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山中作①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蓠。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③去官迟。 草间蛩④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陶令:陶渊明。④蛩: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自谦的说法,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B. 颔联两句用了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C. 尾联两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 D. 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比喻等。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2.诗歌颈联常为人称道,请结合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等,对颈联进行简要赏析。
|
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蒙纱的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谓显贵出行,随从者前呼后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的三、四句,笔锋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B.“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写出词人的愉悦之情。 C.开头与结尾形成对比,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走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D.全词着眼点不在写灯节的繁华热闹和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 (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双关、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4.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书事 赵鼎①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谪,绝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会携全家上坟祭扫。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
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②。 (注)①周必大: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诗人从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两个“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然感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描写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听到“一声寒雁”的叫声,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诗,用词考究。“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
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嘉祥驿 [唐]卢渥 交亲荣饯洛城空①,秉钺戎装上将同。 星使自天丹诏下,雕鞍照地数程中。 马嘶静谷声偏响,旆映晴山色更红。 到后定知人易化,满街棠树②有遗风。 注释: ①唐僖宗乾符初年,年已六十岁的卢渥,出任陕观察使,洛阳饯送者甚多,“洛阳为之一空”。②棠树:《诗经·小雅》中以“棠棣之花”,喻指兄弟情义,此有和睦兴旺之意。 1.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写自己辞别故交亲人,穿上戎装,手持斧钺,有着上将一样的凛凛威风,志得意满之情尽显眼前。 B. “星使”指皇帝的使者,“单诏”指皇帝的诏书,此联写自从皇帝派遣使者颁下诏书,自己一直日夜兼程。 C. 诗的尾联猜想治所得百姓一定容易教化,百姓和睦,有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表明作者对完成使命充满信心。 D. 整首诗从眼前的景况写起,到预测未来结束,中间两联描述事由和路上见闻,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五违和之感。 2.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简要赏析。
|
7.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绮罗香·红叶 张炎①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③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这一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②舣:停船靠岸。③长安:代指元都的人们。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 C.“似花绕”“断霞千缕”都用比喻展现红叶的艳丽明媚,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D.“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
|
8.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