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现代文阅读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至令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琴、棋、书、画“四艺”中居于首位。

“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具有了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另外,“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古琴修身养性的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琴成为历代文人具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也成为他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自于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质,而这些品质又与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斫制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琴体.主要是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后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内部形成一个狭长的“共鸣箱”,然后再周身髹以厚厚的大漆。弹拨类的弦鸣乐器,是以弹拨极具张力的弦为振动,再与由面板和底板结合构成的共鸣体产生共振而发音的。琴的弦位较长,音量不大但余韵悠长,面板、底板浑厚且共鸣箱体积较小,特别是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这样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使共鸣体振动不充分且有传播阻碍,造成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音色特点。而这些特点,恰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中正平和”“温良敦厚”及“虚静简淡”的审美情趣相舍。可以说.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大类型。散音,指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出的空弦音,其特点是浑厚宏亮,共鸣性强,余音悠长。按音,指右手弹弦,左手指顺弦依徵位按弦所发出的声音。按音没有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相时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也主要是由按音表现的。泛音,为右手弹弦,左指对准徵位轻点琴弦.得音清亮空灵。泛音清脆、晶莹、纯净、明亮,有金属声,富于弹性,与散音的厚重深沉、按音的沉着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古琴还分为低音区、中音区与高音区三个不同的发音部位.低音区低沉浑厚、古朴苍老.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区则清亮圆润.富有穿透力而又具醇厚之韵。中音区取音“中和”。在琴曲中,这些充满矛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通过高妙的处理手法,使古琴的散音、按音、泛音及高、中、低音区调和在同一首曲中,使丰富的音色和谐统一。这恰与中国文人崇“和”的观念相契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已经流传了三千余年,它具有清、和、淡、稚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B.琴体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制成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内部形成狭长的共鸣箱;它以琴弦为振动.通过弹拨与共鸣体共振而发音。

C.古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特点,这与其共鸣箱体积较小、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等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相关。

D.古琴的发音部位分低、中、高三个音区。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弹奏时通过高妙的处理手法,它们就调合于一曲,丰富的音色和谐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特殊的斫制工艺.使琴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品质,而这些品质又是古琴具有神奇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B.弹奏者右手弹弦.左手指或顺弦依徵位按弦.或对准徵位轻点琴弦,就能弹出时而厚重深沉.时而沉着多变,时而清亮空灵的音调。

C.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主要由按音表现,虽然它不如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并且与泛音相比也沉着多变。

D.古琴音色的三大类型,特点各不相同;古琴的三个发音部位,乐音各不相同。在琴曲中.这些充满 矛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了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B.琴被列为四艺之首,西汉文人公认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顾况说众乐,琴之臣妾也.由此可见文人们对古琴的推崇与偏爱。

C.古琴用禁止淫邪、矫正人心的修身养性的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

D.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的审美情趣.是因为它所造成的音色特点,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审美情趣相合。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也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流传久远,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以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汇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因此杂剧由开封传来,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合于南人口味。这样柔缓婉转的声调,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融合。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未逸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此而产生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分别对不同时期杂剧繁荣的盛况有所记载。

B.南曲产生于临安,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合于南人口味。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属于杂剧。

C.元明之际的传奇出自杂剧,但与之前的杂剧有不同之处:后者有折数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个人独唱。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据说在北京演出时,曾轰动一时。

2.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柳永的《鹤冲天》的词句,是为了说明,北宋时期都城开封的杂剧习惯于浅斟低唱。

B.宋室南渡后的杂剧,保持了当年开封时期的特点,也难免受到南朝陈事旧音的影响,这使杂剧更为繁复多变。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汇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3.南宋杂剧、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曾非常繁荣,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这三者繁荣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道。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年0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2.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方面,简要分析他们的性格品质。

3.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有人认为她是患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稍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授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二年八月,诏加切责,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疏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四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及应援北平挫扼之路。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终违诏命。”上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显复陈三策,谓:“大军方在镇定,契丹必不南侵,车驾止驻澶渊,诏镇定出兵,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已而契丹请盟。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医疗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注),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注)信宿:连宿两夜,也可谓两三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B.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C.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D.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宗为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C.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和拜是授予官职,迁和黜则是贬官。

D.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身份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称为崩,大夫死则称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并赐给他这些书和一处宅第。

B.王显为人固执,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下诏斥责,直至后来被贬为刺史。

C.王显性格谨慎,有时没错也要请罪。咸平四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阵作战取胜,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而请罪。

D.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后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即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2)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四、情景默写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      ,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      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      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      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__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__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___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鸥鸟,常数万只聚在一起飞行,而它们飞行的步调惊人地一致,好像有一个总指挥在指挥着它们。其实,每只鸥鸟是通过观察身边七只鸥鸟行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以便与身边七只鸥鸟的飞行保持一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