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甘肃省高二文科上期期中考试政治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南阳画家傅保欣精心创作的山水画《巍巍伏牛八百里》,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八百里伏牛山的自然美。对此,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伏牛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D.山水画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对当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程度不断加深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C.文化与经济互为基础相互决定

D.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

1.中国古代就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说法。从文化视角来看,上述观点可以理解为

A.文化的力量就其实质来说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

B.在国际竞争中,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转化为战胜对手的硬国力

C.文化是有形的,但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无形的

D.和平竞争是战胜对手最高效、最有力的手段

2.美国一著名专家曾评论说,“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论调,应坚决予以反击

B.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务之急

C.上述观点否认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成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D.上述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之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化、白热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以下关于文化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一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  ②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所塑造

③当今时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不分彼此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种“正能量”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士不可以不弘毅”之句中的“士”在封建时代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即“学而不仕者皆为士”。在我国封建社会,“士”为阶层划分(即士、农、工、商)中的“人上之人”。由此可知,兰州一中创校早期立“弘毅”为校训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人上之人”的“士”。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显然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时代要求相悖,这意味着对今天的兰州一中人来说,秉承和发扬“弘毅”精神和“乐育”思想应该

①处理好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②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③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反对文化守旧主义  ④以我为主,推陈出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汉文化圈”各国的重要节日,但各国各地的春节习俗都有所不同:中国贴对联放爆竹,韩国祭祖先喝米糕汤,越南则祭神灵吃粽子。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节日是展示民俗文化的舞台          ②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③文化因民族性而发展,因多样性而繁荣    ④人的精神活动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繁荣当代文化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③发展民族文化要互利平等、取长补短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香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港湾,生活在此的普通居民创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的词汇,“hold住”就是其中一个。“hold住”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能有所控制、把持和坚持,要充满自信,从容应对。该词语在2011因一档电视节目而爆红网络,成为新的流行词汇。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创新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每年一度的“兰洽会”,不仅为甘肃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为宣传甘肃和兰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加大对甘肃和兰州的推介力度提供了战略性平台。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说明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贸易方针

③对外经贸活动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近年来,许多国家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通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使其得到更便利、更安全、更持久的保存,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遗产享用的社会化和公众化。这就是说

A.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必由之路

B.现代科学技术为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C.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传统文化传媒让位于数字化传媒

D.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农村超市在为农民购买日用消费品提供便利的同时,还从诸多方面改变了农民过春节的习俗:以前农民每到春节都要大量准备年货,但现在超市开进乡村,农村购物与城市一样方便,不少农民春节不再大量准备年货,只要够几天吃用就行。这说明

A.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B.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C.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很强的继承性

D.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等,都成为人类文化鼎盛的重要历史节点。这说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B.摆脱禁锢、解放思想是创造文化辉煌的重要前提

C.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教育的特定功能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近10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辛亥革命作为一次革命运动和重大政治事件,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和文化的大发展。这表明

A.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

B.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

C.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前进动力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文化工作者带来的不仅是下基层采访和有质量的稿件,更带来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震撼。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其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中的文字清晰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

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史书典籍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这是学者对我国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异的一种描述。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                     ②中华古代文化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文化区域特色的重要因素   ④自然因素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2012年5月,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文化盛事之一的伦敦国际书展隆重举行,本届国际书展成为集中展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种文明成果的最大平台。假如你是一名新闻记者,被派往英国伦敦报道这一盛事,你认为下列哪组关键词最适合撰写该新闻稿。

A.文化交流 文化融合 文化趋同         B.文化传播 文化交融 文化平等

C.文化传播 文化借鉴 文化渗透         D.文化繁荣 文化渗透 文化创新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中国书法的奥秘在于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人生的艺术写照。材料说明

①中国书法、中国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

④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怀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一致的是

①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③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涌现出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

A.民族性              B.时代性            C.平等性             D.开放性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已故中国民主同盟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十六字箴言,对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正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意蕴深远的启发。

(1)请你简要解释费孝通“十六字箴言”所蕴含的正确文化态度。(6分)

(2)请据此谈谈你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认识。(6分)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1928年的油画作品,所描绘的是《史记·田丹列传》中的农民起义领袖田横在刘邦称帝后,将到洛阳招安,他手下忠心的500名战士为他送行的情景。这幅巨大的历史画作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徐悲鸿以其作品的创新被誉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典范和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的艺术之路给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创新具有哪些重要的启示?(12分)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材料一:以下是我校高二年级一位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兰州市××区农村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农村一些地方文化生活“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赌钱(打麻将、六合彩)”的现象普遍存在,算命、看风水等迷信活动十分突出。农村文化生活内容单薄、创新乏力,农村文化传播只有电视、广播、报纸等几种简单的形式,绘画雕刻、纺织剪纸、杂技花灯等传统文化的覆盖面不升反降,电脑网络、数字电影等文化形式进入缓慢、推广困难,更难见到创新农村文化形式的新举措和新尝试。

材料二: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重要作用的角度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解决“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意义。(13分)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虽然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于沿海,但甘肃人的精神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是陇原儿女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融汇时代改革创新元素的文化成果。在这种精神阳光的沐浴下,以“诚实守信、包容创新、执著坚韧、团结奋进”为主要特征的陇人品格,激荡着每一个甘肃人的创造活力,点燃了每一个甘肃人为加快甘肃发展奉献进取的巨大热情。

生发于陇原大地的铁人精神、庄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会宁县“三苦两乐”的教育精神,杨晓明精神、侯殿禄精神……这些拼搏创新、奉献和谐的精神财富,是对甘肃精神和陇人品格的最好凝练和诠释。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指出“甘肃精神、陇人品格”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并藉此分析,在实现甘肃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扬“甘肃精神”,塑造“陇人品格”的必要性。(13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