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哲学的任务是 A. 追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 c. 获得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
2. 难度:中等 | |
如何看待自然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下列组合选择中,全部属于世界观的是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的 ②人的生存发展是依赖于自然的 ③人的实践活动受自身意识的影响 ④中国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说明 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的进步推动着具体科学的发展 C. 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和基础 D. 具体科学与哲学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
4. 难度:中等 | |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 物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 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不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 水是万物的始基 B.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
6. 难度:中等 | |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应 B. 规律对于人们的活动不都是有意义的 C. 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 人们面对客观规律不是无能为力的
|
7. 难度:中等 | |
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观念形态的重要内容 A. 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B.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 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D.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8. 难度:中等 | |
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错误在于 A. 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B. 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C. 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 肯定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
9. 难度:中等 | |
2010年春夏季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真实记录了我国社会与国际社会今年春夏季走过的轨迹:地震、上海世博会、低碳、房价调控、南非世界杯、维和警察、债务危机、校园安全、十二五规划、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客观地映照了时代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社会现象,反映了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热点、焦点信息。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具有创造性,可以创造出新的东西 C. 我国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社会 D. 经济活动决定人的认识活动
|
10. 难度:中等 | |
“正是有了我们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②第一种属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③第二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④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
11. 难度:中等 | |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客观实在”是指 ①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②物质具有的固有属性 ③各种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④物质具有的唯一特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12. 难度:中等 | |
该图反映的哲理是 A. 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B. 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不能称其为部分 C.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D.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
13. 难度:中等 | |
该图是杭州的城市标志。该标志是以篆书“杭”字演变而来。城标运用江南建筑中标志性的翘屋角、圆拱门作为表现形式,将航船、城郭、建筑、园林、拱桥等诸多要素融入其中,巧妙地表达了城市、航船、建筑、园林、拱桥与水的亲近感。它是杭州城市独特文化和精神的直观展现。这说明艺术创作 ①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②根源于现实生活 ③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 ④完全是想象力的产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
14. 难度:中等 | |
某一动物死后,它所有的生理机能都停止了活动,当把它焚烧后,这一动物就不存在了。这说明 A. 物质的运动停止了 B. 物质的运动形式没有改变 C. 物质有生有灭 D. 被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
15.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针对这两种观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两者都正确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 两者都错误地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C. 前者承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 后者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
16. 难度:中等 | |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17. 难度:中等 | |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这说明 A.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 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
18.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中,哪些属于规律 ①日夜更替,四季变化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④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⑤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⑥万有引力 A. ①④⑤⑥ B. ③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⑥
|
19. 难度:中等 | |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客观地说,有的领导干部也确实把问题的症结认清了,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了,在认识的层面展现了应有的领导水平。但要求了不等于落实了,规划了不等于实施了,指出了不等于解决了。据此材料回答19—20题。 1.求真了还要务实。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中的“求真”是指 A.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 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 找出物质和意识的区别 D. 探究生命的起源 2.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 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其中的哲理是 A.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B. 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c. 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D.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
|
20. 难度:中等 | |
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句话主要告诉人们 A. 不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要经过客观世界的检验 B. 正确的思想意识、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 C. 有了人脑再加上现实就等于意识 D. 观念等于经验,经验等于意识,所以意识来源于人脑的观念
|
21. 难度:中等 | |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然而他们写出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①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②人脑对鬼神的虚幻的反映 ③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④可以在人间找到它的原型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
22. 难度:中等 | |
世界上最大的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北京2008年奥运会比赛场馆——“鸟巢”,都是先由工程师设计,后由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来完成的。这说明 A. 人们能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B. 有客观存在就能形成人的意识 c. 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先于物质产生 D. 意识决定物质,是本原
|
23. 难度:中等 | |
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甲、乙的观点 A. 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 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 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 都正确,前者是就物质总体而言,后者是就具体事物而言
|
24. 难度:中等 | |
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上述材料表明 A. 电脑最终也会具有意识 B. 电脑能够模拟人脑,是人脑的延伸 C. 电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D. 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
25. 难度:中等 | |
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26. 难度:中等 | |
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当我们面对这幅画的时候,图形与文字共同组成的这幅画又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表达两者关系的有 ①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 ②艺术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③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 ④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
27. 难度:中等 | |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 舆论导向对事物发展有决定作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 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28. 难度:中等 | |
天气预报之所以要更加准确,除了2008年奥运会每个场馆需要具体气象信息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也在要求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细。这表明 A. 只要人类需要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B.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发展 D.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29. 难度:中等 | |
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 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30. 难度:中等 | |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的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
31. 难度:中等 |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 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32. 难度:中等 | |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 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
33. 难度:中等 | |
思维着的精神之所以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因为它 ①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存在 ②直接反映了客观存在 ③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④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
34. 难度:中等 | |
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A. 蜘蛛结网 B.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C. 医生治病 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
35. 难度:中等 | |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____ _____,哲学是具体科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对具体科学有_____ _____。
|
36. 难度:中等 | |||||||||||
在空格里作答,紧扣题意,简明扼要
|
37. 难度:中等 | |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_____________的必然的___________的联系。
|
38. 难度:中等 | |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行之,明也。” 这一名言体现的认识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9. 难度:中等 | |
机械设计中,“等强原则”是指设计一个零件要使每个部分的强度相等,这样才能保证机器整体使用寿命相等,不会因部分零件报废造成浪费。“等强原则”符合_____的方法论要求。
|
40. 难度:中等 | |
屠呦呦于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藉、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终于在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 抗疟发掘的成功。……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于1972年8-10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