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ě) 笔杆(gǎn) 依偎(wèi) 跬(kuǐ)步 B.消遣(qiǎn) 召(zhào)唤 瘠(jí)薄 命途多舛(chuǎn) C.慰藉(jí) 颓圮(pǐ) 踮(diǎn)脚 迁徙(xǐ) D.打夯(hāng) 绿(lù)林豪客 艾蒿(hāo) 菜圃(pú)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奈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盖莫能外。 B.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者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苍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恶运。 C.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D.在数千年来不记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阑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党风正则民风好,政风纯则社风清”,“激浊扬清,重塑党风”将成为未来全社会的主旋律。 B.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想入非非,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成熟的作品。 C.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的,则是茶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声。 D.我们看见一只雄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湮没在白色的水花中。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掌握和熟悉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 B.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有近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 C.与空中航路相对应,在沿途的地面上,平均间隔300公里就设有雷达、通讯导航等众多空管中心设备,为“天路”上的飞行提供服务。 D.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指,原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馆》。 C.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作品有《草房子》《甜橙树》等。 D.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河东先生集》,和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君子生非异也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相与枕藉乎舟中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毕业时您送我的这份礼物十分珍贵,我一定会惠存的。 B.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获悉贵公司明天开业,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
|
10. 难度:中等 | |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并说明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
1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 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 ,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的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 ,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 “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 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 ,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 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 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3.简要概括《诗经》中“和”思想的主要内涵。
|
1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越城桥索隐 荒原 ①无需车马劳顿,脚一跨,就来到了石湖。石湖并不大,对我却魔力十足。 ②盛夏,薄暮,“风乎”越城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 越城桥扼石湖颈项,是石湖的灵魂,此刻,我在灵魂之上。 ③眼前碧波荡漾,烟霭渐起;彼岸高楼大厦,依稀可辨。左则弱柳扶风,天镜阁兀立水中;右则青山映带,姑苏台飞出树外。这里是石湖佳山水,能看到人生的极远处;这里是月色千秋过,能看到历史的最深点。 ④风从耳边吹过,隐隐若语。我屏住呼吸,静听。 ⑤桥不知建于何时,但不会早于勾践,因为勾践之前此地并没有水。当勾践率领大军踏浪而来,却被挡在了太湖之滨。水是智慧的,智者乐水。于是勾践下令士兵掘地成河,一夜间太湖和石湖串通了,蜂拥的士兵从石湖闯进了胥江,攻陷了盘门,一片降幡出墙来。沟通太湖和石湖的是南越来溪,而打通石湖和胥江的是北越来溪。越来溪顾名思义,是越军来的河溪。北越来溪通了胥江却断了上方山,不知何时也不知哪位先贤修建了这座桥,从此“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而有文字可考的是宋代淳熙年间乡贤薛氏用奁器之钱重建,从那以后历朝历代多有修缮。 ⑥我坐在桥的栏杆上,仔细打量每一块石头。这些花岗岩的表面凹凸不平,以防人们在风雨中滑倒。石头中还有不少斑点,像是建造者流下的汗水血渍。我摩挲着旁边的石柱,似乎还能感受到建造者的体温。这些颜色不一,新旧不等的石头有的可能姓秦,有的可能姓汉、姓宋、姓清,但是它们排列在一起就成了历史的联袂展示。 ⑦桥身很高,我站起身,凭栏俯瞰,湖水正汩汩滔滔流向越来溪,它们从这里奔向大运河到达四面八方。水是聪慧的,上天入地,几乎无所不能,但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给行人造成障碍。从胥门或盘门出城,穿过越城遗址到达北越来溪时人们想要去上方山楞伽寺烧香就犯了难。彼时越城桥应运而生。桥似乎比水还聪明,它在保证水面航行自由的同时又能让人们自由跨越,成功到达彼岸。 ⑧现在越城桥已经禁车禁航了。然而我对桥的敬意更深了。它远离了船篙撞刺与马达轰鸣,只是静静地卧居在石湖一隅,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静听雨打芭蕉,霜压枯荷。春来拂柳拈花,夏至戏水浴风。一阵凉风袭来,带着水面的气息与湿润,吹走了我一天的疲劳和杂念。忽然想起孔子,他曾和四个学生一起闲聊,当子路、冉有、公西华畅谈人生理想的时候,老人家颔首不语,当曾晰说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老夫子展颜笑曰:“我与点也。”孔子非常欣赏曾晰的人生姿态。 ⑨这时候桥上人忽然多了起来,几个年轻人站在桥上看风景,说着我听不太懂的方言。我想桥是善良的, 对谁都接纳,或留或走,悉听君便。桥是坦荡的,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月色溶溶,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严寒,它都站立在那里。善良和坦荡不正是曾晰生命的底色吗? ⑩桥因东堍不远有勾践筑的越城遗址,如今古堞已成荒丘,新的建筑物很快要建起。显然勾践是苏州人心头难以抹去的记忆,曾有人称它“吞月桥”,谐音“越”,大有阿Q精神。可是当地老百姓可不管这些,他们给它取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月亮桥”,因为桥洞正像一个硕大的月亮,既有“越”音,更有美感,表达了苏州人的美好愿望。越城桥这个名称更常用。苏州并不避讳吴越春秋这段往事,这需要勇气,也要有底气。在自己的地盘上很大方地用越城来给这座桥命名,给曾经的对手以这样的礼遇,这证明苏州心胸是宽广的。 ⑪又一阵风过,我似乎听到“有容乃大”四字。回望石湖,只见烟波浩渺,横无际涯。 (有删改) 1.请解释第②节中划线句子“‘风乎’越城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的含义。 2.请简析文章第④节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3.第③节划线句子与第⑧节划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描写视角上有何不同? 4.文章开篇写“石湖并不大”,结尾却说“回望石湖,只见烟波浩渺,横无际涯。”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律:这里指《礼记》。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贺举进士 举:参加……的考试 B.劝之举者为非 非:错误 C.子与贺且得罪 且:将 D.质之于律 质:质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贺争名者毁之 不知日之入 B.考之于经 师不必贤于弟子 C.听者不察也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而讳亲之名 而耻学于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 B.当时有人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其原因便是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谐音,触犯了嫌名律。 C.韩愈鼓励李贺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而被人指责,他不敢反对避讳,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D.那些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不去学习周公、孔子的品德却避讳父母的姓名。韩愈认为这些人糊涂,并且认为他们的反对没有任何依据。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 君 子 言 语 行 事 宜 何 所 法 守 也 今 考 之 于 经 质 之 于 律 稽 之 以 国 家 之 典 贺 举 进 士 为 可 邪 为 不 可 邪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 ,其中尾联表达了作者_______(情感)。 2.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
15.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 。 (《劝学》)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赤壁赋》)
|
1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市在偏远地带发现一处自然风景,一年后记者探访,看到这里已经建了十多家宾馆,沿河岸造了一排旅游饭店。对这件事,各界评论不一,有人认为要优先发展地方经济,有人认为一定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一方净土,不宜开发。 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