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唯一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地位完全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必须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造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自《现代农业科技》) 材料二: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材料三: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案核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色春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米》) 1.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B.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C.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D.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B.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D.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3.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怎样做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价值。
|
3. 难度:困难 |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好古力学,与兄济、弟浚并有名。洪武中,以善书荐授兵科给事中。尝奉命阅军,一过辄识之。帝嘉其能,赐金织衣。父戍五开①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建文中以茹瑺荐,起文选郎中。成祖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安南兵起,命洽赴广西,与韩观选士卒从征。及大军出,遂命赞军务,主馈饷。安南平,转吏部左侍郎。是时黄福掌布、按二司事,专务宽大,拊循其民。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还朝,命兼署礼部、工部事。七年复参张辅军讨简定,平之。还,从帝北征,与辅练兵塞外。九年复与辅往交阯,讨陈季扩。居五年,进兵部尚书,复留赞李彬军事。仁宗召黄福还,以洽掌布、按二司,仍参军务。中官马骐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黎利尤桀黠。而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相能,寇势日张。洽上疏言:“贼虽乞降,内怀诡诈,党羽渐盛,将不可制。乞谕诸将速灭贼,毋为所饵。”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将军印往讨,洽仍赞其军。宣德元年九月,通至交阯。十一月进师应平,次宁桥。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伏发,官军大败。洽跃马入贼阵,创甚坠马。左右欲扶还,洽张目叱曰:“吾为国大臣,食禄四十年,报国在今日,义不苟生。”挥刀杀贼数人,自刭死。事闻,帝叹曰:“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赠少保,谥节愍。官其子枢刑科给事中。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开:地名。元英宗至治二年,置五开洞,隶属靖州。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B.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C.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D.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负责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古代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B.馈饷:馈,送食物给人吃;饷,指军队的俸给、粮饷。文中指赠送军中粮饷。 C.中官:古官名,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与地方官相对而言,本文中指的是宦官。 D.赠:古代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职或爵位,文中指追封陈洽少保的职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洽学习努力,有过人之处。他喜爱古代的事物,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因为善于记住人的面貌,曾经得到皇帝的赏识。 B.陈洽仕途通畅,终以身殉国。他曾任兵科给事中、文选郎中、兵部尚书等职,其间多次受人推荐;进师应平,因兵败而陷贼阵,为坚持道文而自刎。 C.陈洽通晓军事,敢上疏进谏。他曾参与平定安南、简定等战役;在平定黎利叛乱时,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了官爵。 D.陈洽审时度势,能临危不惧。宣德元年九月,王通率兵南征讨伐交阯,但他不听陈洽之言,结果大败;陈洽遭受伏击,但仍然奋勇杀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戍五开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 (2)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
|
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吴潜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该词为他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人从“铁瓮”起笔,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并交代词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写出金山、焦山东西相对的壮观之势。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最后一句“好景画难描”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的作用相同。 C.“孤云”“孤帆”衬出江天、江水的浩渺;“来去”“上下”纵横交错,可知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跳荡的神思。 D.“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一句,词人从历史的角度,由近到远,写镇江古城的攻守征战,突显镇江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本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6.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及路途的艰辛。 (2)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地写北地荒寒,使人不胜苦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生态禀赋良好,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的全面推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浙江“千万工程”名副其实的样板村。余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治理污染,先后关停了矿山、水泥厂和一大批竹筷企业,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在如今的余村,远山、竹林、溪水、民居,共同构成美不胜收的画面。村口有一方水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此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看到浙江乡村的变化,大家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脚踏实地,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强基础、补短板,让乡村提颜值、增内涵。 浙江“千万工程”从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一时美变成长久美,让“浙江美”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块巨石立在水塘边,正面镌刻着十个红色大字 B.水塘边立着一块巨石,正面镌刻着十个红色大字 C.水塘边立着一块巨石,十个红色大字被镌刻其上 D.一块巨石立在水塘边,十个红色大字被镌刻其上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精品示范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这么一直坚持奋发读书,也想借此唤起弟妹们热爱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B.“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 C.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 D.“真的?……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B.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C.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D.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体闲旅游产业链。
|
8. 难度:中等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道路是由一地通往另一地的路径。中国人很早就会修路,秦始皇统一中国,修驰道四通八达,他老人家自己也坐了安车,经常在路上走。安车的样子,从兵马俑的出土坑里可以看到,没有减震设备,所以,①___,否则,上千里路走下来,皇帝的屁股也颠散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我国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②____: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径五个等级。可見,③______。
|
9.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某学校设计的“未来课堂”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括“未来课堂”的三个基本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流行“到延安去”“到抗日的前线去”“到敌人的后方去”。 ②20世纪五十年代,青年流行“到边疆去”。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农村去”“到军营去”。 ④20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大学去”“到夜校去”。 ⑤20世纪九十年代,青年流行“到特区去”“到国外去”。 ⑥到了21世纪初,青年流行“到北上广去”。 …… 每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