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 长达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与绵延的万里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长城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运河的文物保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运、水利灌溉的生命线。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其特色的内河文化。 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定令人忧虑。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原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因此,亟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化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大运河及其沿岸相关古迹不仅应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河段缺水,大运河已经是衰败不堪。 B.乱开支流,截流用水,管理不善,大运河的保护现状令人忧虑。 C.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大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常被随意改拆。 D.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运河实际上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B.从开凿时间和规模上看,大运河是世界同类工程所无法企及的。 C.部分河段借用湖泊和河流,影响到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地。 D.大运河的文物价值至今没有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肯定和保护。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有利于提升沿岸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传扬其“古代文化长廊”的美誉。 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C.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从而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D.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历史上极具内河文化特色的大运河将会呈现出新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
|
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因此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因此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因此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学书不成,去 去:离开 B.又不肯竟学 竟:完全,完整 C.毋妄言,族矣 族:灭族 D.皆已惮籍矣 惮:嫉妒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此项梁乃教籍兵法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 B.封于项,故姓项氏 以故事得已。 C.项氏世世为楚将 臣为韩王送沛公 D.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以是知其能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项籍小时候,学文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难道敢说今后能够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尽管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高力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马上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4.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2〕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
3.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1.结合“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中,作者是怎么样抒情的?
|
4. 难度:简单 | |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屈原《离骚》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
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三道人生试题 邱成立 上大学的第二年,学校开了一门课程叫《人生》。 开学第一天,第一次上《人生》课,李老师先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说他叫李毅然,和我们的共和国同一天过生日。在那个学校教学差不多十多年了。然后就说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同学们听了都特别惊奇,刚刚开学,还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如何考试呢? 李老师笑眯眯地说:“说起来是考试,事实上也确实是个小调查。内容特别简单,只有三道题目。”李老师顿了顿,看大伙依旧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脸上又堆满了笑容,说:“下面我开始出题了。第一题,你们有谁记得父母的生日吗?”听了李老师的话,特别多同学愣住了,只有少数几个女生举起了手。李老师数了数举手的人数,轻轻地点了点头,又说:“学校有四个门卫,每两人一班轮流看大门,谁能说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这一下大伙傻眼了。尽管大伙经常从校门口出入,也明白这几个门卫分别是赵师傅、李师傅、王师傅、张师傅,可具体到每个人叫什么名字,还真说不出来。 李老师看大伙哑口无言的样子,又笑了,接着抛出了第三个问题:“你是否经常反省自己?”这一问,所有的同学都低下了头。 教室里静默了一会儿,李老师说话了:“《人生》这门课程,旨在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导我们今后如何立身处世、做人成才。今天的三道考题,能够说是对同学们做一个检验。” “第一题,记住父母的生日。”李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孝道”两个字。“孝道教人善良。心存孝道的人,才会有善的根苗,有善的根苗,才可能开出善花,结出善果。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更可不能尊重别人。所以,尊重父母并不仅仅是记住父母的生日,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孝敬父母。 “第二题,记住你周围每一个人的名字,尊重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能够使自己宽厚。基石宽厚才能负重,人心宽厚才能做大事业。” “最后一题,假如你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门卫的名字,那么,你就该反省自己了。”说到那个地方,李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反省”两个字,“反省促人进步,有反省才会有悔悟,有悔悟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才的可能。” 这一课使每一个同学终身难忘。 二十年后,全班同学在广州大酒店聚会。班长让大伙介绍一下自己二十年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全班四十多个同学特别快都说完了,最后,班长说话了:“同学们,大伙在李老师这三道人生试题的指引下,每个人都有了自己想要的收获。我想再问大伙两个问题,不明白大伙能不能回答出来?” 大伙异口同声地说:“什么问题?快说吧!” 班长说:“李老师给了我们那么大的关心,谁能说出李老师叫什么名字?”大伙听了,一下子都愣住了。是啊,上学的时候,成天李老师李老师地叫,是不能、也不敢叫李老师的名字的。毕业之后,一提起来依旧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也没叫过李老师的名字。班长这一问,还真把大伙难为住了。 班长看大伙都不吱声了,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不明白李老师的名字,是因为我们基本上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那么,有谁明白李老师的生日是哪一天呢?” 大伙听后,又一次沉默了。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明白李老师的生日是哪一天。 班长的脸色严肃起来了:“同学们!我觉得人生的试题应该还有第四道,那确实是: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有人说:人的一生,选对伴侣,幸福一生;选对环境,欢乐一生;选对朋友,甜蜜一生;选对行业,成就一生。那么,选对老师呢?” 一个同学不假思索地说:“选对老师,智慧一生。” “那么,我们该不该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呢?”班长的话音尽管不高,却重重地砸在了每一个同学的内心。 〔1〕、以下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李老师“说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同时也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李老师看大伙哑口无言的样子,又笑了”这句话反映出李老师因为自己的问题难住学生而得意。 C、小说中李老师强调尊重父母并不仅仅是记住父母的生日,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孝敬父母。 D、小说写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主要是为了批判同学们上课精力不集中。 E、“班长的话音尽管不高,却重重地砸在了每一个同学的内心”表现了同学们受到的震动之大。 〔2〕小说一开头,李老师就作了自我介绍,这有何作用? 〔3〕如何理解李老师说的“假如你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门卫的名字,那么你就该反省自己了”? 〔4〕班长认为人生的试题还有第四道: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你同意吗?请联系文本与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妨碍。这种妨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可不能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慨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确实是那个道理。人之因此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那么又直截了当或间接地妨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确实是乱世出奇才的必定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因此青少年时的陶渊明,尽管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确实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截了当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那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因此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真的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依旧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1〕以下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B、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缘故。 C、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D、“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那么又直截了当或间接地妨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2〕“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 〔3〕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依旧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7. 难度:中等 | |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2017年2月10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迎来了降雪,对山东、河南、河北等数月未见一滴雨的旱区来说,毛毛小雪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B.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应当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步推进,假如揠苗助长,那将会因为出现新的城市弊病而得不偿失。 C.2017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以幽默、风趣、诙谐、轻松的语言,逗得观众开怀大笑,欢乐的时光瞬间便付诸东流了。 D.近来,租房行情大涨,租赁纠纷频发,许多黑中介也活跃起来,想在这一行情中浑水摸鱼,大赚一笔。
|
8. 难度:中等 | |
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电子工业要迅速进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B.8月13日16时许,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境内凤凰至大兴机场公路正在兴建的沱江大桥,在拆除施工脚手架时全部垮塌,造成22人遇难。 C.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每一所大学周边,至少有20家以上的网吧几乎昼夜开放,尤其在周末,网吧里更是座无虚席。 D.加快西部地区进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努力进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一条能否进展西部经济的重要路子。
|
9. 难度:中等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 , , ; ,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 ②③①④⑤⑥ B. ③①⑤②④⑥ C. ②③⑥④①⑤ D. ③④②①⑥⑤
|
10. 难度:困难 | |
因公司张总开会,下面是他办公室的电话留言,假如你是张总的秘书,请整理一份电话记录。力求简明扼要,不超过40字左右。 张总,您好!我是艺花广告艺术有限公司的秘书小周。我们刘董和您约好明天在花园大酒店共进晚餐,他想确认一下是否为晚上6:30,在现代广场东边的那一家。您能够拨打13×××××××××。感谢!
|
11. 难度:困难 | |
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充完整。 甲同学说:我喜爱有丰富知识的作品,如此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乙同学说:我喜爱有深刻思想的作品,如此的作品能〔1〕_________。 丙同学说:我喜爱有审美情趣的作品,如此的作品能〔2〕_________。
|
1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依照要求写一篇许多于800字的文章。 50岁的杜伟新是广东德庆县一名一般的乡村教师,他17年省吃俭用,倾尽十万元的毕生积蓄,换来200多个各种证书,被称为“奖痴”,“穷得只剩下证书”。这名教师发表过许多诗歌,因此与“获奖”结下不解之缘。那些奖项的套路是大伙再熟悉不过的“作品入围”“杰出人物”之类,有花钱的,也有货真价实的。唯一不同的是,从天而降的奖项,多数人可能会一笑置之,或间或受之,杜伟新却都悉数收入囊中。他如此持续地成瘾成魔,造成妨碍工作,生活也日益窘迫,以致母亲患上癌症都难以尽力,不免令人喟叹。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