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随着社会的变迁,春节出现父母到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市“逆向探亲”等新风俗,人们对“家”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只要亲人团圆,何处不是家?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种变化体现了 ①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④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2. 难度:中等 | |
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族观众,抒发亲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变成全方位的“去哪儿体”,人们开出了长长的去哪儿了清单,有戏谑,有吐槽,有感伤,更有真真切切的疑问。这说明 ①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吉林省梨树县,有一群农民诗人,他们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辛勤耕作,用原汁原味的词语写诗,表达对生活、对土地、对生命的朴实情感和真实感受。这说明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文化创作需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文化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4. 难度:中等 | |
在苏州举行的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有一个亮点:一块完整的LED屏幕围绕比赛桌,屏幕上的信息有赞助商广告、有苏州古典园林风光和现代地标风貌,把参赛者和观众引向苏州文化之旅。这告诉我们 A.文化传播能够推动科技发展 B.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体育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基础 D.科技手段有效促进经济与文化交融
|
5. 难度:中等 | |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既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了国际平台,也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了中国平台。两个平台的搭建 A.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B.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 C.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D.加快了各民族文化融合,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
|
6. 难度:中等 | |
羊年央视春晚首次尝试微信互动,把数亿观众拉进了互动的“圈子”,科技让春晚不再有时空阻隔。这体现了 A.大众传媒依托科技,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B.内容丰富、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 C.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
|
7. 难度:中等 | |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近平对“去中国化”的批评,其依据在于 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吸收外来文化会消解文化的民族特色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立足传统文化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8. 难度:中等 | |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用“凤凰涅槃”的方式将自己平凡的生命与他的作品融为一体,用爱和责任铸就追求梦想的“路遥精神”,惠泽亿万大众的心灵,成为千千万万读者励志向前的动力和精神财富。这体现了 A.劳动和奉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B.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D.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
9. 难度:中等 | |
《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改变祖祖辈辈生活方式的渴望,对土地的复杂感情,还有他们的自尊与奋斗,道出了一代青年的“中国梦”,更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奋斗与励志,既“叫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又“叫座”——畅销了几十年。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 ①都是传统和时尚的统一 ②应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④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0. 难度:中等 | |
某市紧紧围绕宣传阐释、学习教育、典型培树、文化传播“四大系列”,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系列活动的各项任务。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要求 ①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②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 ③树立并不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1. 难度:中等 | |
新的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对于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出了亲民化、优质化、个性化的新要求。为此,我们应该 ①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扶持流行文化 ③把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12. 难度:简单 | |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 ①弘扬主旋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②强基固本,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③引领思潮,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基础 ④凝聚共识,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 难度:中等 |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山东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系列举措:加强古籍整理,出版文化典籍和学术专著;创新“图书馆+书院”的模式,拉近民众与传统文化距离;加强文物保护,推选2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齐鲁文化走出去打响孔子品牌,澳亚文化节“聚焦山东”让独具魅力的齐鲁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材料二:山东省D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注意挖掘发现和宣传富有时代特色的先模人物和群体,如“微尘”爱心团体、“爱心驿站”志愿服务队和“感动D市”十佳道德模范等。草根榜样平凡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精神,可敬、可亲、可学,能凝聚起强大的道德力量,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弘扬传统文化举措的积极作用。 (2)阐释材料二蕴含的价值观道理。
|
14. 难度:中等 | |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1月召开的山东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再次将“齐鲁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称之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齐鲁文化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并包含有丰富的天下为公、以人为本、德法互济等政治主张。齐鲁文化中崇尚气节、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兼爱非攻、求同存异、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齐鲁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要大力弘扬齐鲁文化,对齐鲁文化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挖掘和阐发。 材料二: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某市,是齐鲁文化重要的发祥地。该市积极落实省人大会议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齐鲁文化,利用自身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区位优势,突出本地文化特色,研究制定本市整体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文化经济特区”,着力建设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传播体系;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两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1)说明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哪些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该市在挖掘和阐发齐鲁文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