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西藏日喀则地区一中高二10月月考政治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2013年2月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执法督察工作已结束,考古人员新发现水下文化遗产12处。我国之所以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  )

A.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载体     

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明亮有美丽……”当年蔡琴在演唱这《你的眼神》时,就曾以特有的韵味打动过无数听众,在今春“我是歌手”的电视节目上,林志炫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演唱此歌,诠释经典,再次让人如痴如醉。由此可见,文化表演应该(   )

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②倡导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

③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 

④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回来,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一坛坛不是老兵遗骨,而是满满的乡愁。”这是《感动中国》栏目组对台湾老兵高秉涵的颁奖词,这说明(   )

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之久的

③两岸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④团结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习近平主席希望广大教师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些希望的文化依据有(   )

①文化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教师需要提升政治素养

③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团结奋斗的共同经济基础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孩子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3”第三季网络人物评选结果2013年10月10日揭晓,中国网民通过数十万张选票,选出了自己心中的“草根英雄”。开展“中国网事.感动2013”第三季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   )

①可以将精神力量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有利于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引领作用

③因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④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气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2013年3月24日上午,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的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来自海内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炎黄子孙,共同祭拜人文始祖。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祭拜黄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对祖国先进文化的认同和坚守         

B.2013年祭拜黄帝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C.2013年祭拜黄帝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D.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祭拜黄帝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对于传统艺术或者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进行复制,还是“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们无疑应该选择后者。这是因为(  )

A.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B.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

C.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D.文化具有继承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齐白石的一位朋友曾给他写信说:“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

①艺术创作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艺术创作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要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绘画大师。他继承了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者融之。”这表明(   )

①文化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文化在推陈出新中实现传承

③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④文化创新能增加传统文化的价值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影像的数字化使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这说明(  )

A.新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C.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科技、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日渐趋同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我们要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的积极成分,但也绝不能失掉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材料表明(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异域文化日渐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 

④文化发展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图说明(  )

满分5 manfen5.com

A.对传统文化要加以改造和剔除         

B.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创造新文化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对以上传媒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它们是现代传媒 

②它们是古代传媒与现代传媒的混合体

③它们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它们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界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作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重要视觉艺术展览项目,“心灵的景象——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展”在澳大利亚拉开帷幕,渲染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从6月份开始的主题为“感受中国”的“中国文化年”,是迄今在澳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宣传活动。下列关于中澳文化交流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②要充分吸收澳大利亚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推陈出新 

④要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无论是公元2世纪东传的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融合,还是起始于西汉“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无不证明中华民族始终在吸纳异质文化,同时也在感染异质文化,从而造就了几千年的多样文化共生并存、相辅相成的融合态势。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交流导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却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作家、大诗人、大书画家。这说明(   )

①先进的文化源于发达的经济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对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在有限时间里读更多的书。我们可以通过读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科普类书籍等,感悟人生道理,了解领袖、爱国先贤、科学家等人物的高尚情操和执着追求,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主要说明了(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在有些时候对人是没有影响的

C.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D.人们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是积极主动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2015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3周年。73年来,“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现在的歌词中。如《青花瓷》中的“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霜总是千年的风霜”,《荷塘月色》中的“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这种风格的创作说明(  )

A.古今整合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         

B.中外整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

C.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实现作品创新    

D.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源头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法国人大多以卢浮宫、凡尔赛宫、奥赛博物馆等为自豪,他们把这些文化遗产以“国家”的名义免费向公众开放,使每个人都认识到“文化遗产就在我身边”。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  )

A.能保持自己思想文化上的独立,拒绝外来文化         

B.能让自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C.能使自己民族文化不被世界文化融合    

D.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又能形成公众的民族认同感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启示我们( )

A.要推动各国文化共同繁荣         

B.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C.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化信仰中心。同样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印度的佛教大都失传了,中华佛教却繁荣昌盛,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这说明( )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列对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对待传统文化,应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应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宜昌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文化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如评选、宣传行业能手和劳模,积极培养各类民间艺人,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以乡镇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让人民群众自创自乐;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书屋”,推广发家致富知识;借村委会换届选举,举办各种讲座,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素养,打造和谐村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及其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新时期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探究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什么文化形式?简述这种形式的作用。(3分)

(2)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12分)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世界,粮食危机、环境危机频频出现,反对铺张浪费正成为全球性潮流。在中国,餐桌消费由来已久。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000多亿元的餐桌浪费,被倒掉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其中“面子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奢华浪费的吃饭方式成为中国人讲面子、讲排场、体现热情的表达方式。浪费折射出奢华的思想观念和浮华的社会心态。

材料二泛泛给每个中国人强扣一项浪费粮食的帽子,是不公平的,公款吃喝才是浪费的大头。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首先要拿公权开刀,堵住公款消费的通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既是对社会公共财富的节约,也是对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尊重。

材料三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餐馆一般不设包间,甚至总理、部长也得都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餐。政府不能随便请客吃饭。政府的财务制度卡得很严,报销手续复杂,即便是普通宴请,也要首先填写请客申请表,详细说明请什么人、大概价格、请客目的。

(1)结合材料,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消费的知识,谈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8分)

(2)请你从政府的角度谈谈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并就减少乃至杜绝餐桌浪费向政府提出三条建议,并指出其政治生活依据。(8分)

(3)试分别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6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