代中国启蒙的必然历程。王艮在个体性和“人同此欲”方面突破了传统禁锢,触发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④此后,“说私”“道私”的思潮接连而出,覃思不断。袁宏道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谈”激励人们尽情享受个人的欢乐,独抒性灵,使人耳目一新。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黄宗羲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他们都对“私”的合理性作了重新估价,使人振聋发聩。冯梦龙进而提出“以情设情”,鼓吹情能动天地、泣鬼神、生万物。他列举周文王喜好《关睢》,吕尚掩面斩妲己,不忍心美人死在自己的刀下等,阐明圣人也有为情色而动心的私情。 ⑤因此冯梦龙说“人知圣贤不溺情,不知惟真圣贤不远于情”,宣称六经皆为情教,倡议创立情教。傅山提出的反奴俗、反自锢更是高人一筹。凡此种种“性灵说”“童心说”“情教说”在明末风动一时,都以论证私情、私欲的合理性而启人心智,启动了中国人文启蒙的新思潮。它从明清之际开启,经过中断,再开启,前进又徘徊,直到20世纪初年章太炎才提出人的“自性”和“主体在人”的思想,并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人的自然性,才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 1.第①段加点词“不绝如缕”是指“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 2.对“尊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身”的观念是在顺应天理、肯定人的欲望的基础上提出的。 B.王艮将“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是对“身”的最高评价。 C.群体本位下,突出“身”“生”观念,意味着人的本性的回归。 D.“尊身”意味着对群体的剥离和否定,是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 3.根据上下文,对第③段加点词“西方的人文观”含义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人与人交流的自由和率性。 B.崇尚自我价值体现,关注人格独立,维护人性尊严。 C.“私”的观念至上,呼唤个人意识觉醒,关注启蒙。 D.突破传统禁锢,张扬个体性,强调个体欲望的实现。 4.对第④段的引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宏道认为目耳身口可极尽色声鲜谈,从欲望的角度证明私的必要。 B.李贽认为有“私”才能治家理政,从本心角度证明人们对私的接纳。 C.黄宗羲认为人本来是自私自利的,从人性角度重新评价了私的合理。 D.冯梦龙以圣人有为情色而动的私情,证明私情乃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5.本文从明代“私”的观念的确立来追述中国思想启蒙的历程,话题集中,思路清晰,请对此加以评析。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江奔流 谢阁兰 ①我不确知它从何奔流而来。它自己也不知道,更不必说那贯穿它,鼓动它,为它的每一次跃动打上印记的江神了。在青藏高原的腹地,一茎细流,才是它的源头。一切江河命中注定了不认识其他江河,只知自己。所有的大河命运相似,它们在世上独一无二,但凡一条河去接触同类,都只是去吞并它。相形之下,山的精魂友于兄弟,山头和山头可以自由相望,且经由地脉相联相通。河流,就算靠得再近,也一个同类都不认识。两股水流,无论路径是否平行,无论水质是否相同,都只是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犹如天上的两颗星星,即便是它的支流,它去接受,去认识,只是为了立即将它们吸纳为自己的一部分,那时便少不得一场搏斗,时而造成强大的涡流。所有的大河,都绝对唯一而无与匹敌;美丽的生命,苦涩而高傲,从不触类旁通,唯有一己的漫漫长波。 ②它兼并了嘉陵江,势力得以壮大,于是丰盈,坚实,与群山较劲,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它投身于崎岖坎坷的幽谷,这一切,位处重庆和宜昌之间,那是它伟大的成熟岁月,充满暴力的年纪:险滩和山峡接踵而至的征途。 ③重庆的岬角是它新生活开启的标志。当它来到此地,已经拥有了它美丽的醇厚色彩。它打磨了如许的陡岸,它舔舐了如许赤红、赭色、灰色或是微蓝的黏土,而它的水一旦混和了所有这些尘土,便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色泽。不再是愚蠢的清澈,不再是它源泉的眼神里那种天真;而是变幻如虹影的乳色;不再如玻璃般透明,亦不再冷漠……河岸与水的长期磨合造就了这油润的水流。它阻断窥探隐私的目光,藏匿深渊,唯示人以变幻的光影,时而铁锈色,时而蓝绿色,取决于这是它那流动之身本来的颜色,还是蓝天的颜色投映在它不透明的表面上。在翻卷这些泥土,翻卷微尘的过程中,大江回味过往,继续前程。 ④重庆的岬角是它步入成年的标志。大江雄风浩荡的岁月,正是在重庆。正是在那儿,突然,嘉陵江呼啸而来。起初,尖尖的山嘴将它们隔开:它们本行将相遇,大山蛮横地插手将它们阻拦,在两边都造成了激荡。且看两个敌手先是猛然跳开,再重新扑向对方,厮打起来。它俩分歧显著,差异鲜明:水量、宽度、丰枯季节和水位完全不同。这种反差时时造成剧烈的涡流。大江和嘉陵江搏斗一场,取得了胜利,立即将对手拽上了自己的道路。此时的大江,水量丰沛,仍然鼓胀,只不过是在涪陵江口的对岸。这水融入大江的生命,它顿时春光焕然,步履轻盈。这水蹦蹦跳跳,透着一种天真朝气。正是在险滩的核心,大江所拥有的暴力品质、能量、对付大山的谋略,都达到了极致。险滩滩可谓强暴品质达到巅峰的时刻。它拥抱并包围的每一道障碍,每一次跌宕,都是一头活蹦乱跳的猎物,而大江似乎并不知道能否顺利过关。在这关口之前两三里的地方,我们看到它突然沉静下来,舒展肢体,流速减缓,仿佛陷入一种慵懒的状态。在此,大江肯定是自知即将进入险境,预作准备。在这儿,大江每分钟都在搏动,这是险滩的脉搏,决战在即的颤抖。 ⑤正是如此,收魄敛魂,屏气凝神,专心致志,水流非常缓慢,却已经因奔向障碍而激动得发抖。大江准备就绪,只等第一次飞颤,周边的岩石不胜高峻,略无缝隙可通,大山拦在那里,扑灭了所有绕道的希望。大江开始加速,坚定无比地奋勇向前:它的脉搏总是堆持同样的节奏,然而愈来愈喧嚣,柔滑的江波变成了狂野的惊涛,涡流和轻微的震颤已经出现,最底下,左右两边突出的岩石像两道栈桥一样,收束着水流,所有奔腾的水正要从那里一泻而过。大江刹那间改变了性格,崩射而出,光滑得犹如一把镪亮的利剑,那是因急速而坚硬无皱褶的水;凝成一股绳的不屈的江流。 ⑥然而在它岸边,下面,两旁,更深处,所有尚未过关的浩荡洪流在抗争,接着是所有它迄今未知的障碍、顽石、断壁。一些漩涡往一侧打旋,另一些则反向旋转,将它们碰破。水中有瀑布,有水洞。有自下而上的涌射,向水面冲破一只只水泡。大江分散在努力之中,仿佛碎成齑粉,没有脉搏,没有江流,没有意识。唯独在下一道河湾,当它恢复了宁静,平息了暴怒,仅仅当速度重新变得均匀,归于平衡; 大江回忆起先前的搏斗,于是明白,那一刻已成过往。 1.分析作者在第①段中描写的大河的特点。 2.赏析第③段描写江水颜色变化的画线句子。 3.第③段说“重庆的岬角”是大江“新生活开启的标志”,第④段说它是大江“步入成年的标志”,对同一地址赋予不同说法,请分析不同说法的原因。 4.请以第⑤⑥两段为例,选择除修辞之外的两个角度,评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
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宋]周邦彦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②。 跳脱添金双腕重①,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③。 [注]①跳脱:手镯。戴上手镯这里指成年。②踏袜:来不及穿鞋,只穿袜子。趁:追逐。③剪春衣:裁剪春衣,寄给远方丈夫。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挽桐花两鬓垂”,以桐花装饰两鬓,尽显小姑娘活泼之态。 B.“弄影照清池”,小姑娘在池边欣赏自己妆容,一派烂漫天真。 C.“双腕重”,戴上金镯,说明姑娘长大成人,显得端庄、凝重。 D.这首词抓住细节变化,写出了女性从活泼到凝重这一必经历程。 2.对这首词的“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弦悲”写儿时欢笑已经遥远,“悲”字堪称点睛之笔。 B.“夜寒谁肯剪春衣”,剪衣寄远突显丈夫不在身边之“悲”。 C.女性消失了儿时情态,说明生活艰难磨灭了她身上的灵气。 D.本词之“悲”主要体现于“虽儿情如昨,而回首俱非”上。 3.“出帘踏袜趁蜂儿”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儿时情态,细腻传神,请对此加以赏析。
|
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夫人家传 刘树堂 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若男儿,他日必成伟器。” 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于我,家计窘甚。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夫人综理筹运,可汰者汰之,可减者减之。有息之债,典妆奁偿之。三年可敷用矣,五年有余蓄矣。夫人一日曰:“做女人须要脱女人气。”语奇甚,询之,夫人曰:“女人多见小有己,未识我行事何尔。”癸酉八月,先严由甘致仕,道出长安,疾劳交作。书至,夫人将分娩,代治装促驰往。冬仲迎养至保。侍奉三年如一日,先慈见背又复然。八弟树仁索捐花样,力不逮,夫人曰:“虽若有一缺,弱弟事借债亦须办,我易簪珥以佐之。” ③癸未三月,权天津道,夫人偕行。秋,直东豫三省大水,天津众汇所归,无堤不险。力求抢护,未增料重赏不可。仆回取款,告夫人曰:“此举恐贻他日累。”夫人曰:“全郡几成泽国,犹计及此耶?”悉出私蓄以给之。不足,开官库以补之。各堤埝无一溃者,由夫人不吝重赀,靡不一以当百,而踊跃争先也。是冬,就食者众,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④惟其明大义,顾大局,得以公私无忝;而夫人劳心苦思,匪伊朝夕,气体阴受其伤,而忽不加察。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①,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瀹灵府②耳。” [注]①鞅掌:事纷扰烦忙 ②瀹灵府:浸润心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生抚几而起曰(________) (2)典妆奁偿(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力不逮( ) A.追上,赶上 B.及,比得上 C.前后相接 D.趁机 (2)权天津道( )A.衡量,比较 B.权柄,权力 C.权宜,变通 D.代理官职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 4.对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B.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C.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D.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5.第④段除总结夫人性格中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一面,还突出了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面。 6.文章记载的夫人的言语富有个性,请任举两例加以评析。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野鹤轩壁记① [明]归有光 ①嘉靖戊戌之春,余与诸友会文于野鹤轩。吾昆之马鞍山②,小而实奇。轩在山之麓,旁有泉,芳冽可饮。稍折而东,多盘石,山之胜处,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③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墓在乱石中,从墓间仰视,苍碧嶙峋,不见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径,蜿蜒出其上,莫测所在,意其间有仙人居□。 ②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令能好文爱士,不为俗吏者,称名父。今奉以为名父祠。嗟夫!名父岂知四十余年之后,吾党之聚于此耶? ③时会者六人,后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来,汲泉煮茗,翻为主人。余等时时散去,士英独与其徒处。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 [注]①野鹤轩:在昆山境内。写作此文时归有光32岁。 ②昆:昆山。马鞍山在昆山西北。③刘龙洲:南宋爱国诗人,号龙洲道人。积极要求抗金北伐,诗风豪放。死后葬于马鞍山。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耳 B.乎 C.矣 D.也 2.对第②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慈溪人杨子器是野鹤轩的创建人,曾任昆山县令。 B.杨子器为政清廉,贤能有德,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 C.作者称杨子器“不为俗吏者”,赞叹了杨氏官品和人品。 D.作者与友人相聚于杨子器墓侧,暗含其追慕先贤之意。 3.第①段写刘过的墓,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5.本文为题写于野鹤轩壁上的短文,全文围绕与野鹤轩有关的人事展开,章法谨严,请对此加以分析。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18年,王冕八岁,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2018年,王晃二十岁,大二学生,他不想去听课,每月花一千元雇佣同学替他去听课,应付老师的点名。 (写作助手)如有困难,可参考下面表格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立意的必备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