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单元同步练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遒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这说明意识()

A.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写照

C. 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D. 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复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相对时空观”认为:当物质运动达到一定的速度时,时间会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増大而变慢。根据相对论理论推算,当飞船以99.9%光速运动时,飞船内的人过了五天,而地球上则过了一年,如果人类能造出这样的飞船,人类就能够穿越未来。这表明

A.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 规律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C. 人们可以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

D. 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因势而建,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其造园准则运用的哲学思维有()

以客观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园林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尊重自然规律、建筑规律,将艺术融入自然和人文景观

通过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建筑艺术发展的需要

取各种建筑艺术的优势,在园林设计中实现各类艺术的融合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的数据显示:不管从生产角度,还是从消费角度,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向好势头持续发展。这一结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

B.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D. 思维与存在具有可知性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漫画(懒惰就像是一只笼子,关住了知识的仓库,让你一事无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B.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

C. 发挥意识对认识世界的促进作用

D. 要树立创新意识,打破枷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题文)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

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面漫画告诉我们()

世界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着

生活中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重要

改变自己是改变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天地不老——某市201路公交车上的最美寄语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天地不老”的现象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题文)人工智能研究团队指出,机器人会通过不断试错,记住那些能帮助它们完成某一任务的符号、单词和信号,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自己的循环神经网络中,从而学会了彼此合作和交流。随着研究人员提出的任务不断加码,语言也不断进化,最终,机器人学会了通过用不同的单词组成句子彼此交流,从而协同工作。这一研究表明()

机器人彼此协同工作使其行为具有社会性

机器人自主学习能力是主动创造性的表现

对人的思维模拟使机器人具有了交流功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不断获得自身的解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20179月,全国新人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新教材。新教材一年级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书大字,而不是字母aoe。专家解释,对刚走进学校的小朋友来说,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把拼音学习推后一个月左右,能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说明

①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②人们能认识事物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

③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客观与主观总是统一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中医将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其为七情。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但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情绪活动过久,超过了人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从哲学上看()

①“七情的产生是人们情绪变化的结果

②“正常精神活动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调控作用,合理调节自己的七情

④“七情是否是致病因素是由人的情绪决定的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通过对所处情景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悲苦哀愁的境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 

②哀愁情绪是所处情景的真实再现 

③哀愁情绪对所处情景具有决定作用

④诗人的哀愁情绪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题文)象形文字是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们对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灵的繁体)字就是一个缩影。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一竖代表联通天地,通达天地之人即为巫,三个口字代表念念有词,祈雨成功即为灵验。上述材料表明()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2017年11月2日,2017中国国际人工智能峰会在上海举行。有近400位行业高层出席本次峰会,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机器人以及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技术突破及难点、未来发展运作模式等问题。关于人工智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仅仅是人的意识的模拟、物化和延长 

②具备人的思维器官的功能,具有意识 

③可以离开社会存在而产生和不断发展 

④没有创造性,不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题文)科学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作“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

A. 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 意识对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2018112日,美国通用汽车(GM)发布了新一代无人驾驶汽车——CruiseAV,该车辆没有方向盘、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为全自动驾驶的汽车。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驾驶认知,并获得驾驶知识和驾驶技巧,使得汽车成为驾驶员自己。材料表明()

借助驾驶脑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驾驶脑替代人脑,体现人工智能的主动创造性

③“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

作为一种新型思维工具,驾驶脑可以全面替代驾驶员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要下好新时代社会发展这盘棋,必须正视新时代的新矛盾。唯有不回避当前社会仍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突出问题的复杂性,才有可能从社会发展走向社会全面进步。材料中的这一论断

①坚持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

②坚持了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坚持了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的统一

④坚持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理论探索总是走在实践探索之前 

②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 

④科学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明确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

A.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B. 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真理只有被推翻后,才能向前发展

D. 求索真理的历程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20171016日,美中欧多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波等多个波段的观测,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会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  )

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发展 对某一事物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真理性认识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从漫画《经济头脑》可以看出 (  )

客观事物具有复杂性 真理具有客观多样性 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9%。在旧增长方式后继乏力、新增长方式尚未建立的关键转型时期,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各方人士都有自己的研判。争议集中在中国经济是呈“U还是“L态势,这表明( )

真理与谬误之间是相对的,互相包含和渗透 

认识具有反复性,获得正确认识常常需要多次反复 

由于主体的方法、知识水平等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2017年8月底,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座谈会上,习近平介绍了中共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形成过程,他希望党外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中共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中共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党外人士意见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党外人士的认识活动更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综合不同主体的认识有利于发现真理

③认识得到不同主体的认同才具有针对性

④每一个认识主体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论断的认识。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大会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一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并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的认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