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统编版(2019)高一下册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一、其他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课文开头部分列举并分析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什么奇怪现象?紧接着又论述了“木”的哪两个艺术特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袅(niǎo       杆(wéi             乎(           lǎnɡ

B.颂(         shuān                      朗(shuǎnɡ

C.zhēn       远(tiáo             绵(chán         湿yùn

D.阳(cén                      chū          mào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启发    缘故    洗练    精彩 B.熟悉    凭借    偶然    胞满

C.触觉    干躁    仿佛    飘零 D.领域    单纯    辨论    概念

 

三、其他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选词填空。

1)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句被人广为________,历下亭也因此名扬天下。(传诵·传颂)

2)从他们________当兵的那一天起,就非常清楚地知道,军人是一个冒险的职业。(选择·抉择)

3)随着FMG等其他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石生厂商的新项目投产,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发运港有望________铁矿石发运量,以及时弥补铁矿石供应。(增加·增进)

4)微信朋友圈里________着这样一则“审车新政”:“从201911日起,当月该年检车辆必须在当月年检或者提前两个月审验。”(流传·留传)

5)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分子生物学正是要在分子结构的水平上探索生命的________。(奥妙·奥秘·奥义)

6)基建投资的增速变化,则明显呈现房地产投资增速逆向波动的________。(特征·特点)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判断正误

7)老师傅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诉说他年轻时的趣闻轶事,我已经听得熟能生巧了。______

8)对于他帮助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的事迹,我真是一言难尽。______

9)公司法定代表人激动地向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道谢着,72万元虽然对公司影响微乎其微,但就像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难受,现在终于舒服了。______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第4段通过研究古代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第5段与第4段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课文所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丰富的意蕴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味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意蕴。阅读下面诗句,说说它们暗含的特定的文化意味。

(1)酒:

①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③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雁: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④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⑤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梧桐、雨:

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③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⑤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六、小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的意象不胜枚举,例如松、竹、梅、兰、草、柳等。请阅读贺知章的《咏柳》,然后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关于“柳”的赏析短文,评说“柳”这一意象在诗歌中暗示的内容和情感。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1988年萧涤非先生在书房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运用。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著作,特别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他说:“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研究对象,包括熟悉研究对象的全部作品。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久长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铨》改注为“用谚语”。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后来,他无意中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一谚语。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萧先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针对郭老说称杜甫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毫无依据的观点,他列举陕南歌谣“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留千年存万古”,朱德同志诗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说明杜甫的两项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认。他还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纠正郭老对杜诗的曲解,对郭老苛求古人、脱离历史背景、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这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萧先生的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说服力,打破了学术界沉闷的空气。特别针对郭老这样的权威、名人,萧先生能够言人所不敢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

敢于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是萧先生的一贯作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句,在解释其中“群童”一词时,他这样写道:“杜甫《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作于前年,所泛溪即浣花溪。据此可知,溪之南北两岸原有批顽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他们敢于欺负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过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萧先生十分赞赏清代学者黄生“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屡进屡得”的话,所以他几乎用毕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仍不能满足。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写道:“嗟予幼学杜,今已逾古稀。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虽曰名研究,其实无发挥。赋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顾。”更有意味的是,萧先生将陶渊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诗句,改为“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可见他对杜诗执着探索的热情达到了何种程度。

宋代有位学者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1978年,萧先生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主编。为完成好这项艰巨任务,萧先生不顾古稀之年、抱病之躯,亲自率领校注组全体同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持编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年夏天,校注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谈会。会议期间,萧先生即兴赋诗两首,其二《重谒邙山少陵墓》写到:“忧国忧民不自忧,东南西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经过认真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人物》1993年第2期孔亚兵文《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年56岁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逐流。

(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三言两语话主题(思维提升)

1.文章以大量的事实,从多个不同角度写了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

广征博引见品格(审美鉴赏)

2.材料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烘托了________________,又为材料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