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通读《六国论》,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
2. 难度:中等 | |
分析《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两篇文章在立论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王毕①,四海一②,蜀山兀③,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1)二川溶溶④,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⑤,檐牙高啄⑥;各抱地势⑦,钩心斗角⑧。盘盘焉⑨,囷囷焉⑩,蜂房水涡,矗⑪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高低冥迷⑫,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⑬;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官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⑭,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⑮,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⑯,缦立⑰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⑱,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⑲掠其人,倚叠⑳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山兀,阿房出。”极写修阿房宫工程浩大。一“兀”一“出”,一因一果,亦是一苦一乐。 B.“五步”“十步”极写楼阁众多,“廊腰”“檐牙”极写姿态生动,“各抱”“钩心”极写布局精巧。 C.“几世几年”,写时间之久,“剽掠”写搜刮之厉,“收藏”“经营”“精英”写物品之美,“倚叠如山”写搜刮之多。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四个短语,每个短语中一贵一贱,揭露了“六国之人”荒淫奢侈、挥金如土的罪恶生活。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①,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③,多于在庾④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⑤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⑥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三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四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2.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感慨?
|
5. 难度:简单 |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毕:_____②一:______③兀:______④溶溶:______⑤缦回:______⑥檐牙啄:_______⑦各抱地势:______⑧钩心斗角:______⑨盘盘焉:_______⑩囷囷:______⑪矗:_______⑫冥迷:_______⑬融融:_____⑭荧荧:_____⑮涨腻:______⑯妍:_____⑰缦立:______⑱收藏:______⑲剽:_____⑳倚叠:_____
|
6. 难度:中等 |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7. 难度:简单 |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锱铢:______②负栋之柱:____③磷磷:_______④庾:_____⑤独夫:______⑥递:_____
|
8. 难度:中等 |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②:六国互丧③,率④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⑤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⑥,暴霜露,斩荆㯥,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⑦,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⑧矣。至于⑨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路秦,终继五国迁灭⑩,何哉?与赢⑪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略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⑫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⑬牧以谗诀,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二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第三段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本文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形象描述了诸侯贿赂秦国的可怕困境;送上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它们就越厉害。 2.第三段最后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泰人食之不得下咽也。(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①之所劫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③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荀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必陷于窘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形象表现出秦人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 B.文章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反证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C.末段只有六句,但用笔相当精练,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 D.作者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六国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 2.课文最后一段,用了比较法,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
11. 难度:简单 |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赂秦:_____②或曰:____③互丧:_______④率:______⑤以攻取:______⑥厥先祖父:____⑦举以予人_____⑧判:_____⑨至于:_____⑩迁灭:_____⑪与赢:______⑫速____⑬泊:_____
|
12. 难度:中等 | |
翻译画线的句子。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泰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13. 难度:简单 |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积威:________②劫:_______③为国者:_______
|
14. 难度:中等 | |
翻译画线的句子。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泰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15. 难度:简单 | ||||||||||||||||||||||
很多还活跃在今天的成语都来自古代典籍、我们学过的很多文言文中就产生了很多成语。比如,“政通人和”出白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妄自菲薄”出自请葛亮的《出师表》。 (1)请找出出自本课两篇文言文或本课两篇文言文用到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2)下面是出自本册已学过的文言文的成语,请指出出处并解释,完成下列表格。
|
16. 难度:中等 | |
本课两篇文章都通过论史针砭时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请借鉴两文的论证方法,谈一谈你对居安思危的看法,300字左右。
|
17. 难度:中等 | |
品·国学 (1)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荡》 (2)历史会重演。——修昔底德 (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4)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克罗齐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历史是要以史为鉴,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习近平 我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