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通读全文,请选出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B.作为一国之君,郑伯在说服烛之武的时候能够引咎自责并晓之以利害,说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C.佚之狐虽然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却也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个有知人之明的人。 D.在子犯请求袭击秦军的时候,晋文公制止了他。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
|
2. 难度:中等 |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①其无礼于晋,且贰②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③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④曰:“臣之⑤壮⑥也,犹⑦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⑧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对文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 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 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 D.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2.面对国难,郑国君臣分别有哪些表现?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夜缒①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②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越国以鄙③远,君知其难也。焉④用亡郑以⑤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⑥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⑦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⑧夫人之力不及此。因⑨人之力而敝⑩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吾其⑪还也。”亦去⑫之。 1.下列各句对第3、4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的劝说很委婉,先阐明郑存在的好处,再举出晋国背信的事实。 B.秦伯接受了烛之武的劝说而撤军,却留下杞子等人,说明他并不甘心。 C.晋侯“不仁”“不知”“不武”的分析,体现了其清醒的决断能力。 D.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再一次从正面表现了他出色的外交能力。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劝说秦伯退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国打算。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 C.当年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送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后来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和“子犯请击之”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晋军的力量要强于秦军。 3.烛之武用了大量的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
5. 难度:中等 |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难度:中等 |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是寡人之过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难度:中等 |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缒(zhuì):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难度:中等 |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夫晋,何厌之有? (4)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难度:中等 | |
(语言建构与运用)宋代诗人陈造在《予七十赵监税见贺以诗次韵》中这样写道:“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誉我犹时用,君言恐未公。”请结合课文,解说这首小诗的意思。
|
10. 难度:中等 | |
(思维发展与提升)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晋文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11. 难度:中等 | |||||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草木智慧 ①下了大巴车,沿着一条清幽的小路向前走,两边芳草萋萋,我在一片白桦林处停下,几乎是奔跑着冲进树林中。 ②林中的白桦树有几十或上百年树龄,却依然身形如少女,有着不老的容颜。它们之所以被时光遗忘,相传与爱情有关。成吉思汗西征路上,大军休整时,一位士兵在白桦林中遇到了美丽的牧羊姑娘,两人一见倾情。誓言还没来得及说出口,战士就战死沙场。姑娘把思念刻在白桦树上,一双双眼睛是她永远的守望。 ③在我看来,刻在白桦树上的思念,已超越爱情,是比爱情更宽广的爱。桦树皮晒干后是中药材,祛除百病,连它忧伤的眼泪,也被称为“森林饮料”。 ④如果说白桦树无私的爱,濯洗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凄美中那充满希望的等待,那么见到豪迈粗犷的“大漠硬汉”胡杨树的刹那,带给我的是另一种震撼和惊叹。 ⑤在克拉玛依的乌尔禾区,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我第一次见到胡杨林。远看一棵棵胡杨树,虬结盘曲,苍劲古朴,伫立于天地间。 ⑥我轻轻地走近,用目光摩挲着刻满岁月沧桑的树干,细细地,一寸寸地看着,越看越心惊。你看,这一株胡杨原已干枯,树皮干瘪、粗糙,树的一侧却长出新枝,挂满鮮绿的叶子。那株雕像般的胡杨,拦腰而断,树枝被剥离光,露出白骨般的树干。它却死而不倒,挺起一身硬骨,留住最后的尊严。 ⑦再往里走,有几株枝叶青郁的胡杨。细看一棵树上竟有三种叶子,有的狭长如柳,有的圆润如杨,有的清逸如枫,分别意味着少年、中年和老年。 ⑧胡杨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沙,是悲壮大漠中的英雄树。我一次次地抚摸着它们,仿佛有一种力量蔓延而来,传遍我的全身,不由感叹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坚韧以及永不放弃的爱。 ⑨在戈壁与沙漠中行走,我的目光还不时被一些低矮的植物牵动。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一蓬蓬的骆驼草,根连着根,叶牵着叶,形成散落或密集的草团。那点点苍绿,在空茫的戈壁中,显得格外醒目和壮观。 ⑩骆驼草又名希望草,钢的茎,剑的叶,倔强地向空中舒展着。外表看起来如此纤弱的植株,却根系发达,在黑暗中逶迤着,水有多深,根就扎多深。它们既生于斯,长于斯,便从不气馁,亦无怨怼,智慧而从容地活着。 ⑪在戈壁荒原上,如果你看到一团团燃烧的“焰火”,那便是妩媚的红柳了。一簇簇红褐色或粉红色的花,米粒般大小,开得细碎而稠密。它们在青碧的枝头上摇曳着,跳跃着,似红雾涌动,又绚如落霞。 ⑫风吹来,花如潮水般起伏起来,这才知什么叫“花潮”。若在公园或河边见到这般景致,倒也寻常,可这是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怎不叫人钦佩称奇呢? ⑬红柳的根须蜿蜒于地下,最深可达二三十米,能防风固沙,是沙地中的“铁娘子”,它的枝叶还可入药。红柳的坚毅与淡然,让我想起那么一群人。在寂寥的旷野中,总会遇见许多白色的“大风车”,不知倦怠地旋转着:它的背后是无私坚守的电力人,他们也是扮靓戈壁的“红柳”。 ⑭我发现与这里的草木对视,需要一些勇气,每次遥望凝思,都是一次对心灵的叩问。草木是有思想、有大智慧的,它们懂得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并竭力将根扎深扎牢,尽现生命极致之美。由此而想,在草木面前,人显得那么庸常渺小,理应谦卑些,再谦卑些。 (此文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