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梵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梵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梵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花卉类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B.中国绘画艺术重视花卉题材,此类艺术成就也最高,这在世界艺术中十分独特。 C.梵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投合了画家怪异的欣赏趣味。 D.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文章以齐白石等人作品为例,证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更追求和谐。 D.文章中“气韵”这一术语虽专业,但文中相关论述及解析降低了理解难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B.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C.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俄新社近日的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文章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近30年来,那里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已经设定目标,在4年内把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变成“0"。文章指出,消除贫困与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由来已久。就目前来看,“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不仅看不见,甚至常常是无力的。而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种子和牲畜。 美国《财富》杂志和石英财经网都报道了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乡镇村庄,作为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电商热潮实现脱贫的故事。报道也指出,有的偏远地区的贫困村碍于基础设施薄弱,不易通过电商脱贫。 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来自中国的经验>一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困泥潭,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佳范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 (摘编自刘仲华、骆青、杜一菲、颜欢、徐伟《外媒关注中国精准扶贫: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果》,《人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如果缺乏有效的发展机会和平台,特别是产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人才往往很难留得住。即使能够留得住,也很难保证不会因为缺少发挥作用的机会而被浪费甚至荒废。当然,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又会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支撑。文化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的机会和平台,也会为推进文化振兴提供支撑。其他方面与此类似,实际上形成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互动过程。至于推进乡村振兴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更需要在“建功立业”的舞台上成长和磨练。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 良好的用人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将引进外来人才与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用,规避之前许多地区出现的“引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或“荒废了儿子”等现象,也需要统筹谋划。据此可进一步看出,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重要和必要的。 (摘编自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东岳论丛》2018年10月) 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2月上) 1.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改善教育、提供信息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举措。 B.精准扶贫的成功不只能让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还可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 C.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逐年降低,其中2000年到2005年降幅明显。 D.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实现,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媒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报道既谈了扶贫的制度优势、技术利用和显著成果,也指出了问题。 B.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97.5%降到2017年3.1%,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一致。 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D.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3.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 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得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梁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 B.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内心情感世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形象。 C.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波涌和起伏。这也符合孙犁一贯的文风。 2.请概括水生嫂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3.请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角度谈谈小说以“嘱托”为题的作用。
|
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匿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巡。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悟,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附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知制诰 擢:提拔 B.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示:看 C.拜给事中 拜:授予官职 D.然甚壮其意 壮:认为……豪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基本上包括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 B.“归沐”,本意指“回家洗发”,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皇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的曾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他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帝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2)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
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①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④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①梦得即刘禹锡。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刘、柳二人受政敌排挤连遭贬谪。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古时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刘禹锡曾写诗暗讽朝廷政治危机及新贵得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位友人临歧叙别,回望十年宦海沉浮,难料未来艰险。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述说了人生的艰辛惨淡。 B.颔联借风烟漫漫、草木森森的苍凉再点“憔悴”,又借古代名将自比,悲戚中带有乐观自勉之意。 C.颈联分析了被排挤的原因,但皆是反语,实为调侃与解嘲,暗含愤懑不平与不改节操的坚毅。 D.尾联呼应题目,点明主题。用夸张手法以泪之多述情之深,同时委婉明志,将抒情与明志巧妙融合。 2.有人评价本诗“至怨至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悲怨”的原因。
|
6. 难度:中等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关于“学”与“思”在荀子《劝学》中也有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勾画出了英雄当年驰骋沙场,收拾河山的豪壮场景。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篇文章,颠来倒去,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zèng),像个瘪三吗? B.尼采就自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jǐ)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C.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chóng)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治疗,对美好事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zhè)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骄傲的人最终会黯然失色,谦虚的人才会永远鹤立鸡群,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 B.烦闷无助时,她总是习惯于一个人来到海边,面对大海,望洋兴叹,心情仿佛一下子好了许多。 C.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D.通往胜利的道路,因布满牺牲而铭心刻骨;实现梦想的征程,因艰苦卓绝而荡气回肠。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1986年,在袁隆平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喜看稻菽千重浪》) B.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读书:目的和前提》) C.大约四百多年左右的时间里,地坛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我与地坛》) D.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的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
10.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某报社为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撰写的征稿启事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庆祝新中国70周年生日,给“书香锦城,文化兴市”活动抛砖引玉,我报特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征文要求:紧扣主题,弘扬正能量,讴歌新时代,抒发家国情怀。真诚欢迎广大市民踊跃惠赠稿件,来稿如需斧正,编辑部将垂询您的意见。
|
11. 难度:中等 | |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历史对于个人并①____点缀的饰物,②____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③____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④____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⑤____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⑥____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
1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2019年已经成为过去。作为高一学生的你们,一定经历了欢喜或者忧伤、收获或者失望吧?站在2020年的起跑线上,你准备好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未来的你了吗?展望未来,你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怎样的发展规划来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呢? 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与感悟。 要求: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