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雅号——“李三瘦”。 这个雅号不同于其他古代诗人、词人的雅称,它不是出自古代诗话词话、文人笔记,而是源于已故现代知名文学研究专家博庚生的命名。所谓“三瘦”是说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为词坛留下了三个含“瘦”字的传诵千古的名句。 第一个含“瘦”字的名句:“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女词人突破常规,把通常形容人或动物的“肥”“瘦”移用到花草上,写出了她爱花的情趣、惜花的情感、叹花的情态:语新意隽。李清照擅长寻常言语谱新声,赢得了历代文人的褒扬、赞赏。南宋文学家胡仔赞叹:“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清代词学家黄蓼园说:“‘绿肥红瘦’一句,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词中之圣。”黄蓼因所言极是,深晓其中之妙。 第二个含“瘦”字的名句:“新来瘦, 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诗忌直资曲,词人不直接说“新来瘦”的缘由,而是以否定的句式来作暗示,让读者思后才有所得,含蓄蕴藉。清代文人陈廷焯评论道:“‘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这精到点评直指“新来瘦”的妙绝之处,便于我们细细咀嚼。 第三个含“瘦”字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瘦” 的“瘦”字,与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相呼应,以花喻人,物我交融。这样营造了一个凄清孤寂的怀人情境,勾画出一幅佳人兴叹、怜花自怜的画面:意境极美,意在言外,含蓄不露。据说,李清照写好重阳《醉花阴》后,寄给丈夫赵明诚,赵“叹赏”,自叹不如, 而内心又想胜她。于是闭门谢客,艰苦构思填《醉花阴》词五十阕,把妻子词作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赏鉴。陆品味再三后说:“只三句绝佳”,“……人比黄花瘦”三句。故事未必实有其事,但那三句绝佳确是事实。 李清照“三瘦”词句一写伤春的心绪,一抒离别的哀怨,一描独处的孤寂。它们从不同角度书写“幽愁”,用语新颖;给人异乎寻常的审美体验,因而名传千古。傅庚生先生认为易安擅用“瘦”字,因此效仿张先取名“三影”之法,称李清照为“李三瘦”。 李清照用“瘦”字入词的还有《多丽·小楼寒》中的“渐秋阑、雪清玉瘦”,赏梅词《殢人娇》的“玉瘦香浓”等。这些词里的“瘦”字用得也很精彩,可以一并欣赏。 总之,易安居士笔下的“瘦”辞句,质朴淡雅、婉美灵秀,各尽其妙。是朴字见色、平中见奇的典范。李清照为后来者如何炼字作了极好的示范。不细细玩味,岂不辜负了铸词高手的匠心独具? (摘自朱永芳《李清照缘何叫“李三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词因把爱花情趣、惜花情感、叹花情态表现了出来,而获文学家胡仔褒扬。 B.作者也认为“绿肥红瘦”一句虽短小却也藏无数曲折,虽无限凄婉却也妙在含蓄。 C.“新来瘦”三句直接陈述“瘦因”,具体指出“瘦”无关“病酒”也无关“悲秋”。 D.赵明诚与妻赛诗虽未必真有其事,但陆德夫认为“人比黄花瘦”绝佳却实有其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用大量篇幅主要论述了李清照雅号为“李三瘦”的原因。 B.文章多处使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条理清晰地展现了李清照“三瘦”词句的绝妙之处。 C.文章论证了李清照“三瘦”词句所以名传千古,是因为它们都给人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D.文章从语言、表现手法、意境等方面分析李清照“三瘦”词句,事例丰富,颇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李清照三“瘦”词句的评点,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其词作含蓄婉约风格特征的佐证。 B.雅号途径来源比较广泛,古人的诗话词话、文人笔记甚或近人评价都可成为雅号的出处。 C.宋词人张先有雅号为“三影”,这应与其诗词常用“影”字且有“影”字佳句有所关联。 D.品味李清照诗词,一定要从其用字之处细细品玩,否则就事负了诗人的番匠 心妙用。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期间,铁矿砂、钢材、原油、原木、天然橡胶等资源生产资科是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与此同时,谷物、棉花、食用成品油等农副产品在进口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1950年,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是钢材,1978年,钢材作为第一大进口商品,进口量已经达到864万吨,是1950年的21倍左右,总的来看,这一时期,我国通过进口贸易补充国内供给缺口,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目标,1981 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的份额是1.06% ,1992年——1999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的份额一直在2.07-2.80%波动,其后所占份额稳步提高、2009年,中国货物进口额超过德国,首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其后一直到2018年,中国连续10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与1979年相比,2018 年我国主要进口商品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当年前十大进口产品为例, 1979年, 以谷物为代表的农产品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而到2018年,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建国至今铁矿砂、原油、原木等资源产品始终位于前十大进口产品之列,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等产品则是我国主要的新品类进口产品。 (摘编自《中国进口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1日) 材料二: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延续“新时代,共享未来” 的主题,共有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800 多家企业参展,有7000多位境外采购商;此次进博会交易采购成果丰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1.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23%。不仅签约额创新高,今年采购商的“购物车”里还出现了航空发动机、自动装备等一大批高精尖产品,科技装备和服务业采购明显提升。据初步统计,新品发布平台共组织53场发布活动,全球或中国大陆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或服务391件,高于首届。与此同时,本届进博会展会服务更加优质。上海在主要口岸开设了进博会服务专窗和专用通道共计125个,通关效率较首届提高62.5%,展品通关最快只需15秒。 (摘編自新华网) 材料三: 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因其绒长、光洁、韧性好,被埃及称为“国宝”。埃及纺织工业就业人数超过150万,约占全国工业就业人口的30%,“以往我们对中国市场缺乏了解,产品主要销往欧美。进博会为我们提供了机会,打开了这扇窗。”在上海参展的6天里,埃及纺织客商收获了一张张订单,看到了埃及商品在中国市场巨大的出口潜力,负责组织埃及企业参加进博会的专职部门埃及出口发展局局长阿齐兹说:“进博会让生产厂家有机会直面终端消费者,没有中间商或是中间环节介入。这样的机会在其它展会上是不多见的。”阿齐兹还强调,进博会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积极形象,原先人们只知道中国是个出口大国,现在人们看到中国市场已经向世界打开。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进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摘编自人民网) 1.下列对“进口贸易”的相关描述,不正确一项是 A.建国初,为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国通过进口贸易补充供给缺口。 B.铁矿砂、原油、原木这些资源产品在我国进口贸易中一直占重要地位。 C.建国后第一大进口商品几经变化,历经钢材、谷物、集成电路三个阶段。 D.在我国进口份额超越德国进口份额之前,德国一直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首届相比,服务更加优质,上海在所有通关口岸开设了服务专窗和专用通道。 B.材料一和二用翔实数据凸显了我国进口贸易的特点,材料三则从国外视角体现了我国进口贸易对他国的影响。 C.建国后的进口贸易发展历史,进口产品类型、规模发生的整体变化,反映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D.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让埃及纺织企业共享中国市场,埃及纺织产业在中国开放的市场中找到了新增长点。 3.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果丰硕的原因。
|
3.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①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 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廿四史,无从说起。若写北平的人物,就以目前而论,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雕虫小技的绝世能手,这个城圈子里,也俯拾即是,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 ②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阴滿地。枣树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 ③北平一个中人之家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美慕的新式住房。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由屋里度过寒冬搬出来。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洋槐、刺槐、枣树、榆叶梅,也都成人家普通的栽种植物,这时,都次第的开过花了。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找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题,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 ④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在五月里,下过一回雨,槐叶已在院子里着上一片绿阴。白色的洋槐花在绿枝上堆着雪球,太阳照着,非常的好看。枣子花是看不见的,淡绿色,和小叶的颜色同样,而且它又极小,只比芝麻大些,所以随便看不见。可是它那种兰蕙之香,在风停日午的时候,在月明如昼的时候,把满院子都浸润在当静淡雅的境界。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 ⑤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厄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丰圆的门,几株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阴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在伟大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 ⑥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好年头儿”,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在绿阴满衔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骨蕾推了过去;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盛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公园里绿叶如盖, 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粉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闲的点缀,人家院子里,虽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阴来,这绿阴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惨渗的象征。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亦无益何! ⑦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他不断的在枯萎!他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其奈之何! 注:本文作于1948年。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日常琐事,通过以小见大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恋及对其饱受战火威胁的哀叹之情。 B.在作者眼里,北平这座古城底蕴深厚,它的建筑可以作为东方建筑的最佳代表,它的人才众多且遍布各领域。 C.在结尾,作者把北平视为生命体,形象地写到北平在不断地枯菱,通过写北平的呼吁,以别样的角度,展现北平的困境。 D.张恨水散文朴实中见细腻,在作者笔下,极小的枣花、极大的四合院都显得非常清晰,如在眼前,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文章通过描写北平的景物,写出了五月的北平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3.在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乃置酒,大会宾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王畏秦,终不听。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公子从其计。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晋鄙听,大善;不听,可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公子遂行。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十七》) 注:嚄唶:huò z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单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D.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B.信陵君即魏无忌,与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C.虚左,春秋战国以左为卑,文中候生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地位低下,所以让候生坐左边卑位。 D.兵符,指古代传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文中兵符制成两半,右半留于国君,左半交于统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信陵君礼贤下土,尊重侯赢。公子亲自去迎接身份低微的大梁夷门守门人侯生,并且陪同侯生去市屠中见他的朋友朱亥。 B.信陵君重情重义,力救赵国。秦国攻邯郸,魏王畏惧秦国,不敢发兵救赵,公子估计不能从魏王处搬得救兵,但毅然前往赵国。 C.信陵君急人所急,帮助如姬。如姬为公子伤心哭泣,于是公子派门客斩杀她仇人,获得她的敬重,所以如姬愿意为公子盗取兵符。 D.信陵君爱才惜才。不忍杀晋鄙,侯生说如果晋鄙不听命令就可击杀他,晋鄙是魏国叱咤风云的名将,公子不忍心,流下了眼泪。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2)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
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鹤林招隐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白云岭,坐咏修竹林。 风轻花自落,日薄山半阴。 涧草谁复识,闻香杳难寻。 时见城市人,幽居惜未深。 |注|鹤林、招隐寺在现在的镇江。熙宁四年(1071 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补缺杭州通判,本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春杭州任上,同年十二月,作者调任密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作者游览所见所感,白描手法写景,用笔简练,语言平淡真实,质朴无华。 B.“行歌”与“坐咏”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惬意,让我们看到了清雅孤寂的诗人形象。 C.颔联写出了“风”“花”“日”的动态,富有动态美,展现了一幅灵动的山间春夕图。 D.颈联写了无人能识的“润草”,渺远难寻的“幽香”,从视觉和嗅觉角度体现环境的幽深。 2.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
6.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用斑鸠贪吃桑葚来比喻自己过于迷恋“氓”。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____,_______”。 (3)《赤璧赋》中,以“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乘一叶扁舟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情景。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说,“汉字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 ”从___的书法艺术, 到“心正则笔正”的哲学思考,横折弯钩之间_____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审美旨趣和价值判断:从唐诗宋词到史书典籍,是汉字传承着传统文化的血脉与基因。而汉字之美,只有我们在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机器书写得再工整,它却只能是一个符号,传递不出一个人对于汉字书写的审美,更遑论体悟汉字背后的深刻意涵了。一言蔽之,( )。 再者,从教育的角度看,适量的抄写也绝不是“形式有余,意义不足”的重复性劳动,而是夯实基础必不可少的一环。作家孙犁直截了当地说,“读书遇到特别喜欢的地方,就把它抄录下来, 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可见,打基础的阶段没有 ,该动笔时就要动笔, 这是 的道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挥斥方遒 凝聚 终南捷径 颠扑不破 B.笔走龙蛇 凝结 终南捷径 颠扑不破 C.挥斥方遒 凝聚 轻车熟路 坚不可摧 D.笔走龙蛇 凝结 轻车熟路 坚不可摧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从来不是一个符号,坚持手写不仅必要,而且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B.汉字从来不是单纯的符号,坚持手写非常必要,它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C.汉字从来不是单纯的符号,坚持手写不仅必要,而且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D.汉字从来不是一个符号,坚持手写非常必要,它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汉字之美,只有我们通过笔锋与纸张的触碰,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B.而汉字之美,只要通过我们的笔锋与纸张的触碰,就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C.而汉字之美,只要在我们的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就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D.而汉字之美,只有在我们的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
8. 难度:中等 | |
请以“母爱”为开头仿写下列句子。 青春是用汗水酿成的一壶琼浆,历久弥香;是用梦想编织的一道彩虹,绚丽辉煌;是用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母爱是:______
|
9. 难度:中等 | |
从下面的短语中选择若干短语,组成一幅重阳节的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嫦娥起舞 菊花酒 敬老节 赏秋畅饮 月高悬 登高喜度 上联:________ 下联:________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征途路漫漫,砥砺前行之中,可有无数起点。起点是行动、事件的开始,起点是人生与事业的起跑线……起点,它起于脚下,可我们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将起点当成了终点。有人因为坐井观天在起点处盲目自大不再前行,有人因为“宗旨不正大”而“潦草塞责”“敷衍三四年”,有人因为畏难而在起点处踯躅不前……起点,不能再成为终点。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年发出了“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的号召。 对此,你有怎样的生活感受与体会?请以“这次,起点不再是终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内容健康,有细节描写,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