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7篇六国论
一、其他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根据《六国论》相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打√,错误打×)

(1)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_____

(2)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代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_____

(3)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_____

(4)《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_____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请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_____            A. 途径           B. 原因

(2)子孙之不甚惜_____                    A. 对待           B. 比较

(3)奉之繁,侵之愈急_____                A. 满,遍         B. 更加

(4)赢而不助五国也_____                  A. 亲附,亲近     B. 和,跟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请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较秦所得,与点胜而得者

暴秦欲无厌

(2)有尺寸之地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3)后得一夕安寝

至于颠覆,理固宜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__________________

(2)暴秦之欲无                   __________________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__________________

(4)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 B.小则获邑,则得城

C.故不战而强弱负已判矣 D.能守其土,不赂秦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终继五国灭(迁:改变)

B.不在战矣(固:本来)                        不得已(诚:实在)

C.以予人(举:全部)                          则胜负之,存亡之理(数:天数,命运)

D.五国丧,齐亦不免矣(既:已经)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确定,断定)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B.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C.惜其用武不终也 D.二败三胜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房地产和土地财政依赖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抱薪救火与釜底抽薪的博弈往往并行。

②疯狂的股市使很多人倒在了未知的黎明前,然而前路还未看清,许多幸存者似乎又要开始重蹈覆辙了。

③未来几年,随着TPP的合拢,中国将丧失WTO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世界工厂的地位将随之日削月割

④年近八旬的老人根本无法接受失去唯一的孙子的事实,每天都以泪洗面,食不下咽

⑤午饭只有一块面包和一盒牛奶,这对于一个劳累了半天的饥肠辘辘的人来说,真是欲壑难填

⑥只见这位老人满面愁容地坐在路边。据旁边的一位环卫工人介绍,老人已经筚路蓝缕许多时日了。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③④⑥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导致我国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大量流失,而匠人身上那种似乎与生俱来的“匠人精神”,也渐被世人遗忘。

B.不论从专业程度、品质规模还是关注范围来看,视频网站自制的视频内容在短期之内都不能与卫视播出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相提并论。

C.为防止扬尘污染,环保局要求工地对建筑垃圾采取严格的防尘措施,并要求所有未采取湿法作业的拆迁工地全部停止施工并给予处罚。

D.朝鲜近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美国、日本、韩国纷纷指责朝鲜发射卫星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将下列句子合成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②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并“施之于今”。

③苏洵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④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⑤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⑥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A. ③①⑤⑥④②    B. ⑥②④⑤①③    C. ⑤③④②⑥①    D. ⑥④①③②⑤

 

三、情景默写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根据要求,默写《六国论》中的相关名句。

(1)作者在《六国论》中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四、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三段论是以一个大前提(一般性原则)以及一个小前提(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引申出一个符合大前提的结论(特殊化陈述)的过程。请根据示例,按要求答题。

示例:

所有公民都要遵守法律,(大前提)

张三是公民,(小前提)

所以,张三要进守法律。(结论)

题目:

假定:(1)所有的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

(2)所有的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

(3)绝没有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

(4)A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

请根据以上条件,判定以下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写出序号,并依据示例的形式,写出正确结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①A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②A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正确结论(序号):______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面是某同学在生活中的语言交际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昨天上午,我到你家拜访了你家父。没想到,一进寒舍,他在家恭候多时了。临走时,我把大作送给他,说有问题还会来垂询,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深圳图书馆是被称为鹏城的深圳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深圳的地标建筑。下面是深圳图书馆为新馆征集标识活动中的人选作品之一。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标识寓意,要求主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楚义帝(注)

[清]查礼

天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出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你。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跟踪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将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有删改)

(注)  楚义帝:即战国楚怀王之孙,名心。秦末,范增说项梁立楚后,乃于民间得心,义帝为人牧羊,被立为楚怀王。王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沛公先入,守关,项羽攻破之,使人致命怀王,王曰:“如约。”籍怒,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促之行,令人击杀之于江中。

1.下列以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B.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C.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D.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军,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后常用以指代国家。

B.祀,“国之大事也”,中国有为祖先置备供品,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的习俗。“不祀”即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朝南而坐。

D.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湖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关中。在今侠西一带。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B.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也是义帝的失误。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他的佐命之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

(2)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 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侧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侯生:侯嬴,信陵君门下食堂客。原为魏都大梁夷门看守。②如姬:魏王宠妾。因信陵君为其报父仇,故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B.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C.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D.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古代代朝廷封官、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的凭证。分为两半,合二为一方生效。

B.婚姻:男女结合为夫妻,嫁娶;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后者。

C.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楚、燕、齐。

D.社稷:社,古代指五谷之神意;稷,古代指土地之神。象征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唇齿相依,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国的屏障。

B.作者认为通过“窃符”而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并不是信陵君的罪过。

C.作者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和平原君。

D.作者认为信陵君备受时人尊崇,致使时人和邻国不知魏国还有魏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

(2)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