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葳蕤(ruí) 蕈(xùn)菌 喇叭(ba) 象弭(mí)鱼服 B.脉脉(mò) 伶俜(pín) 遗(wèi)施 扣舷(xuán)而歌 C.梵(fán)婀玲 侘(chà)傺 磬(pán)石 妖童媛(yuàn)女 D.猗(yī)郁 敛裾(jū) 一椽(chuán) 舳舻(zhú lú)千里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外籍雇佣军为其火中取栗,已成为霸权主义者当前对外侵略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 B.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防患未然,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C.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黴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他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有广泛的涉猎,既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严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B.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述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C.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历了深重灾难,也决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D.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 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完全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何方圜之能周兮 匪来贸丝 B.箱帘六七十 契阔谈讌 C.齐彭殇为妄作 鸡鸣桑树颠 D.芳菲菲其弥章 长乐王回深父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独好修以为常②况修短随化 B.①固前圣之所厚②固一世之雄也 C.①始适还家门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①何乃太区区②感君区区怀
|
6. 难度:中等 | |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其欣于所欲 ②寄蜉蝣于天地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7. 难度:中等 | |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②则其至又加少矣③有泉侧出④映带左右⑤侣鱼虾而友糜鹿⑥问其深⑦顺流而东也⑧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A.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B.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C.①④⑤/②⑥/③⑦/⑧ D.①④⑤/②/③⑦/⑥/⑧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话运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月色下荷塘朦胧的美。 B.《故都的秋》开头和结尾都提及南国之秋,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衬托北国之秋的“感受得到底”,南北对比,加深读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 C.《采薇》前三章“薇亦作止”“ 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表现了时序的更替,时间的流逝,深化了主题。 D.《游褒禅山记》以记游为载体,借端说理,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又由仆碑引发联想,强调了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指古代少年男女扎的发髻,后来人们常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诗经》“六义”指 “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雅”是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演奏时往往配以舞蹈。 C.庐冢,也作“庐墓”,墓旁的小屋。依古礼,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D.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癸丑”“壬戌”即以干支纪年,“六合 正相应”即指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
10. 难度:中等 | |
翻译下列加点字词。 (1)女也不爽 (2)靡使归聘 (3)可怜体无比 (4)枉用相存 (5)少无适俗韵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11. 难度:中等 |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
12. 难度:中等 | |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贵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这是《孔雀东南飞》中对太守家筹办婚事迎娶刘兰芝的铺陈叙写,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13.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谣涿谓余以善淫。 (2)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3)___________,悠悠我心。 (4)____________, 池鱼思故渊。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_________。 (6)岂不日戒,____________。 (7)曾子曰:________,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不亦远乎?” (8)《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慨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 (9)《游褒禅山记》中,说明达成目标,光有“志”与“力”还不够,还要借助外物的辅助才能实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氓》中女子借“______,_________”来喻示任何事物都有边界,同时反衬氓变化无常。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个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 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有一位兼司法官的县长曾和我谈到过很多这种例子。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伤了奸夫。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没有罪,何况又没有证据,殴伤却有罪。那位县长问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决不会到衙门里来的。 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制定法律,其目的就是保护个人权利,因为个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B.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生活在传统观念中的中国人对于变化的规则不能适应。 C.在农村,法律和传统伦理是矛盾的,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 D.现代法律与时俱新,强调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当时乡下发生的真实案例,是为了说明在乡下现代法律与传统伦理的矛盾。 B.费孝通的文章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生动具体的分析,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C.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将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的不同作为论述的基础。 D.文章末段针对现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文中所提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时的农村,诉讼增多,人们利用法律来为自己谋利,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B.费孝通对于新的司法制度在农村的实践心怀忧虑,认为法治秩序不能脱离社会基础。 C.在传统农村,人们遇到纷争,一般并不选择打官司, 而是寻求传统的调解方式。 D.“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这句话是不符合现代的法律观念的。
|
1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在以上两则文字中,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B.颜回勤于学习,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 C.孔子希望大家能像颜回那样,能够刻苦学习,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D.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子贡以言语闻名,孔子批评他说话过分谦虚。 2.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认为,“吾与女弗如也”应解为“我与汝均不如”。根据这样的解释,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孔子的教育技巧。
|
1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由郎中历知安庆、汝宁二府。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隆庆初,加右副都御史。吉囊子吉能据河套为西陲诸鄙长,南扰河、湟番族,环四镇皆寇。其冬,进崇古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赵岢、雷龙等。数有功。吉能犯边,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吉囊弟俺答纳叛人赵全等,据古丰州地,东入蓟、昌,西掠忻、代。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归者接踵。其冬,把汉那吉来降。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讽之。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俺答大喜,屏人语曰:“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遂遣使,并请互市。崇古以闻,帝悉报可。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诏进太子太保。十五年,三封告成。又二年卒。赠太保,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 [注]①阑出:无凭证擅自出边关。②诇:音xiòng,侦查、探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古喜谭兵 谭:通“谈”,谈论。 B.崇古念因此制俺答 念:考虑。 C.崇古以闻,帝悉报可 闻:听说(这些情况)。 D.岁省费什七 什七:十分之七。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B.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C.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D.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 -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互市是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D.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出。谥号始于西周,历代均由朝廷来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崇古通晓军事,保护一方平安。他任宁夏巡抚时,熟悉各边关的险要关隘,组织抵抗防守,接纳归附的盗寇,屡次出兵直捣敌巢。 B.王崇古善于用人,具有战略意识。他统辖陕西等四地区军务时,画出防区,分别授权给赵岢、雷龙等大将,屡屡立下战功。 C.王崇古巧抓时机,促使事况转变。把汉那吉来降,他认识到这是处理蒙汉关系的契机,于是厚待把汉,让其穿绯袍束金带,借机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 D.王崇古重视贸易,稳定发展边境。他广招商贩,听任贸易,数千里边地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了很多费用,出现了数千里军民安居乐业的现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
1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选自《诗经·周南》) [注]①螽(zhōng) 斯:常称为“蝈蝈”。②诜(shen)诜:同莘莘,众多貌。③振振:茂盛的样子。④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⑤绳绳(min): 延绵不绝的样子。⑥揖揖:会,聚的样子。⑦蛰蛰:多,聚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 B.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 C.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D.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浑然一体。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 B.“宜”有“多”的含义,本诗共六组叠词,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 C.诗中的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祝福,三次形象地描述了蠡斯的细节特征。 D.本诗通篇以虫作比,咏物也在咏人。寄兴于物,即物寓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的鲜明特色,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
|
18.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池影 陆蠡 我来这池塘畔了。我是来作什么的?我天天被愤怒所袭击,天天受新闻纸上消息的磨折:异族的侵陵,祖国蒙极大的耻辱,正义在强权下屈服,理性被残暴所替代....我天天受着无情的鞭挞,我变成暴躁,易怒,态度失检,我暴露了我的弱点....我所以特地来偷一刻的安闲,来这池塘边散一回步。我要暂时忘却那些不愉的念头,借这一泓清水来照一照我自己,瞧一瞧我原来是怎么样的。我手里还拿着一本书,一本没有血腥气的和平时代写就的小书。我逡巡在池塘边际,足蹈着被秋露染黄了的草茵。自然好像并未生恼,他仍不惜化很多工夫串缀无数枚露粒于蛛网上,仍不吝惜许多鲜明的颜料,把枫林染红,复把甜美的浆液装满了秋柿和桔。就是眼前的池水,也静静地躺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不与闻世事似的。 你瞧,我的影子拖过水面了,它和我的身体成一直角,它是躺在水平面上我则是沿锤线的方向站立。它的腿子比我短了一点,因为我站在岸上。我且蹲下来罢,摸过一个石块坐着,脸朝池塘。石块是这般冰凉,那里面是溶解了许多秋寒,是“秋之心”哪。我坐在石块上眼望池塘,让我和我的影对语一回罢。这里是我自己,我们可以打开心说话,谁也不用敷衍谁, 谁也不用欺瞒谁。彼此无需掩藏起自己的喜悦和弱点。近郊没有人来,只有我和我的影子。 你瞧这亮晶晶的水面岂不像一只水汪汪的眼睛。我的影子映在它里面,正如我的影子落在我母亲的瞳睛里面,当她望着我的时候。我现在那里会这样傻蠢,想摘取母亲瞳孔中的影子而来捞捉这池面的影呢?在世上我已学得许多聪明了。你瞧这不寐的水的眼睛吧,它守望着我们,寒暑复寒暑,年年又月月。你若问它看到过多少故事,我怕它会说出它曾经看到我母亲在它的水边洗濯我儿时的襁褓。是哟,它也曾看到我穿着开裆裤,拿长竿捞水面的浮萍,拿石子打破水底的青天。 是哟,它还知道许多我的和别人的秘密。当我的-个婶母偷偷在半夜投入它的怀抱,把所有的秘密都托付给它,吩咐它不要说出。它便真的守口如瓶,半句不漏,好像不知道的样子。大概那故事一定是伤心的。不过我总嫌它太爱缄默。把许多故事霉烂为沼气,岂不可惜! 要说起它的历史么?它虽则比我和我的父亲老大得多,但不比我祖父的祖父老。我从祖母的口中知道它的故事,所以它不应对我傲慢了。 这池塘经过了多少冬夏,风风雨雨当然不是从前的样子了。你看池边的扃柏已经成材,那是不易长大的树木。野藤蔓遍了石砌的罅隙把它胶结得更加牢实。因此可以减少许多崩塌。你看那池边一块长方的岩石上,绘着无数的水纹。这便是它的历史记录,有如树木的年轮,满载春秋的记忆。 我是怎么了?我是坐在这池水旁边,我原是为了来看我自己的影,而我想起了它,忘了我自己。我曾有多少影子映照在这水面呢?穿着红绿的披领衣,手拿喇叭的,初剪成西式的头发捧着书包上小学去的,从中学读书回来趾高气扬的,和现在一副好像失去欢乐的平板的面孔。何时有斑白的头首照临这水面呢?但我并没“感慨系之”的意思。我的思想野了。我携来一本小书而我不曾把它翻开,我在翻开无形的记忆的书页。从何处送来一个小小的波纹,把水面弄绉而同时也揉绉了我的幻想。让我来找寻这起绉的原因。原来对岸的水底,骨骨地冒出许多水泡。我可以辨别这水泡而知道水底的情形:一连串断续的水泡是表明水底有动物钻动。一只鳖,一条鱼,或是一个大蚌移动它迂缓的脚步。疏朗的小小的像圜珠子的水泡则是因为池底积下腐朽的植物化成沼气,渐渐聚成颗粒,透出水面来。但我不能长呆在这里,我必得回去。回去受新闻纸的磨折,让他挑拨我,激怒我。只要我能够来这池边,我还能驾驭我的感情,不令人目我是浮躁的狂且。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囚绿记》和《池影》,读者能窥见陆蠡的个性。他既关心国家社会,有着崇高的追求,又醉心自然,有着诗意纯真的心灵。 B.即小见大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方法,《池影》就是这样的作品。作者描摹的是一个小小的池塘,却赋予它丰富的象征含义,在其中寄托理想与追求。 C.陆蠡这篇散文风格自然,并没有特别巧妙的谋篇布局。文章叙写作者行步于池畔的所见所感与所思所想,内容非常朴实真挚。 D.同《囚绿记》-样,陆蠡这篇文章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与池子对话,与自己对话,小小池塘本无奇,却因情感生光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项是 A.作者向往正义与自由,但是现实是黑暗而令人压抑的,这令他非常愤怒,游池塘之后他暫得解脱,回归了心灵的宁静与安适。 B.作者到池边散步,是为了排遣自己内心的痛苦。他发现自然是超然于人世的,人间的种种不幸与悲哀,都不会影响自然本身。 C.文中的这个池塘承载着陆蠡的许多回忆,有他童年的调皮时光,有他对母亲的温暖怀念,还有许多令人伤心的往事。 D.“感慨系之”,语出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文中引用此句,表明自己并不会遗憾时光流逝,而是在回忆中感到放松。 3.文章最后一段描写池中景物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
19.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请以“知易行难”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