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 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bào) 弊在赂秦(luò)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wèi) 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
3. 难度:困难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独完(保全) 始速祸焉(招致) B.六国互丧(相继) 盖失强援(因为) C.非兵不利(兵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 D.率赂秦耶(概率) 洎牧以谗诛(等到)
|
4. 难度:困难 |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有远略 始:起初。 B.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 C.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 却:退却。
|
5. 难度:困难 | |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作为。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礼遇。
|
6. 难度:困难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相继。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道义。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 D.非兵不利 兵:兵器。
|
7. 难度:困难 | |
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 亡:失去。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跟随。 D.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
8. 难度:困难 |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泛指六国的。 B.胜负之数 数:次数。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 D.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
9. 难度:困难 |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 盖:因为。 B.始速祸焉 速:招致。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向下。 D.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
10. 难度:困难 | |
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B.则胜负之数 C.奉之弥繁 D.暴秦之欲无厌
|
11. 难度:困难 | |
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12. 难度:困难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思厥先祖父 B.可谓智力孤危 C.至于颠覆 D.盖失强援
|
13. 难度:困难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子孙视之不甚惜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
14. 难度:困难 | |
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15. 难度:困难 | |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此言得之 未得与项羽相见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晋陶渊明独爱菊 D.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
16. 难度:困难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与秦相较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C.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至丹以荆卿为计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17. 难度:困难 |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地事秦 吾得兄事之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C.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子孙视之不甚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18. 难度:困难 | |
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以有尺寸之地④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洎牧以谗诛⑦以趋于亡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⑥/②⑤/③/④/⑦ C.①④②/⑤/③/⑥⑦ D.①⑥⑦/②④/③⑤
|
19. 难度:困难 |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20. 难度:困难 | |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的“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得而兄事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21.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22. 难度:困难 | |
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洎牧以谗诛
|
23. 难度:困难 | |
下列对课文第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作者肯定了燕赵“用兵之效”,也点出了“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说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当初不这样做,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
24. 难度:困难 |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分别齐、燕、赵国的做法,证明了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作者认为燕、赵两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作者赞扬燕、赵两国“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但也批评燕国用荆轲刺秦之计,赵国错杀李牧这员良将。 D.作者认为如果六国不赂秦,就可以战胜秦国,不会灭亡。
|
25. 难度:困难 |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宗明义,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先双重否定,后又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说明了赂秦必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 C.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数量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败的损失差不多。 D.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