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 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 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 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 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 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 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 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 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 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 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 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 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 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 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 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 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 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 或“小品文”。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 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 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 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 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 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 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 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 ;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 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 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 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 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 :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 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 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 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 旅, 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 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 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 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 美学, 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 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 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 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 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根据材料二,不属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的是 A.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 B.散文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 C.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 D.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但“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 边缘。 B.台湾当代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C.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 最高的作品。 D.朱自清散文多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 思念和缅怀之情。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棵城市树需要勇气 毕淑敏 城市中的树比乡村当中的树,要更经得起吵闹。乡村是安静的,有黎明前的黑暗和黄昏的炊烟,城里的树却要被五花八门的噪音轰得聋掉。如果把城市里的树叶和乡村的树叶堆到一起,拿一把音又来测它们对声音的反应,乡村的树叶一定是灵敏和易感的,像婴儿一样好奇。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有点大智若愚地呆傻在里面。 城市的树比旷野当中的树,要肮脏许多。它们的脸上蒙着汽油、柴油和地沟油的复合膏脂。旷野当中的树,即使屹立在沙尘暴中,满了黄土的斗篷上点缀着不规则的石英屑,寒怆粗糙,却有着浑然一体的本色和单纯。 城市的树比起峡谷当中的树,要谨小慎微得多。不可以放肆地飞舞杨花柳絮,那会让很多娇弱的城里人过敏。人们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让绿化扩数,那些太一致太规整的树林,让人感觉不到树的天性,仿佛列队的锡兵。只有峡谷中的树,才是精神抖擞风流倜傥的。 城市的树比山峰上的树,要多经几番挣扎磨难,还有突如其来的突变。下雪之后,勤快的人们会把融雪剂堆积在树干深处。无声无息地渗透下去,春夏之交才显出谋杀的威风,盛年的树会被腌得一蹶不振。 城市当中的树比之平原之中的树,多和棍棒金属之类打交道。平原的树,只限被请去做梁做檩,虽死犹荣。城市当中的树,却是要年年岁岁屡遭劫难。手脚被剁掉,冠发被剃去,腰肢被捆绑上一种叫作“瀑布灯”的电线,到了夜晚的时候,原本朴素的树就变成了圣诞树一样的童话世界,有了虚无缥缈的仙气。 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往地底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往地底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城市的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常常被人抚摸。只是我至今也闹不明白,倘若站在一棵树的立场上,被人抚摸是好事还是坏事?窃以为凶多吉少。树是一条鲜活生命,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它不是一朵云或一条狗,也不是恋人的手或是一沓钞票。若干得了“50肩”的半老不老之人,为了自己的胳脖康复,揪住树的胳膊荡秋千。他们兴高采烈地运动着,听不到树的叹息。 城市的树还像城市里的儿童一样,常常被灌进各式各样的打虫药。这究竟是树的幸福还是树的苦难?看到树上的虫子在药水的毒杀下,如冰馓一般落下,铺满一地,不禁在思忖:树若在山中沐浴临风摇头晃脑,还会生出这般饶密的虫群吗? 如此说来,做一棵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它们背井离乡到了祖先所不熟悉的霓虹灯下,那地域和风俗的差池,怕是比一个民工所要遭受的惊骇还要大吧?它们把城市喧嚣的废气吞进叶脉,把芜杂的音响消弭在摇曳之中,它们夜深了还不能安眠,因为不肯熄灭的路灯还在照耀着城市。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打了折扣的太阳,哺育着附近的叶子。不信你看,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的树,必定是最靠近电线杆子的那一株。 有的人像树,有的人不像树。像树的人,有人在乡下,有人城市。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几段,将城市里的树和乡村的树、旷野的树、峡谷的树、山峰的树、平原的树等作对比,形象地诉说了城市树的种种委屈。 B.文章还描写了城市的树得天独厚的享受和好处,看似优越和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是天性被抑制、失去自由的生活。 C.城市里的树能绿化环境,消除噪音,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利益,同时也被化学药品、灯光设施等无情地伤害着。 D.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用比拟手法表现了城市数树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2.“如此说来,做一棵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鸯,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 鸯子曰武,武子曰恬。罗皐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 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号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见邳,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 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成,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 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 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 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 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 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汰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呑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 同于普通的纨络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 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 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
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属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而且平凉在明朝时属于陕西。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2.尾联突出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
6.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词人对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宫廷里的侍从护卫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选择意象,展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之时洞庭湖上的一派生机祥和。
|
7.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人们__________的话语权,日益由社会精英向广大民间开放。而网络的普及,将这一开放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场域,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发声,且有__________,传播既速且广。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开明与思想进步,自然也孕育着社会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极大可能。 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征。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话语平台,它无法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动生长出自我净化的功能。在一个众声喧哗、__________的网络环境中,常常是( ),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有智者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事实上,语言不仅仅反映现实,而且直接地参与现实、干预现实,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只局限在文化领域,不少是以改造语言作为突破口的。仅近代以来,“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都是着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并且都极端重视向民间寻求语言的灵感与资源。民间正是语言变革发展的__________。网络语言的兴盛,最大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以求 一孔之见 众说纷纭 正本清源 B.孜孜以求 真知灼见 众说纷纭 源头活水 C.上下求索 一孔之见 莫衷一是 源头活水 D.上下求索 真知灼见 莫衷一是 正本清源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理性比偏激更受欢迎 B.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 C.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理性比偏激更受欢迎 D.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B.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C.如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就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D.既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就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
8. 难度:中等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近日,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红,片中申公豹的口吃撑起了全片近一半的笑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一种言语障碍,口吃以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为主要症状,表现为说话时经常非自愿地重复、停顿或者延长。______,但就是在表达上有困难。口吃在儿童中比较常见,一般都是在5岁前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矫正,如果不及时娇正,____。口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_____,儿童在受到惊吓、严厉的训斤;突然而强烈的精神打击;遇到环境变化,如上幼儿园、与陌生人相处时就容易产生紧张和胆怯情绪,说话时就会结结巴巴,时间一久就会形成口吃。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材料二:(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做注释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辞海》“割圆术”条)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几年网络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有时出现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被称为“反转新闻”,过程一般是随着事件细节和真相不断被发掘、被展示,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由批评转为褒扬,由反对转为赞同,被同 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则转而成为被同情者,甚至称为被赞扬者。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