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秦(luò) 思先祖父(jué)  抱救火(xīn)

B.霜露(bào)  如弃草(jiè)  胜负之(shù)

C.赵之君(yān)  牧以谗诛(jì)  与秦相较(tǎnɡ)

D.国者(wèi)  革灭尽(dài)  日月割(xuē)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B.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效也

C.获邑,大则得城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不能终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

A.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不赂秦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割,以趋于亡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六国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其疑        ④城之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 (途径,道路,名词)   ②六国丧 (交互,彼此,副词)

③不能独 (完成,形容词)    ④理固宜 (这样,代词)

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⑥惜其用武而不也 (胜,形容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如,连词)  ⑧以天下之大 (如果,假如,连词)

⑨暴秦之欲无 (“厌”通“餍”,满足)⑩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A.①②③④⑥⑦⑧⑨ B.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⑥⑦⑨⑩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⑩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势弱

A.齐人勿附 B.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 D.师不必贤弟子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嬴而不助五国也

C.斗卮酒 D.失其所,不知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天下之民

C.孔子登泰山而 D.项伯杀人,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A. 盖失强援,不能独

B. 能守其土,不赂秦

C.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削月割,以趋于亡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割,以趋于亡 ②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

则获邑,则得城  ⑤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⑥常以身蔽沛公 

⑦披  ⑧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于齐   ⑩有卷天下,举宇内,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不利    兵:士兵

D.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有仲尼、墨翟之贤

B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C.此言得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赂者丧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五、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面对《六国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史论,史论的目的不在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B.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中心论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达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C.本文是论说文,其结构的严密,论点的鲜明,堪称古议论文之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别从“赂秦”“不赂秦”两类国家分析其弊端,又以假设申说如果六国不赂秦则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

D.最后,借古讽今,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而且首尾照应。

 

六、其他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将下面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在空缺处概括文本内容。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其西________(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__________

(3)以助其急_________(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_______

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5.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6.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料二子,亦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利害其外也  夺:改变 B.有未必然也     容:容许

C.贤之相       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其祸  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事有必至,理有固       天油作云,沛然下雨

B.月晕风       侣鱼虾友麋鹿

C.二公料二子       皮不存,毛将焉附

D.固有欺世而盗名者      皆美于徐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只要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到重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2)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 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之罪  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  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  辞:拒绝

2.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八、情景默写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 《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 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9)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10)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1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

(1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_______

(13)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九、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三楚中学报》设有四个版面,请在版面名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要求第二版与第一版、第四版与第三版字数相同,结构一致。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请为你班方队撰写一段校运动会入场式上经过主席台时的解说词。(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及其相关的信息,不超过8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