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就是哲学。
|
2. 难度:中等 | |
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
3. 难度:中等 | |
规律和规则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4. 难度:中等 | |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唯一特性。
|
5. 难度:中等 |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
6. 难度:中等 |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
7. 难度:中等 | |
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
8. 难度:简单 | |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
9. 难度:中等 | |
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10. 难度:中等 | |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
11. 难度:中等 | |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一观点说明 A. 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都必须坚持以哲学为基础 B.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 具体科学与哲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D.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
12. 难度:中等 | |
哲学的两大阵营是指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
13. 难度:中等 | |
朱熹认为:“理生万物。”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两者的观点分别是 A.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B. 教条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C. 经验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哲学的派别判断正确的是 ①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辩证唯物主义 ②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 ④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15. 难度:简单 |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重视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 C.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 D. 是否承认意识有能动作用
|
16. 难度:中等 | |
(题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这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 运动是无条件的、相对的 C.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 运动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
17. 难度:中等 | |
考古证实,古楼兰人的神秘消失与大量砍伐树木密切相关,当楼兰人认识到破坏森林造成的严重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这告诉我们 ①要尊重自然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可以创造条件,改造规律 ③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都是客观的,不可以改变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18. 难度:中等 | |
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断强调了 A. 认识的来源 B. 认识发展的动力 C. 认识的目的 D.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19. 难度:中等 | |
(题文)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魄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励志情怀叫“洪荒之力”。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 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C. 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 D.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20. 难度:中等 | |
下图《多跨一步》蕴含的哲理是 A.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性 B. 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具有条件性 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 是与非的矛盾,只有对立没有统一
|
21. 难度:中等 | |
科幻小说《北京折叠》用科幻的透镜,折射出现实的缩影,并对阶层分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思考。该小说被称为“现实的科幻”和“科幻的现实主义”。这表明 ①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的反应 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④意识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22. 难度:中等 | |
“合则强、孤则弱”,从两极对立到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交响乐而不是独奏曲,是团体操而不是独角戏。这体现的哲理是 A. 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 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 C.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
23. 难度:中等 | |
(题文)“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中共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习近平这一论述的依据是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的特征 ②抓住时机能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④量变能为质变的实现创造条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24. 难度:中等 | |
有人将“1.01的365次方等于37.8”和“1.02的365次方等于1377.4”这两个等式解读为:每天只比你多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发展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必须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C.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D. 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就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
25. 难度:中等 | |
我国南方H县的S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精准扶贫的号召,结合当地的实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意见,找准穷根儿,把扶贫之“水”滴在贫困之根上,确保扶贫之水用到点子上,并得到很好的吸收,从而提高效率。上述做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扶贫精准,做到因地制宜 ③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因而扶贫方式可借鉴 ④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
26. 难度:中等 | |
在总结北京等地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一改革 ①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 ③反映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④符合了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的道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
27. 难度:中等 | |
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③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
28. 难度:中等 | |
微课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讲,是以网络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手段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微课”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角,学习方式有了转变,学习能力大为增强。从哲学上看,微课的运用 ①是对传统课堂的完全颠覆 ②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辩证否定 ③体现了创新仅仅是外在因素作用的结果 ④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
29. 难度:中等 | |
随着社会热点的变化,“反腐”、“新常态”、“萌萌哒”、“依法治国”、“暖男”等热词成为近年国内流行语。这表明 A. 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B. 社会意识仍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 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
30. 难度:中等 | |
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政府简政放权时说:“穿鞋要合脚,施政也要利民惠民。”政府简政放权符合的社会发展规律是 A. 生产力要适合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经济基础要适合上层建筑的发展 C.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D. 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
31. 难度:中等 | |
从哲学角度讲,事物的价值是由 A. 人的需要和事物的属性两个方面决定的 B. 事物自身的属性决定的 C. 个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决定的 D. 事物自身的需要决定的
|
32. 难度:中等 | |
有人提出“生命价值=长度X宽度”,这里的“长度”是指一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宽度”是指一个人的素质。这种理解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 ①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条件 ③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④只要埋头实干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33. 难度:中等 | |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致力于构建国与国之间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关系。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方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推动着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用联系的观点论证我国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必要性。
|
34. 难度:中等 | |
中国的高铁事业在过去10年间突飞猛进地发展,跨越了三个台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东部走向西部,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从国内走向海外,中国高铁的大发展开启了人类交通史的新纪元。。 中国高铁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在控制系统和核心部件方面,还明显弱于德国和日本。针对这一情况,中国高铁将推出适合中国国情、路情的高速铁路设计制造平台,从而实现全面自主化;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服务功能、运用维护上的统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自主化、系列化等为目标,打造品牌。 (1)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