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长泰一中等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年下学期第一次(4月)联考政治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某哲学家以分析幽默短信、讲述个人经历和与听众交流等方式,平实亲切地为听众们讲述了如何活用唯物辩证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等基础的人生哲学。由此可见 (    )   

生活中的真、善、美离不开哲学

哲学指导人们更好地追求真、善、美

追求真、善、美需要我们学好哲学

学好哲学就能追求到真、善、美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上帝创造世界

绝对精神决定万物的发展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A. ①②⑦    B. ④⑤⑥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关于两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提示出两者区别的是(  )

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获得 

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而哲学是完整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和哲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17年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258周年。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事实说明(  )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能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A. 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它们观点相左,名称各异。但所有的哲学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哲学基本派别的是(  )

A. 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物方生方死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C. 水是万物之始基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

D. 一切物质都具可知性除了经验,我们什么都不可能知道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做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就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经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也就是事前诸葛亮。哲学要成为事前诸葛亮事后诸葛亮需要(  )

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
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反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  )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辩证统一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改革开放近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创新已经被写入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被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

B. 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新时代前进的根本动力

C. 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把6000余枚小鼠早期胚胎带上了太空,经过数天太空旅行,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从细胞到囊胚的全程发育。这一实验首次证明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完全可以发育到囊胚阶段,迈出了解开人类太空繁衍谜团的第一步。这一实验(  )

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再一次印证了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将推动人类太空繁衍研究的不断深入       

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实践形式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 所有有形的物体    D. 除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20184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这是基于(  )

人们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能够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

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2017·北京文综)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揭示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展,这表明

A. 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 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任何物体在占据一个与自身体积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都占据与自身相等的空间,所以它是静止的。下列说法中,与此哲学观点对立的是(     )

A.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B.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力、我的经验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某地结合当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从哲学角度上这说明该地(     )

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具体发展思路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

④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201767日,智能教育机器人Aidam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与6名高考状元同台PK,分别解答2017年高考数学试题,完成整张试卷。Aidam10分钟内完成所有答卷,最终获得134分。所得分数超过其中两位状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Aidam”的诞生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Aidam”是人类智慧的物化,可以成长为新的实践主体

③“Aidam”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可以代替人脑

④“Aidam”的研发表明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对于留守老人来说,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可能不在经济方面,而在精神方面。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最希望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自己。精神上的慰藉之所以重要,最因为 (   )

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人的意识有时可以完全替代物质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金砖国家合作的目的和初心也得到了很好的实现。金砖国家合作的目的与初心得到实现说明(  )

意识活动能够把观念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主动反映客观世界的意识更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目的性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内在动力

真理性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近期,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揭示了转运蛋白进入细胞的原理,为治疗一些重大疾病提供了科学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一直在为此攻关,我国科学家的这项突破,也是该领域50多年研究中取得的世界级科研成果。这一成果的研究历程表明(  )

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只有一个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天文观测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不断深化着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识;天文科学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极大丰富了人类知识宝库。这一论述蕴含的哲理是(  )

天文观测是获得宇宙知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发展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201842日,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踏上归途“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任务,为探索和验证我国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立下汗马功劳。可见(  )

人类借助于科学仪器可以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科学仪器有助于延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实践的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先进的认识工具 

科学仪器可以替代人类对客观事物做出精确反映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下列诗句与贺词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效率不高,且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利用丰富、廉价的光线来无线传输数字信息,获得了更快更安全的传输效果。飞利浦近日宣布,在房地产公司正式应用LiFi网络技术。这表明(  )

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人们观念中的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的存在

真理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人类的实践活动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大会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一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并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的认识。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1)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2)某学校要在学生中开展一次校园美食文化节活动结合材料请你为该活动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2018年3月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某班学生对现行宪法的几次修改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次别

时间

增加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

1988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第二次

199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三次

1999

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第四次

2004

三个代表、三个文明、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五次

2018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研究结论

修宪是一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写入宪法,每次修改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行宪法的5次修改可以看到,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求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材料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重大决策。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党的十九大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的宪法的修改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 分析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探索。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