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人在问题中成长,在明白问题的过程中成功。”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 ) ①哲学是人们在生活中思考各种事物的产物 ②每个人只要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哲学 ③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④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2. 难度:简单 | |
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 ) A. 人与人的关系 B.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世界的关系 D.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
3. 难度:简单 | |
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 A. 都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B. 都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 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 D. 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
|
4. 难度:中等 | |
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白血病新致病基因。研究发现,DNMT3A突变使得该蛋白质的正常生物学功能受到影响,进而改变了下游一些重要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和表达水平,赋予了白血病细胞增殖和生长优势,最终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这说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③存在决定思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④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
5.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春秋时代的《管子》一书也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观点。上述两种观点 A. 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 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 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选项与“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观点相一致的是 ( ) A.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 我思故我在 C. 气者,理之依也 D.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
7. 难度:中等 | |
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④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8. 难度:中等 | |
(题文)2015年6月,随着中考和高考临近,拜“考试必过神”、选用“祈福笔”等一些另类的考前“讨彩头”方式在中学生群体中流行。心理专家认为,考生这种行为是一种心理减压方式,但切勿过度迷信。从哲学角度看,考生的这种思想属于(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
|
9. 难度:中等 | |
(题文)“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主要反映的哲理是( ) A. 世界的物质性 B.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10. 难度:中等 | |
下面漫画《四面“楚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②物质是运动的,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 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④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造福人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1. 难度:简单 | |
根据实际需要,我国部分地区实施人工降雪。人工降雪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温度,辅之以人工喷洒干冰,使雪花从云层中飘落。这表明( ) A. 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自然 B.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C. 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 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为人类造福
|
12. 难度:中等 | |
2016年8月,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自己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也许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 A. 营造了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 B. 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C. 拓展人类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D. 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客观存在基础
|
13. 难度:中等 | |
开车的人最怕汽车相撞出事故,所以没有汽车事故的未来一直是尖端技术研究的目标。最近,科学家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到2026年人们将会拥有一辆永远也不会相撞的汽车。材料体现了( ) A.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B.人们想得到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制造出来 C.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D.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
14. 难度:中等 | |
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
15. 难度:中等 | |
下面漫画启示我们,办事情必须( )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客观性 B. 坚持物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发挥意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D.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16. 难度:中等 | |
(题文)“世界无车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17. 难度:中等 | |
绿豆有清凉解毒的功效,这是真理。但说绿豆能包治百病,真理就变成了谬误。这说明( ) 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 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
18. 难度:简单 |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据此完成题。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大气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2.论断“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
19. 难度:中等 | |
过去,人们认为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物质存在形态越来越多:如第四态为等离子态、第五态为低温态,此外,还有高密态、液晶态……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物质形态有十多种,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种。材料表明 ①事物复杂性决定物质世界不可知性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认识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同步发展 ④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20. 难度:中等 | |
有人非常冷静地指出,中国国情决定中国私家车发展需要理智。按德国西部每1 000人有510辆车计算,达到同样水平,中国的汽车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67圈,如果那样,全世界生态系统会完全乱套。材料中对我国私家车发展的推测( ) A. 是从主观出发的表现 B. 并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为未来并不存在 C. 会导致错误 D. 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21.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 ④真理是永恒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漫画《大树的对话》,运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大树”之间对话的理解。 大树的对话
|
23. 难度:中等 | |
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理。
|
24. 难度:中等 | |
(2016课标全国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